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未分类
方舟子《假设与求证》
Sent to you by Young via Google Reader: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假设与求证 ·方舟子· 近年来胡适在国内很时髦,虽然那些捧他的人有的并没有读过几篇他的 文章。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句胡适名言,一般人都是知道 的。胡适本来是用它来归纳清儒的考据方法,在1928年《治学的方法与材 料》一文中,他进一步把它当成科学方法:"科学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 只不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大胆的假 设, 小心的求证。'" 但是科学界这么跟着这么说的人不多,倒是一些搞伪科学的人,喜欢把 这作为口号为自己壮胆。比如,大胆地假设特异功能的存在,然后小心地求 证。有人曾经说过,即使有99起特异功能被证明是假的,也无法证明第100起 就不是真的。求证失败了99次,还要再做第100次,不可谓不小心。如果"大 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真的是科学的方法,这些搞伪科学的人岂不成了最 有科学精神的人?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争论中,也经常见到有人喊这句口号。最近有关转基 因作物的争论中,有一个法学院教授在报纸上发文《不能将反对转基因的观 点视为伪科学》,也以此教育大家"在科学面前我们应保持谦卑的姿态", "在涉及公众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农业部应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 胆假设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小规模的实 验,小心求证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研究当然会用到假设,但是胡适这个命题之成问题,不在"假设", 而在"大胆"。难道"小心的假设"就不科学吗?果真如此的话,绝大部分 的科学研究就都成了没有在使用科学方法,因为它们都属于所谓"常态科学", 所提出的假设只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修修补补,毫无惊人之处。有些引发科 学革命的惊人假设看上去很大胆,但是那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不能说只有 这些科学天才才在使用科学方法。搞伪科学的人之所以欣赏"大胆的假设", 正是因为他们往往以怀才不遇的科学天才自居。 科学史上那些貌似"大胆的假设",一旦仔细地考察,就会发现其实并 不那么大胆。例如,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成果——幽门螺杆菌及其 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作用——被很多人视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范 例。获奖者之一马歇尔2008年到中国大学演讲时,国内媒体报道说他:"寄 言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要敢于去尝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好像胡适的名 言已走向世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熟知似的。 胃溃疡历来被视为是因为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胃酸过多引 起的慢性病,沃伦和马歇尔却认为其主要病因是感染了一种细菌(幽门螺杆 菌),这个假设看上去很大胆。其实,早在1875年就有人提出胃溃疡是细菌 引起的。此后不断地有人提出这一假设,并在人、狗、猫、鼠等动物的胃中 发现螺旋菌。反倒是"胃酸过多"的假设较晚出(1905年)。这两种假设各 有支持者,多年来一直相持不下。直到1954年,美国研究人员发布一项研究 结果,解剖了一千多个人胃标本都未能发现细菌(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其方 法有问题),把以前在胃中发现的细菌都视为是样本污染所致,"胃酸过多" 的假说才占了上风。 沃伦和马歇尔其实是把一个被认为过时的假说重新提出来。这并不是一 时心血来潮的"大胆假设",而是因为沃伦自己注意到胃粘膜组织切片中存 在细菌,才开始怀疑胃病与此有关。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用一系列实验证明 了这个假设的正确性,并发现、分离、培养出了幽门螺杆菌。求证的过程有 时还颇为大胆:马歇尔甚至用吞服幽门螺杆菌让自己患上胃炎的极端方式来 证明幽门螺杆菌和胃炎之间的因果关系。 假设和求证是科学方法的一部分,却不是科学方法的全部。胡适漏掉了 假设的前提,也忽略了求证的关键。科学的假设是在已有的证据的基础上, 合乎逻辑地提出来的,然后寻找新的证据证明。科学的假设不是凭空捏造、 异想天开的"大胆的假设",而是合乎证据和逻辑的"合理的假设"。同样, 科学的求证和"小心"也没有必然关系,它只看证据是否确凿,而不管求证 的态度是"大胆"还是"小心"。所以,如果说"合理的假设,确凿的求证", 那才有点科学方法的样子。 我们再来看转基因食品的问题。"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一定 的安全隐患",这个假设一点也不大胆,而是普通得近乎废话,因为所有的 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转基因食品也不会例外。只不 过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要比对传统食品更关注,所以在转基因食品上 市之前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做一系列的实验。这种评估方法被世界卫生组织、 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所认可,认为非常透彻,已经足够小心。在 这种条件下,仍然毫无依据地要求"假设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一 定的安全隐患",固然很大胆,却也很无理。 