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信

高老师:我是你的学生,2007年冬天的那学期净月听力班的.
我获得了最努力奖,不知道您还记得不?我一直还努力提高听力呢,汇报一下。
作为对您教学成果的反溃,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一点儿帮助.真是非常感谢老师。跟您学的了那半年,
我才能听懂一些东西,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资料来源。
谢谢啦。1.你指出的:精听比泛听有用。
确实如此,非常如此。
精听能确定听不懂的音节或单词(包括同一单词的多种读法,其他如阿拉伯口音读法),还有连读中不熟悉的用法,
并在以后的泛听和对话中用到。不写下来,不足以确定听懂每个音节.2.VOA慢速英语慢速英语很适合在睡前和走路和做菜的时候听。
过了新概念2精听以后,基本就能不遗漏了,而且不用特别集中注意力。
对于精确掌握发音和语调都有帮助,因为读得慢。
我听了 The Making of a Nation系列,感觉这个挺好的。
从美国建国背景讲到小布什。
一共238次,每次3分钟左右。播音员有男有女。作为泛听材料,它的另一个好处是 内容不是我们完全了解的,所以有兴趣;
也不是完全陌生的,所以较易听懂。涉及 否决,提案,提名候选人 等这样的词,可能倒是用处不大。3.BBC,国家地理,历史频道感觉这类科教片比电影适合多了。听说,简爱,乱世佳人,人鬼情未了,这些都算是经典的提高听力片子了。
但是,对于理工出身的男生而言,这些都相当无聊,如果不是最无聊的话。如果看武打或者有情节点儿的片子,对话不多,演员口音很重,而且措词似乎都没受过教育。
口音很重,也不容易懂。对比之下,科教片最好了。内容略微了解,细节又不一定清楚。
专业术语虽然有难度,比如生物学的那些,但是数量有限。
虽然不会说和说,但是做到能听懂猜出来问题不大。作为泛听材料很好。
辅以视频,能全看明白,在精听过新概念2之后,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应该没问题。补充,这些科教片说话都慢,每两句之间空的时间也相对长。
且发音吐字清楚,措词也精确。我的个人感觉,如果找某一个方面的材料,这一段时间只看这个,对于词汇的熟悉,
对于句式和...可能是相关材料的听力,都有好处.尤其是感兴趣的.
比如我前一段时间,专听和看与古罗马和迦太基战争有关的一段历史,各种片子.
现在即使听稍候快一些的,直接面对英语受众的材料,也算对付能听懂猜出来.
因为元老院,执政官,还有一些地名,经常听,熟悉了,不会造成困惑.4.电影前面提到了,对听力没啥帮助.
我试了,情节简单的,没声音也能看懂.
情节复杂的,通常长篇对话很难听明白,完全不知道他们观点和态度.
尤其是,对白往往是有语气的,愤怒和快速的,日常生活很难遇到,
在上课的时间就更见不到了.5.学术和生活用语一个经验是,生活用语,尤其是俚语,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为了学术而出国,事实上,生活上较少介入当地文化,也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所以,我们不会谈太多与生活相关的,大致上,能买菜就差不多了.
那些菜啊,汉语也不见得就都知道是什么...更多的,是学术上的讨论,表达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
需要的是严谨的术语和措词.
这一方面是专业术语,另一方面是比较严肃和书面化的动词名词.
而我们能接触的,应该接触的,主要是这种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使用俚语是不合适的.而在完全生活的对话中,使用术语,不会引起别人太大的反感.
至于文化差异,感觉没啥了.只要说:我不懂你们的规矩,请教一下.
老外一般也都是受过教育的人,也知道咱们有些事儿不了解.6.中国口音 和 几个老外听中国人讲英语难的原因中国人的口音是很难避免的,我估计得老厉害了才能没有.
我在芬兰,有世界各地的人在这儿.
半年来,我只听到一个澳大利亚的女士能讲一口完全流利而没有口音的英式英语,
另一位女士能讲相当不错的美式英语.
男的没口音的,没有.
尤其是阿拉伯人(听说印度口音重,没听过),很难听懂.
奇怪的是,阿拉伯人有那么重的口音,比如分不清r和l,但是听力很好.
这个跟你上课提到的,必须能发出音,然后才能听懂似乎违背.
