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白板

做白板
想做白板很久,终于完成。
之前贴了满墙,都是要完成的任务,写了或者画在纸上的。用三英寸软盘的标签
纸贴在墙上,反正也不考虑揭下来了。
Randy Pausch说,如果你的孩子满墙乱画,不要阻止他。等你卖房子的时候,不
会因为这个减价的。
对成年人,这也是适用的吧。
不过,我感觉用白板更方便一些。因为用磁铁吸住那些纸条,比粘贴更有灵活性,
可以移来移去,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在纸之间画上线条。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全
揭下或擦掉。
于是决定安装白板。这计划该有一年多了。这一年里,计划修改了N次,实际行动
只打听了白铁片可以买到,李记者提出应该用铁皮覆盖玻璃。
前两天我哥来了,让我下了决心,"哥,你帮我把白板装上吧。"
所谓"帮",就是他自己安装。
我指挥。
考虑了好多种方案,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也有修改。
先是准备白铁皮钉墙上,上面喷白漆。担心漆不平整。
白铁皮上覆盖宝丽板。宝丽板太厚,磁铁可能容易掉下来。
用木条做个框架……
去买木条的时候,哥指着一块白板说,"你看这个行不行,高分子。"
这东西的名字跟应化所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名字。所谓高分子,某种塑料是也。这
种高分子,白色的,一大张,2.4米X1.2米。买了两张,圈了拿回去。
我去忙。等回来的时候,哥已经把线划好,什么该订在哪里计划完毕。
把高分子和铁皮固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计划用透明胶带。胶带绕手指转一圈,
粘起来成一个环,当作双面胶。结果发现很多地方,高分子和铁皮有间隙,这导
致磁铁不稳。
决定换成胶。这是午夜。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哥已经在墙上安好一张白板了。墙上一层胶,铁皮粘上;铁
皮上再一层胶,高分子粘上。如果不是胶在培上而是用架子支持,占在面积要大
很多。
当然做起来没有说起来这么容易。是我妈帮着扶住粘到墙上的。因为要等胶的强
度足够高才能粘,不然会掉下来,而那个时候只要铁皮和高分子一挨上,就万难
拿下来,所以必须保证对齐,然后一次成型。
好在,只有风险,没有失败。
揭下高分子上的薄膜,我着实高兴了一阵,把原来的那些任务都用磁铁固定在白
板。心里面,背着手踱着步来回走了几趟。
然后发现磁铁不够给力啊。从文具用品那儿买的磁铁,样子倒是好,像个大号的
围棋子,可是中看不中用,经常吸不住。
哥前一天替我从四个大喇叭上拆下的磁铁起了作用。这些家伙每个都直径一掌宽,
可以隔着好几层纸吸在白板上,纺丝不动,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相形之下,文具磁铁不过奶油小生之书僮而已。
又去买白板笔。有的好使,有的太好使――写上就擦不下来。按下不表。真彩牌
的黑色白板笔最适合。别的颜色不行,蓝色的笑脸在我实验以后永远在白板上留
下了痕迹。油性的MARK笔,不行。
买了白板擦。后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没用。暂且不提。
继续找磁铁。更多的,更好的。先是哥又替我拆了一幅耳机。
然后,我去找包师弟的时候问,"你有废耳机么?"
答,"要干啥?"
"bla bla bla"
亮点来了。包师弟从元器件盒里拿出几个亮闪闪的小东西,"各种尺寸。"
大的比筷子略细,小的跟圆珠笔芯一样粗,都是半指节长。这些磁铁捏在一起,
可以随便揉成各种形状,绝不脱开。甚至可以甩来甩去。
这东西,叫强力磁铁。包师弟说是做机械加工啥啥的。几块钱一个。
很好很强大。距白板一拳远掉下,会粘在白板上。形体小,钉住纸以后,不挡视
线。干活不吱声,我喜欢。
拖拽这些纸条在白板上移来移去,就像面对一大块屏幕。开阔,敞亮。
白板之上,当然还可以作画。没几天,我就画满了两板。
擦,引发了问题。注:擦,是动词,不是语气词。
有几个地方的笔迹放置了几天,擦除有些困难。酒精是有机溶剂,我以为一定适
合这事。
结果,是的,酒精是有机溶剂,也适合溶解笔迹。
同时,酒精也适合溶解高分子。白板的表面,凡是被酒精擦过的部分,都不再像
原来那么光滑,笔触能感觉到粗糙,擦除新的笔迹也非常困难。
后来发现,最适合这一场合的,是水油两亲的肥皂水。且容易制备,造价也低。
尾声是我在墙角钉了两个可乐瓶底,用来放白板笔;上方插个废眼镜,用来搁黑板擦。
此黑板擦纯是装饰,为了显得专业。其实最适合白板擦除的,是沾上肥皂水――
如上所述――的抹布。
很多材料,都是普通的,甚至卑微的,就像我等草芥。不过,岳飞说,兵法之妙,
存乎一心。相信在伟大而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会被正确地应用在某此岗位
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谓发明,就是用常见的东西制造从未有过的神奇。
不过,如前所述,咱们最适合的位置可能就是下岗。你还别不信。

标 题: 浙江大学“教授下课”:近三成教师转岗社会服务zz

标 题: 浙江大学"教授下课":近三成教师转岗社会服务zz
发信人: hayou (出乎意料), 信区: QingJiao
标 题: 浙江大学"教授下课":近三成教师转岗社会服务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Dec 3 12:38:54 2010), 站内【 以下文字转载自 TsinghuaCent 讨论区 】
发信人: EagleGend (传鹰),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浙江大学"教授下课":近三成教师转岗社会服务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Dec 3 12:04:49 2010), 站内浙江大学"教授下课":近三成教师转岗社会服务http://www.enorth.com.cn   2010-12-03 10:13  内容提要:在浙江大学任教逾20年,王虎和他的同事兼好友赵欣之间,最大的差别
或许就是头衔:王虎是教授,赵欣是副教授。虽然两人所属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不同,
