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提纲
杨老师您好,我是经管学院大四的学生,也是咱们阅读分享会的志愿者助理。非常荣幸能再次作为听众和采访者与您进行交流——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在分享会上听您的讲述了。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许多人和事都在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但您在我心中的印象却始终如一:幽默、真诚,带着一种珍贵的纯粹。这种“不变”在今天显得格外难得,也让我每次参加您的分享都带着一份特别的期待。
我将围绕阅读与成长这一主题,向您请教几个问题。本次采访内容仅作为我们阅读分享会的“电子记忆”内部留存,不会对外公开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请您放心畅谈。
1. 首先想问一个比较个人化的问题:您觉得阅读在您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在您经历困难或面临重要选择的时刻,是否也曾从书中获得过指引或慰藉?基于您的体验,您觉得我们大学生可以怎样通过阅读,有意识地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能够支撑内心的“精神世界”?
答:
阅读于我是乐意为之的事情,跟不少人刷短视频差不多,所以阅读并非达成某种目的——指引或慰籍——之手段,而是其本身就是目的。对于一个吃货,营养是次要的,我就是喜欢吃。甚至口味也是次要的,因为我就是喜欢吃,喜欢吃本身,吃什么都好。如果说阅读带来的其他的东西,差不多相当于 我在豆瓣上标注了阅读1566本书,这极大满足了我的虚荣心。然而,阅读并不是为了向别人显摆读过多少本书这个字数,这个数字与阅读带来的愉悦相比,甚至连附带的产物也算不上吧。
阅读参与构建的价值观体系,在困难或选择的重要时刻,确实会突然跳出来。类似于“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如果除了价值观,阅读也带来方法论的话,那么当然好。如果没有方法呢?体验不总是幸福的。
阅读带来的“精神世界”,在我是无意识中形成的。所以,如何有意识地去构建,我真的回答不了。
2. 这次分享中您提到,像《红楼梦》这样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其中细腻的情感您会有些许不理解。那么,在您看来,我们花时间去读《傲慢与偏见》这类看似“不实用”的文学经典,最大的价值可能在哪里?比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嘛,但如果连读都读不懂,并且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时,这类作品真的能帮助我们理解嘛?
您在分享中提到,对于《红楼梦》里非常细腻的情感描写,有时会感到一种不理解。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同学在阅读像《红楼梦》这类文学性很强的经典作品时会产生的困惑:我们都知道这类作品能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与社会,但如果连最基本的精妙之处都难以体会,感觉始终叩不开那扇门时,我们该如何去寻找它对于我们的独特价值?您怎么看这种“读不懂”的阶段?
答:
这个问题貌似困难,不过回答简单直截。我所提到的不理解细腻的感情描写,多少类似于高度近视看不清大千世界,捕捉不到精微的结构。那么,就不看了么?看懂多少算多少呗国;现在看不懂,以后慢慢懂吧;以后也不懂,那就不懂呗。并不影响我吹牛读过《红楼梦》。
有人可能会说“你那根本不能算读过,《红楼梦》如此博大精深……”这世界上博大精深的东西多了去了。数学,我们都学过,谁敢说自己领会了“最基本的精妙之处”呢?虽然不精通,也并不影响我们说自己学过,不影响试着运用。如果教练告诉我,我连走路时最基础的呼吸都是错的,我难道成天坐着躺着么。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你连东北师大校史最基本的史实都没搞清楚”,比如第二任校长是谁,难道我就要退学或辞职么。
看不懂无妨,对付着看。大家都没看懂,包括那些自己以为自己看懂了的。此处可引用读书分享时我们笑过重复过的话,野外生存中最大的危险在于——你不知道危险的存在。
“那么,在您看来,我们花时间去读《傲慢与偏见》这类看似“不实用”的文学经典,最大的价值可能在哪里?比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嘛”。我完全没有“无用之学”没用的意思,所以这个问题不是问我的,虽然我知道标准答案。
3. 在阅读取向上,有人偏爱专注读自己喜欢的书,也有人提倡广泛涉猎、不论兴趣点。您个人更倾向于哪一种呢?对于还在探索阶段的大学生,您会更建议我们专注深耕,还是鼓励广泛尝试?
答:
我什么都看,喜欢的就仔细看看。
4. 了解到您每年都能保持深度阅读几十本书,非常佩服。但面对一些课业繁忙,但又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同学,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小方法,能帮助同学们静下心来,真正“深读”一本书?
答:
阅读对我如此重要,以至于我课业繁忙的时候,也仍然会每年读几十本书。换句话说,学业在我看来没那么繁忙,甚至没“那么”重要。不过,几十本书我做不到深度阅读,其中能有一两本深度阅读就不错了。多数就是翻翻,有的过了几年十几年以后又遇到,早就忘得一干二净,陌生得就跟没看过一样。如果重要或有趣,那就再看一遍,多了一次快乐,岂不甚好?
关于“深读”,确有一点体会。那就是,不要深读。迅速地读,粗糙地读。一方面,如果有需要、有缘、有趣的话,重逢一定会有机会的。跟好朋友一样,二三十年毫无联系,一见面就“我真的时刻想你啊”一定是假的。时刻思念,见个面或微信发条消息又有多难。另一方面,深读的结果,常常就是不读。我意志品质没多好,挑战常失败。
5. 阅读分享会主张“深度阅读,然后理解真实多元的世界”。在阅读《神秘岛》这类科幻经典时,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把书中的想象与世界,和现实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补充?
答:
我一直以为《神秘岛》没有什么价值观,只有好玩的科技知识呢。直到这次读书分享才意识到,含蓄而深刻。所以,我没能把这本书中的想像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书本与现实的联系,因为我幼稚,所以有此体会非常晚近。那是看到有人提到《九三年》,他的看法与他此前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以及我以为人人如此的价值观的冲突非常激烈。冲突到这种程度,“这怎么可能?”。我和不止一个人确认我没理解错他的意思。当时的感觉就是,当冲突在你面前的时候,当有人的选择与你所学完全不同,特别是他还能自洽,你那时会立即明白,原来书本与现实的联系在这里。
6. 通过刘老师的介绍以及过往对您的了解,您既是科幻作品的爱好者,也是科幻小说的写作者。那么对于刚开始尝试科幻创作的同学,您觉得该如何把握“科学设定”与“讲好一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怎样不让技术细节淹没故事的温度?或者是专注科幻中“科学”的描写而弱化故事情节的讲述呢?
答:
读者想看的不是设定。
其余的,我没能力讲。如果能的话,我早就出名了。
7. 我特别佩服您能细致梳理《神秘岛》中“从零造文明”的过程。在您看来,这种“动手再造文明”的细节,对我们这代习惯于现成科技的年轻人,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答:
动手。
不仅对于“我们这代习惯于现成科技的年轻人”,试着亲手做,而不仅亲耳听亲眼看,对谁都是一样有意思。
好不容易“细致梳理”的技术路线,几乎一句话也没有展开啊。不过,还是上面的观点,没讲到也并非白整理了。很有趣,这个过程我很享受。
8. 如果请您用一句话送给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答:
哈哈,这哪是我敢回答的啊。对全人类我倒是有几句寄语叮咛,等几十年再聚首时你别忘了提这茬,到时候我语重心长地说。
感谢刘百威同学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