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智慧 笔记 意图与原因

西方的智慧 笔记 意图与原因
西方的智慧
罗素
亚北 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年1月
---------------------------------------
2010-10-25 02:08:01
pp.111
关于物质因和形式因,这里没什么可补充的。我们不再把它们当作原因,它们只是因果情况中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情要发生,都必须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某种条件。至于动力因和目的因,这两项都值得我们花点时间来探讨。现代术语简单地把动力因称为原因。因此,一块石头从台阶上掉下来,是因为某人或某物推了它一下。在物理学中,这是被人们认识到的惟一因果关系,科学的总体趋势就是试图用动力因来进行各种解释。今天的物理学没有吸纳目的因概念,尽管它的词汇里还保留着目的论的痕迹。吸引、排斥、向心之类的词都是目的论概念的残余,它提醒我们,直到大约350年前,才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论提出质疑。目的因果论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潜在性概念(前文讨论过)带来的麻烦极为相信。说石头掉下来是因为它有掉落的趋势,这实际上等于没有作任何解释。但在某些时候,目的术语又的确能起到某种合理的作用。比如,在伦理学领域里,把某个目标作为一定行为或行动的原因并非没有意义。总的说来,人类的活动也是如此,对未来事物的当前期望就是我们采取行动的动机。动物也是这样,有时候人们甚至还有可能认为这种说法同样也适用于植物,因此很显然,当然们考虑生物和社会问题时,目的性并不总是微不足道的。亚里士多德正是出于他的生物学兴趣,才提出了目的因概念。由此看来,潜在性与目的性显然结合在了一起,生物学家面临的是一粒种子怎样长成大权树,一个卵子怎样发育成动物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会认为,橡果潜在地包含着橡树,至于长成大树,则是因为有实现自我的倾向,当然,这种说法是运用这些概念的一个浅显的例子。更通俗地说,随着科学的发展,目的因解释将被动力因解释所取代,甚至心理学也在顺应这一趋势,精神分析学(不管它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就是在试图根据以前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即将发生的情况来解释人的行为。
目的论观点最终从下述事实上获得了自身的力量: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似乎展示出了某种秩序,与动力因有关的因果必然性似乎是一种盲目的力量,因为其运作无法解释这种秩序。另一方面,目的论却仿佛很有预见性,生物学的秩序在此很可能又让人们认同目的论观点。但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必然性和目的性的效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科学显然是不会繁荣起来的,尤其是物理学遭到了严重阻碍,直到伽利略时代,人们在方法上回归到柏拉图那里之前,这种状况都未见好转。由于数学家不大容易像生物学家那样想到目的性概念,因此柏拉图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考虑到这一点也就不奇怪了。目的论最终因其拟人特性或神学特性而出了差错,因为只有人才会具有意图,才会追求目的,即使假设它们似乎有目的,也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适当谨慎地使用趋向概念,就像我们有可能用到潜在性概念。
说一块石头具有坠落的趋向,也就是说如果给定某种条件,它就会掉下来。然后亚里士多德却不这样想。他认为目的性与意图有关,他是从秩序的存在中推断出这一点的,秩序在他看亚秩序就象征着规划。遵循这样的原则,物理学研究显然不可能繁荣起来。因为,如果探索者的未知欲为虚假的解释所满足,那么自然现象的真实解释就无从获取。亚里士多德对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目的性理论给万事万物都分配了适当的位置,这使得他把尘世和尘世以外的领域区分开来,并主伙这两部队分受到不同原则的支配。如果和阿卡德米先进的天文学相比,这种纯粹的妄想简直就等于精神错乱,然后真正的危害还来自于那些不敢对亚里士多德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全盘接受,连糟粕也不肯放弃,从而使得亚里士多德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坏名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