2010.4.12. (《中国青年报》2010.4.14) (XYS2010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新语丝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张能立《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Sent to you by Young via Google Reader: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武汉理工大学 张能立 一、 引子 中国有一句成语:一叶障目,其寓意是一个人被事情的局部情况或暂时变化 所迷惑,不能看见事情的全局或主流变化。形容人们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提倡用"全面"或"整体"看待问题。总之,在中国传统的思维观中,对"片面" 持鄙视和批判态度,对"全面"或"整体"持颂扬和仰视态度。所以,各类"精 英"都是强调以"全面"观点看问题,并且是以"全面"自居。"片面"和"全 面"之间是什么关系?"片面"的价值何在?在此基础上,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 差异,这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二、 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 如果将"真(理)"视为一棵树,也就是"整体",那么"片面"就是树叶。 一般说来只有将整个树叶("片面")遍历一遍,才可以说看清楚了树,绝不可 以只看清少数几片叶子(片面),就说看清楚了整个树(真理)。计算机领域里 面,关于如何看清(遍历)树,有两种经典算法: 1、 广度优先算法 广度优先算法搜索树叶(认识树)的过程是: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该算法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树的宽度 遍历树的节点。如果所有节点均被访问,则算法中止。 2、 深度优先算法 深度优先算法搜索树叶(认识树)的过程是: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该算法是沿着树的深度遍历树的节点, 尽可能深的搜索树的分支。当节点v的所有边都己被探寻过,搜索将回溯到发现 节点v的那条边的起始节点。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已发现从源节点可达的所有节 点为止。如果还存在未被发现的节点,则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源节点并重复以上过 程,整个进程反复进行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为止[1]。 介绍了上面两种计算机中认识(看清)树的方法后,我们再来与中西思维方 式对比,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广度优先",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是"深度优先"。本来就认识(看清)树而言,两种认识方法(算法)都可以遍 历所有的树的节点,从而都可以看清树。但是,中国传统的"广度优先"思维方 式,到了某一层后,硬是不再向下扩展,于是,也就不能得到整个树的结构,从 而也就发现不了真理。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可能看清每一片树叶,只能看到 很少很少的树叶,但是不影响人去欣赏树的美;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能"看清" 所有的树叶(当然是在人的视野范围之内)。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在"看清"所有 的树叶的基础上,发表对树的看法;而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的,是在看到少 数几片树叶后,就开始演绎对树的看法。 关于如何认识(看清)树的方法,就蕴藏着"片面"与"全面"的关系。 "片面"与"全面"的关系就是内切正多边形与园的关系,园--就是全面的观点 --很美--但个体永远不可能达到,这是因为作为个体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真理和拥 有所有的信息。基于不"完备"的真理和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 "全面",只能是"相对全面"。人类只能是尽量做到内切正多边形的边足够多, 才能趋近全面;也就是说就是人类只有认识足够多树叶后,才能真正认识树。没 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跳过不认识树叶,或者只认识少数树叶,就断然说认识(看 清)整个树了。了解了树叶和树的关系后,就会认识到"片面"是"全面"的基 石,没有足够多的"片面",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全面"。那种不想认识足够 多的树叶,就宣称自己认识了树的人和学说,笔者是绝然不会相信的。对于决策 是否合理,可以引入"全面度"这个概念来衡量,"全面度"越大,决策就越有 理性。 三、 中西方思维方式典型案例 中国古代诸子六家中的"阴阳家"的理论,就是典型的"广度优先"思维方 式。"阴阳家"发现了两片"树叶"(阴和阳),认为阴代表女性,表示被动、 冷、阴暗、柔软;阳代表男性,表示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宇宙都是由 阴、阳两种原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阴阳的理论主要是和《易经》联 系在一起,《易经》原书是为解释"八卦"(正式名称是"八经卦")。每"卦" 包含三个完整或分成两截的直线,如果把任何两"卦"组合在一起,可以发展出 六十四个排列组合样式,称为六十四卦[2]。《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家认为,用阴和阳,就可以解释宇宙中的 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也就是说只需用阴和阳两片树叶,就看清了整个树。《黄帝 内经》也就是在阴和阳两种元素上的"演绎",而中医恰恰是建立在《黄帝内经》 这样的经典之上,其中有多少真理性就可想而知。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深度优先"思维方式。西方 人对空气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求精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入下钻的过程。