有一天坐校车路过伊通河,看河面上一片白点。再看,像水鸟,还有的扇动翅膀正横过空中。赶紧掏出手机拍了几张,放大看,果然是白色大鸟,翅膀张开的样子像海鸥之类的。
仓促之间拍照,没有一张清晰的,放大也很模糊,还有车窗的反光。
发到朋友圈。不一日,同事LDZ老师在群里喊我,之前我发的伊通河水鸟,可能是红嘴鸥,附了一张照片参考。
后来查到,央广网也报道了,https://jl.cnr.cn/ztgz/20241030/t20241030_526957965.shtml。提到2015年开始治理,2019年有红嘴鸥等大量野鸟栖息。印象里,隐约记得这几年见过估计是红头鸭的,不多。
以前只知道候鸟南迁要途经吉林市,因为有大湖大河。偶尔还有报道迷路到了集安、长春的。
又不多久,前辈YK老师问我,是不是去滇池越冬的红嘴鸥,附了一个链接。链接的页面里有不少清晰照片,大鸟在空中特别近距离掠过。滇池水体巨大,望不到对岸,大海一样。空中满眼都是远远近近的白鸟,蔚为壮观。
看到一段文字“在湖岸安家筑巢”,突然我就不审美不浪漫了。哪不对呢?据我所知,鸟类只有在繁殖期才会筑巢。巢是为幼雏特别提供的场所,在越冬地的是能长途跋涉的成鸟,按说不该有巢才对。
那么,需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红嘴鸥的繁殖地是哪里,会不会是滇池。2.红嘴鸥的非繁殖期会不会也筑巢。3.伊通河的红嘴鸥与滇池的是同一品种、同一批吗?顺便,它们的迁徙路线和时间是什么样的?
物种库 http://museum.ioz.ac.cn/species_detail.aspx?id=19266 没有提到这些问题。不过有别的信息。长40厘米左右,翼展1米左右,真大啊。拉丁名,回头用于去维基百科。提到第一冬鸟,后面没提。可能成熟需要不止一年。
对滇池当地和红嘴鸥的报道,还是央广网,https://china.cnr.cn/gdgg/20231119/t20231119_526491686.shtml 提到 “从2~4岁时,红嘴鸥就开始繁殖”。所以第一冬鸟时还是毛头小子小丫头。这些与主题无关,只是有趣。提到了时间和地点,“红嘴鸥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下旬在昆明越冬,4月初时又飞到蒙古国西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和北极圈内等地繁殖后代。”在北方繁殖。还提到“红嘴鸥的数量从1984年的2000只,阶段性跳跃式地增长至2021年的44000只。其中,少部分红嘴鸥不再离开滇池水域进行迁徙,但也未见在滇池筑巢繁殖后代”。有的成为了留鸟,不再迁徙,但未见筑巢繁殖。提到当地政府投入力量环保。还认为未筑巢可能因为人类溺爱,似乎暗示日子过得好就不需要鸟巢了,我怀疑想多了,可能仅因为不在当地繁殖。
这里有张分布图,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2%E5%98%B4%E9%B8%A5/698557。
为清晰起见,我复制过来。
可以看到,标注(原产地)的,包括东北,粗略看起来长春也在边缘。在滇池,差不多是身为旅鸟或者视作非繁殖地越冬。不仅如此,凡太平洋海岸线附近,整个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都是非繁殖地。南南亚岛屿和大洋洲的北部岛屿也有存在。所以,不难断言长春伊通河的红嘴鸥是不是就是滇池的,甚至不能断言滇池就是迁徙的最南端,也可能只是经停。
跨大西洋两岸,加拿大、格陵兰鸟、欧洲、红海、阿拉伯海沿岸、印度西岸、青藏高原以南也有分布。不过那些和滇池的,看起来不是同一批。
云南对当地的红嘴鸥做了标记,观测离开昆明以后的迁徙路线。https://www.sohu.com/a/42676719_115092 提到发现了3条路线。从这里看没有经过东北的。其中若尔盖湿地似乎就是红军长征所过草地。
http://km.bendibao.com/tour/20221012/66018.shtm 则提到“ 迁徙新路线 发现了一条往东北方向去的一条红嘴鸥的迁徙路线,从昆明出发到了黄河,然后到东北停歇,然后继续往东北方向,到达了俄罗斯,有40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飞行比较长的一只红嘴鸥,它一共飞行了8000公里。”这一段话中提到三次“东北”,其中两次为“东北方向”,指的当是角度,另一次是“到东北停歇”指的当是“东北三省”。提到有条路线过滇池后翻越喜马拉雅山去了缅甸。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138058708100450,提到筑巢时间。“每年的4到6月是红嘴鸥的繁殖期,红嘴鸥通常在地面上筑巢”。按前文对迁徙时间和地点的资料,那么此时在北方,不在滇池。虽然在北方筑巢并不能断定在滇池就不筑巢,但是如果红嘴鸥如果和一般鸟类相同,只在繁殖期筑巢的话,那么4~6月繁殖结合迁徙时间和地点可以得出结论在滇池不筑巢。同一文章,也提到了在昆明即滇池筑巢,“昆明周边的湿地和湖岸地也为红嘴鸥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居所。这些地方有大片的芦苇荡和湖中岛屿,为红嘴鸥提供了安全的筑巢环境”。