但日子过得一样"滋润":有学生带,有课题做,工作稳定,衣食不愁。然而,浙江大
学正在推行的一场人事改革:王虎还是王虎教授,但赵欣却要"下课"了——他将离开
讲台,不再与学生和学术打交道。  在浙江大学任教逾20年,王虎和他的同事兼好友赵欣之间,最大的差别或许就是头
衔:王虎是教授,赵欣是副教授。虽然两人所属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日子过得
一样"滋润":有学生带,有课题做,工作稳定,衣食不愁。  然而,浙江大学正在推行的一场人事改革,却让两位大学老师的职业生涯出现了拐
点:王虎还是王虎教授,但赵欣却要"下课"了——他将离开讲台,不再与学生和学术
打交道。  刚刚过去的11月,浙江大学推行的一项名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人事改革,终
于到了收尾阶段。从今年暑假以来的几个月,学校里有些人心惶惶。因为按照这项新的
人事改革方案,有一定比例的老师将不再续聘原先的教研岗位。未来不久,他们将走向
全新的社会服务类岗位。  不站讲台、不做科研,那还算是大学老师吗?在这场改革
面前,浙大的老师们不仅面临着一次身份认同危机,也预感到一丝紧张——大学教授,
未来不再是一个铁饭碗。
【30%教师转岗社会服务】  按照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浙大的教师岗位被分为5大类。改革方
案的最初设想是:各学院内大约30%的教师将被"分流"到社会服务类岗位,告别学生和
学术。  王虎是浙大的一位文科教授,填写学院下发的2010年岗位聘任表,他感到有些吃力
。今年的教师聘任办法,和以往截然不同。  按照《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下称《实施意见》),
在浙大今年的教师聘任中,学校将按照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把教师
岗位分为5大类,分别是"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
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和"团队科研/教学岗"。  王虎填报的是"教学科研并重岗",凭借多年来在学院里的"江湖地位",他认为
自己"上岗"不成问题。  浙大的多数老师,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把"教学科研并重岗"列为首选。老
师们私底下议论,这是一个最稳妥的岗位,"科研和教学都沾了,以后日子照过,跟过
去没什么差别。"  相比之下,全新的社会服务类岗位,则被认为是"前途未卜"。按照《实施意见》
,走向这一岗位的老师,身份还是浙大教师,享受同样的津贴待遇,但今后的工作重点
主要是从事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培训、咨询等工作,学
校将通过业绩对其进行考核。  由于浙大在推进岗位分类管理时,对五大岗位分别设置了聘任要求和比例。按照改
革方案的最初设计,各学院聘任岗位中,属于第三类岗位的社会服务类岗位,比例大约
为30%。  当惯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老师,突然之间要去"为社会服务"了?文科院系的老
师首先感到迷茫。"理工科,还有可能从事应用类的技术推广,搞人文科学和基础研究
的,怎么到社会上去混?"王虎不由为赵欣的前途捏把汗。  赵欣早年硕士毕业留在杭州大学任教(1998年杭大合并入浙江大学),当时也算是"
临危授命"——系里要求年轻教师勇挑教学重担。赵欣讲台一站,20年过去了,期间因
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好几次深造机会。所以,如今反观赵欣的履历,有一块明显的学历
短板:没有博士学位。"这次,他们学院里排座次,没有教研岗位留给他。"王虎认为
,正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赵欣才会在今年的聘任中失利。  在理工科院系,即便是有条件从事"社会服务"的教师,大多也不愿意去应聘。按
照《实施意见》,教师岗位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即聘任期满后,教师来年如果要回归教
研岗位,可以重新申报。但老师们顾虑甚多。"出去容易进来难,万一以后政策变了或
者领导换人了,教职不就丢了?"  在校内,绝大多数教师都不看好新设立的社会服务类岗位。也正因此,"教师岗位
分类"顿时演变成了教师"分流"。  【"分流"指标难以完成】  为了建设一流大学,师资要"换血"。不少学院里被"分流"的教师,年龄基本在
45岁至55岁间。正是这一点,让很多教师耿耿于怀甚至心寒。  浙大的人事改革酝酿于2008年,直到今年下半年才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学校对外
一直很低调,但还是引来了外围很多双"眼睛"。  "浙江大学正在做一件国内很多大学想做、但又觉得没法做的事情。"一位沪上名
牌高校的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浙大明显是想通过人事改革,改良学校的师资
。和很多985、211高校一样,浙大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愿望,异常迫切。校方在解释这
种 "迫切"心情时,往往提及一张时间表——从1998年老浙大、杭州大学等四校合并成
新浙大后,如今的浙大计划于2017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届时,浙大将建设一支7000人
左右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队伍,即3500人左右的创新师资队伍和3500人左右的创新
创业队伍。  浙大校方并不讳谈此次人事改革与师资建设之间的关联。今年9月17日,《浙江大学
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浙大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答校报记者问
"的长文。在解释启动人事改革的根本原因时,校方的阐述十分直白:"对照学校建设