不清楚为什么.我个人感觉,发音清楚对提高听力很有帮助.中国人的口音和听力困难,似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书中没有提到,
但是我感觉有影响.口音1.汉语有声调老外的声调都希奇古怪,啥样的都有.在哪儿升在哪降的都有.
一个单词内有升降的也有.
一直平着来的,也有.我们学单词的时候,都是按降调学的.每个单词在课堂上读的时候都是降调,
连成句子的时候也有这种趋势.
这造成了在老外听中国人说英语很大的困难.
除了汉语,似乎没什么主流语言有语调,
所以绝大多数老外在他们学习母语的过程都没接触过这个,
没有任何相关经验.似乎一路升上去,每个逗号处都升调,或者平着,最后一句降,老外比较容易明白.
只要升调,就表示我还没说完.因为声调的关系,中国人说英语,基本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中国人说的了.
相比之处,比老外们生硬.口音2.连读在我们学听力的时候...大学的时候,就似乎把连读作为高级部分.
但是,老外从来都是连读的,他们没有不连读的时候.汉语的每个字都要清晰的发出来,每两个字间有短暂的停顿.
而除了汉语,似乎主流的外语,都是连读.
印象深刻的是芬兰语,他们把单词都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单词.
丹麦语似乎也有这样的单词.
长的,可以达十几个字母,而且很常见.给我的感觉,英语也是这样的.
他们把一个句子,作为分成很多个音节的一个长单词来读.
(语调也是这样的)
所以,每两个单词之音都是连着的,除非是逗号这样较大的意群分隔处.an apple,他们从来都读作 a'napple
can i help you,他们从来都读作 ca'nihel'pyou.
像一个长单词一样.即使中国人说,please speak it slowlier.
他们也是说得慢了,但是仍然连读.如果中国人想听我们熟悉的,应该说
please speak them separatly.反过来,中国人的英语,老外听起来也难,
原因之一是 我们不连读.讲汉语,只有没受过教育,性格又很懦弱,口齿不清的人,似乎才像老外那么说话.不过不连读可能不是我们的特色,东南亚和日本人似乎也这样.
不确定,电影里看好象.口音3.元音
元音有两个问题.一,汉语元音少.如果只看单元音,我们只有a o e i u 鱼,6个.
对前元音中的i,i:,对e , ae, a:, cup中的u,很难区分.
说得也不清楚.
老外大部分时候似乎能听懂,但是我估计可能跟咱们听地方口音重的人的感觉差不多,
可能感觉咱们挺没文化的.二,后元音不到位.
听BBC之后,感觉非常明显的一件事,是英音的后元音都发得很重.
有时form和farm都比较接近,而我们的后元音很多时候都弱化为与e差不多.
美音在这方面,似乎与英音没什么区别.长久以来,一直宣传美音随便,这似乎只是个别地区的口音.
VOA的发音也很紧张,很到位,甚至包括boss,也不是发成类似bus,
而是更像英音.
除了有r的发出来,好像区别那么大,没那么随便.
非常随便的发音,从电影上看,更多地见于没文化的人群中,
或非常不正式的谈话中.
这种非常不正式的谈话,学者并不经常遇到.但是考虑到阿拉伯等的口音的情况,发音不准,老外也能听懂.
相当不准,大多数时候,也不会误解.
better vs. bad 这样的情况,即使在外国人内部,也会出现.后元音不到位,不够靠后,[a:]张嘴不够大,听英语的时候很容易识别出那是个中国人.
老外这些音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强调,通常嘴唇很小,这也能避免听起来像前元音或中元音.
我们中国人好多半张着嘴或类似于发汉语拼音a那样像看牙科大夫那样发出来的,
明显偏向前面.
而我注意到BBC的主持人,说话的时候不太张嘴.口音4.分别发音音乐系高老师告诉我,西方的语言比较容易唱,而汉语相对较难.
我当时不理解,他解释了以后,结合听老外说话,对比汉语,确实有些东西,
对理解汉英发音方法应该有帮助.汉语的一个字中可能有多个语素,所有的声音是同时发出的,而英语是一个一个顺序发出的.
比如zhang,我们听外国人读的时候,能明显听出他是说zh-a-ng.
