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计算机考试判卷的视角今天判卷,某全国统一计算机考试,有标准答案。有一道题,并不难,但是那么大个吉林省,仅有2人做对。大家答错的原因,是中
西方思维差异,或者,是日常会话与科学思维的差异。先讲两个别的故事。一个是李记者同学N年前讲给我的,刘典同学的故事。座机,有电话来,刘典同学
接起来。"喂""喂""刘典呐?""是啊""李记者在没?""我给你看看。。。在。"当时,李记者是把这个作为冷笑话来讲的。对方在电话里等了N外,问"你还没把
他找来?"典同学无辜道,"你没让我把他找来啊。"典同学的,在计算机,或者所有的理工思维中,是非常正常的思维--为什么要猜
测人类复杂的心思呢。做项目的都知道,如果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没有征求你关于需求的意见,最好别
否定需求。连人文类的都应该懂:如果客户没有让你送他回家,你最好别送,他可能还有酒
局。话说,我当年就非常坚持地把导师送回了家。恩,我认为他喝多了。他无论怎么
强调自己没喝多,也未能说服我。这样的事情做多了以后,才终于有好心人忍无可忍告诉我:我真的还有XX事啊。噢,明白了。我原来当前辈们叮嘱的"一定要把你老师送回去啊"是真的。话说在日本,大家叮嘱偶像关照他老师来着。事关国体,所以没跟我开这样的玩
笑,不然,我可能就真的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你是不是以为这种话其实很容易懂?给你另外一个例子,书上看来的。据传,韩国当年飞行事故不断。在一次大雾里飞机坠毁以后,邀请美国人研究了
黑匣子,终于整明白了大部分事故的原因。原因是:韩国人讲英语的时候,仍然是朝语思维。当天,副驾驶是韩国人,正驾驶是个美国人。大雾,啥也看不清。美国驾驶员说:我准备目视降落。你知道,这些家伙,工程师啦,医生啦,都喜欢自言自语,录下来。变态杀人狂
有同好。韩国驾驶员一想:你傻啊,放着高度仪不用。 于是说:"高度仪是很好使的。"在东方文化下,他的意思就是:你傻啊,放着高度仪不用。为了表示对正驾驶的尊重,他使用了委婉的说法。结合一下上面希望典同学去找
李记者的家伙,你再体会一下他那句话,"李记者在没?"美国人糊涂了,这么紧急的时候,扯什么呢,答:"是啊,好使。"如是者三。美国人仍然没有启用高度仪,于是坠毁了。整明白以后,韩国人开始了航空领域的 去韩国话 运动。然后,安全率大大提高
了。其实,电话给典同学那家伙的全文应该是:"李记者在没,如果在,痛快把我给
他找来,要是不在,你得想想:如果你自动去找呢,就是你有心眼,如果你不去
找呢,就是傻,如果你去找而又花了很多时间呢,还是傻。"全文如上。以后别人再跟你讲中文的时候,请照此翻译。今天我判卷的那道题是这么说的:能否在不增加规则的情况下得到啥啥效果。所有的考生,除了那两位典同学的同类,都读出了这样的潜台词:"你能不能得到啥啥效果,如果能,整一下。一定要整一下,这样才显得有脑袋。
"可能你觉得这和原题差不多?提醒一下,潜台词里,我删除了"在不增加规则的情
况下"。这一前提的改变,就成了,为领导办事,两胁插刀。考生们小鬼子一样点点头,一握拳,"要努力呀!"然后,他们答道:"应该如何如何。。。修改某条规则,然后就可以啦!"恩,他们兴奋得甚至忘了,应该先答"可以",然后才说应该如何才能可以。更事与愿违的是,标准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修改规则等同于增加规则。而原题有被考生们忽略了的前提,"不增加规则"。原题是"能否在不增加规则的情况下得到啥啥效果", 不包括,"如果能,整一下。
一定要整一下,这样才显得有脑袋"。如果不能,原题后半句是,"给出解释。"你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某领导对你说:这件事看看你能不能办。
不能办也不要为难,别违反原则。如果能呢,还是尽力吧。根据美国人写的《菊花与刀》,这是一个日本人在说话。她在使用嗳妹的语
气,A,非A,还是A吧,其实非A也不错,但是要再A一些。。。直至你完全云山
雾罩。其实,"可否"可能并非祈使句,而只是一个一般疑问句,需要以"是"或"否"作答。故事讲到这里,我应该问,"我说清楚了么?"这是西方人跟东方人学习的文化,其实它的全文是。。。你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