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拔尖优秀青年教师人才规
模偏小、学术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的数量与学校的队伍规模不相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程度偏低,以及教师教学热情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都被浙大认为是抑制学校发
展的瓶颈。  为了建设一流大学,师资要"换血";而"换血"带来的人事变动,必然动了一部
分基层教师的"奶酪",引发一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  到目前为止,对于学校原本计划的30%的"分流"指标,浙大的各大学院几乎都完成
不了。以浙大人文学院为例,此次聘任共提供5大类共计160个岗位,但后来该学院设置
的"科研并重岗"比例就占据八成,填报"科研为主岗"和"教学为主岗"的教师也极
少,最终只有个别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填报了社会服务岗,"分流"比例不足5%。  不管是否被"分流",社会服务岗的出现,让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
。有位几年后就要退休的老教授,在此次聘任中执意要填报"科研教学并重岗",尽管
按照学院里更多老师的看法,这个"挑大梁"的岗位应该让给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但
老教授丝毫不松口,他的理由是:"教了一辈子书,不能到了退休后连个'老师'都算
不上。"  在王虎的学院,最终离开教研岗位、分至社会服务类岗位的比例不到20%。"有些老
师开的是名车,住的是别墅,如果一夜之间没了教师身份,面子上挂不住,肯定接受不
了。"据王虎观察,不少学院里被"分流"的教师,年龄基本在45岁至55岁之间,"可
能是觉得他们在学术科研上基本'定型'了,没有潜力可挖了。"而正是这一点,让很
多教师耿耿于怀甚至心寒。  "大学,大师之谓也。像浙大这样没有人情味的改革和考核方案,估计永远留不住
像霍金这样的大师。"有教师谈及此次改革时如此感叹。  【"老土鳖"不敌"新海归"】  "不做岗位分类,没有人流出,就无法引进人才。"对学校来说,年轻海归带来的
不仅是"新知识",还有老教授们难以企及的"新气息"。  老师们心照不宣但又备受争议的一点是: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
是让学校里的"老土鳖"给"新海归"腾岗位。  "不做岗位分类,没有人流出,就无法引进人才。"浙大某理科学院的院长表示,
尽管承受了来自教师中的压力,但内心仍然支持这项改革。"如果不是学校要改革,有
些'混混'根本请不出去。你一撵他,他会说你排除异己。"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一些新兴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确实亟需引进一批年轻
的领军人才。但他个人看重引进"海归",还不光光因为"海归"带来的"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年轻"海归"身上,有着老教授们难以企及的"新气息"。  "有些事情放不上台面,一说就会伤了一批教师的自尊。"院长以教师给学生上课
为例。他印象中的一些资深老教授,走进教室时的形象总有点"酸":左手拿个大水壶
,右手提着一个拉链都拉不上的破旧公文包。"有时穿件衬衫,里面背心上的破洞都看
得见。"讲课讲到新的研究方向时,老教授时常话锋一转,扯到自己当年的发明、研究
上去,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地 "想当年";而新来的海归学者呢?他们给学生讲课,多数
穿戴整齐,有人甚至大夏天也会西装笔挺地站讲台;讲课时,他们基本用的是双语,会
随时补充国外同行研究的新进展,传递一流大学学者做学问的方式,有时甚至会还原诺
奖学者在国外大学里给学生上课、讨论的情形。  "老学究和新学者,两厢一比较,你说谁更适合站在讲台上、谁更适合做科研?"
在这位院长看来,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为年轻的学术骨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
考核的方式也随着岗位变了,一些年轻老师立刻感到,自己多劳多得——增收了。"年
轻的海归,可能是这次人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推进人事改革的同时,浙大也试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顽疾——老师站讲台
的门槛明显提高。一方面,学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教学岗"引进人才,为善于上课的良
师给予等同于长江学者的待遇,对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
,新留任的讲师不再讲课。浙大规定,年轻讲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并同时通过担任
助教工作,观摩学习名师教学经验,等其晋升为副教授以后,再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
程教学。  作为一项涉及全校教师的人事改革,浙大的教师岗位分类能否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
?浙大之内,有的老师很悲观,认为此次改革必将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反面教材。"急
功近利的改革,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待解剖的失败案例。"但包括上述浙大某理科学院院
长在内,校内校外看好这次改革的也大有人在。"只要浙大在三五年内呈现明显的学术
进阶,那么国内和浙大排名靠近的重点高校,到时候都会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