用拉丁文名在维基百科 wikipedia 查,重定向至 Black-headed_gull 黑头鸥,这是红嘴鸥的别我。有一段文字,“It breeds in colonies in large reed beds or marshes, or on islands in lakes, nesting on the ground. Like most gulls, it is highly gregarious in winter, both when feeding or in evening roosts.”在陆地筑巢。在冬天成群活动,进食或夜晚……此处用了个词 栖息。这可以作为旁证,红嘴鸥在夜晚栖息时,并不需要巢。
综上,在滇池“筑巢”的说法,我怀疑是比喻义。一般鸟类只在繁殖时才筑巢,没有找到红嘴鸥例外的说法。红嘴鸥在北方繁殖,在南方途径或越冬。所以,在滇池应该不筑巢。
红嘴鸥向南迁徙的范围非常大,整个中国的东部沿海、东南亚、大洋洲都可能是目的地。包括滇池。滇池可能部分红嘴鸥的途经地,也可能是部分红嘴鸥的目的地。长春伊通河的红嘴鸥,可能与滇池的是同一只,也可能不是同一批。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有点遗憾?可能会想,原来红嘴鸥的故乡、娘家不是滇池啊,原来有的还会跑到国外(无论向南还是向北,无论繁殖地还是越冬地)去啊,原来欧洲也有不是特有的啊,原来……
红嘴鸥的出现,至多能一定程度上得出结论,生态环境好转。因为“我们盖上了大工厂”十有八九不会引得“燕子为啥来”。还能得出结论,市民友好有利于红嘴鸥出现。滇池距离昆明市区只有5公里,所以市民非常容易到达。如果不够友好,杀死或猎捕或虐待都会使得红嘴鸥跑远,毕竟这家伙每天可以飞150公里。滇池距离市区近,可能也是大家会关注,有那么多照片的原因。滇池距离市区,我也没有看到就相信了,而是查证了一下,用百度地图量了两个距离,作为与网上信息的交叉验证。
对红嘴鸥的进一步拟人化,在哪里筑巢、安家、当作娘家,所谓引喻失义,再发展就是数地争当红嘴鸥故乡,并作为证据表明哪里是最好的地方,近而表明我热爱这片土地,我才是真正的东北人。
再发展,就是云南的朋友骂我,“杨老师你看你这不好吧”。万一滇军来问罪,我会把最近读到的一段文字发给他。
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说了下面一段。
----引文开始---中间有省略----
北京猿人发现之后,有些夸大习性未除的国人更欢喜欲狂,认为科学已证明中国
历史可向上拉长几十万年。殊不知这种盗谱高攀的举动极为可笑,因为北京猿人
早已断子绝孙,我们绝不会是他们的后代。由史学的立场来看,北京人的发现与
一个古龙蛋的发现处在同等的地位,与史学同样的毫不相干。据今日所知,旧石
器时代
但不见得某一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是同地后来开化人类的祖先,某一地的新石
器文化也不见得一定与同地后来的高等文化有连带的关系。因为我们日常习用
“中国史”“英国史”“欧洲史”一类的名词,无意之间就发生误会,以为一块
地方就当然有它的历史。
由自然科学的立场来看,地方也有历史,但那是属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范围
的,与史学本身无关。地方与民族打成一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以内,才有历史。
民族已变,文化的线索已断,虽是同一地方,也不是同一的历史。这个道理应当
很明显,但连史学专家也时常把它忽略,无论在中国或西洋,“上古史”的一切
不可通的赘疣都由这种忽略而发生。所以关于任何地方的上古史或所谓“史前
史”,即或民族文化都一贯相传,最早也只能由新石器时代说起,此前的事实无
论如何有趣,也不属于史学的范围。
----引文结束---
以上对于事实的讨论万一错了,你刚好知道,万望告诉我,我好纠正。多谢!
此文也发布在以下站点。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people/yang-gui-fu-52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
以下是我曾经发布博客的站点,有些旧文。
----
豆瓣 - 因为审核"我的日记",不再更新。
https://www.douban.com/people/younggift/?_i=0098558fqLUL9h
CSDN – 因为要求我登记手机号码的原因是“为了您的安全”,不再更新。
https://blog.csdn.net/younggift?type=blog
blogsopt – 因为从我的机器不可达,无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