而中国人,这三个音是同时发出的.小学学拼音的时候,老师就说,要快拼,一碰就出来了.英语看着跟拼音长得像,但是,拼法则是一个一个来的.类似的,有外教指出中国人发 nine 很多有问题.她听到的是 [nai i],或者[nai],没有
最后的鼻音.
很多中国人奇怪,我明明发了,你为什么没听见.
因为,我们是一起发出来的,最后一个n和前面的ai同时发出.
而1.老外发完了ai,或者快结束的时候,n才出来,要单独存在一会儿,
2.老外的鼻音重,好像平时说话的时候口鼻间不闭合,每个元音都有鼻音.所以如果我们一起发出,
就会被认为只是元音本身.双元音,汉语也是同时发音的;英语是分开的.所以boy, bike, fire,
中国人的习惯发音都比较容易和老外的识别出来.同时发音,是我们汉语的一个特点,而英语不是这样的.在国内,我就听到有不少男生,还有一些英语专业的,在说英文的时候发出非常难听的带鼻音,
我想可能一个是他听的录音那个MIC不好,采样不到真正的发音;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模仿得不对.反正相当难听了,而且很女人气,这里表达不出来:)英语这种鼻音的发法,可能是音乐系高老师提到的西方音乐的空松通的来历之一.
而汉语元音开口并且偏前的发音方法,可能是汉语歌曲响亮清楚的来历之一.7.单词量感觉单词量对听力也挺重要的.
我有一次听一集日本武士相关的介绍,有一处反复听了十多遍,或者更多,猜了很多,总觉得不对.
因为那个单词我不认识.那个出场专家说话有点...按汉语,有点大舌头,l,ng差不多,都类似于ng,而且发元音的时候也有这些音跟着.他说 opportunistic way.
因为那个地方是个壮语,我一直听 opportulisti...ly.
把way听成ly,应该前元音i和双音音wei我区分得不好.
把n听成l,是他发音特点,
另,两个单词是连读的,way发音比较轻.最关键的,是我不认识opportunistic,要不然应该比较容易猜出来.这种情况,在学术报告,上课,看科教片的时候都可能出现.
还是推荐科教片,它的句型尤其是复句,
和学术报告或上课的方式比较接近.
因为都强调精确表达和倾向于书面语,
所以这种相似,也包括词汇的选择,词汇表的分布.另,这种学术报告和科教片,尤其是学术报告,不认识的单词通常对表达精确意思
(往往我们只需要那个精确,而不需要大体)非常重要,整个句子就它最重要了.
然后它还特别长,音节也多...还不认识.8.听到不知道这个对不对.
我发现能听到那些音节,有时甚至比听懂更重要.
只要能跟着复述,说话的人说,我也能跟,不必在句子之后复述,
同时,不翻译,也不想单词和句子的意思,比较容易听懂.如果想单词的意思,或者边听边翻译,难多了.而在这里,听到,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听不懂,是因为有一些音节根本没有听到.
听到所有音节和老外说话吞音不矛盾.
吞音是有规律的,那种读法就是那个单词,或者那些单词的特定组合.
但是丢单节,包括发音比较弱的音节,毫无规律,不容易复原成句子.
支离破碎的东西不好理解.丢音节,大致听懂一些东西,问题不大.
但是对于听学术报告和上课,就不行了.所以,感觉上,我只能听到想听和能听懂的东西.
这有点像是预测要听到什么,然后去匹配,但是不完全一样.总之,要先听到,听清,不错过任何东西.
这是精确听懂的前提.9.音标音标很重要,是把单词能发准的前提.我有好多单词发音不准,学的时候没好好学.
类似parse, sample, result中的s,我都发成了浊辅音,
查字典看音标才纠正回来.有的是被老外指出来的,有的是自己发现发音方法不一样.
不过,我告诉老外了,这是我个人的错误,不是中国口音.不会音标,就说不精楚谁对谁错了.毕竟老外好多读法也差劲.如果学音标的时候,同时讲 前中后元音 这样的概念就更好了.
其实,不应该说 哪两个音是在汉语和英语中很象,但是不完全相同.
有多象?哪象哪不象,根本说不清楚.
虽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发音器官的处于何种位置来描述.没了。
我以后想起来,或者再有进步了再向您汇报。学生 杨贵福此致敬礼谢谢老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