首先认识 到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然后认识到原子、分子,接着认识了原子核和电子,继续 认识了质子和中子,在此基础上,认识了构建生命的细胞、蛋白质、DNA、基因 等众多"树叶"和"树枝"后,才对生命这棵"树"发表看法。 四、 中西思维方式从什么地方开始"分道扬镳"? 那么中西思维方式从什么地方开始"分道扬镳"的呢?其实,中西方古人对 世界的认识是差不多的。西方希腊先哲是"四元素"说:水、火、气、土,中国 先哲是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中国先哲的学说缺乏"气",可能我们的先哲觉 得"气"太普普通通,我们天天呼吸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啥子琢磨的呢? "气"在我们先哲那里,更多的时候是"浩然正气这类的东西,西方人认为 "气",不是"浩然正气"那么简单。历史上西方先哲虽然认识"气"很重要, 但也认为"气"是单一元素(物质)。直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 -1794年5月8日),用"钟罩实验"证明了"空气不简单",是由两种气体(氮 气和氧气)组成,这个实验是18世纪做的。可以说17世纪之前,中西方文明没有 什么本质上的差异,但从17、18世纪开始,中西文明开始演绎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拉瓦锡证明了空气不简单,后来西方人进一步琢磨气体,发明蒸汽机,瓦特改进 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是西方文明的标志性事情,也是中西文明的一个显著 分野点。蒸汽机发明后,资本家应用蒸汽机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传统的资本家 "贪得无厌"的本性,就决定了想得到更高效率和更大功率的蒸汽机,因为更高 效率和更大功率的蒸汽机能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于是,西方科学家 就开始对蒸汽进行研究。这方面最突出的科学家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 (1844年2月20日-1906年9月5日)。描述蒸汽的客观规律的第一个方程就叫波 尔兹曼方程,波尔兹曼假定蒸汽是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无规 则互相碰撞,这些碰撞假定为"弹性碰撞"。根据当时的数学,波尔兹曼就建立 起描述蒸汽的客观规律的的方程。波尔兹曼假定蒸汽是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粒子 组成,这些粒子无规则互相碰撞--这个假定触犯了当时的教会,因为这个假定, 没有考虑上帝的作用。因为在当时的教会眼里,"自然"都是美好的,都是上帝 安排好了的,波尔兹曼居然假定组成蒸汽的微粒是"杂乱无章"地乱碰,这还了 得!于是,教会出面批判波尔兹曼,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也不支持波尔兹曼。 波尔兹曼因此抑郁症更严重,不久就上吊自杀了。在波尔兹曼自杀的前一年,伟 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六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 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 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 能量有关吗?》、《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3]。其中,《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 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从理论上证明了原子的存在,并且首次计算出原 子的大小。其实,西方先哲在公元前就有"原子学说",不过,那个时代的西方 先哲眼里的"原子"不是相当人类所认识的原子。后来科学家用实验证实了原子 的存在,并且继续采用"深度优先"的思维方式,人类就逐步认识到了,原子也 不是"铁板一块",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后来,西方后人一边采取"深度优先"的方式认识树叶,另外一方面有采取"广 度优先"的方式认识树。于是,就有细胞、DNA、蛋白质、光合作用等等"树" 的"枝丫"和"树叶"。 从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虽然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但不是一个勤思的民族,这个也可以用温总理的话"仰望天空的人怎么这么少呢 (大意)"来佐证。 [1]、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5%BA%A6%E4%BC%98%E5%85%88%E6%9 0%9C%E7%B4%A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B1%E5%BA%A6%E4%BC%98%E5%85%88%E6%9 0%9C%E7%B4%A2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71,新世界出版社,2005 [3]、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XYS2010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新语丝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好梦不长
发现自己确实是老了吧。开始频繁地回忆。
想起那些五年计划。
1995年,15年前,我开始出去干活;
2000年,想,考研吧,希望找到理论的指导,决定先不挣钱;
2005年,被逼无奈考博,决定先不挣钱;
2010年。
如果只有五年剩,我一定会选择另外的道路吧。
不是后悔。想起一个传说里的家伙,长生不老。
别人问,你一定学了很多本事吧?
他说:没有,反正我还有无穷的时间用来学习。
我们总以为还有明天,
直到最后一课迫在眼前。
昨天,暴雨。
冻透了。100个俯卧撑居然没有出一滴汗。
躺在床上,瞬间进入梦乡。
我梦到自己能清楚地看清一地方砖的所有细节。
如此清晰和令人兴奋,以致于我立即就醒过来。
好梦不长。
然后,我梦到漫天大雨,自己站在水边。
我犹豫着不敢向前一步,因为猜测靴子会灌包。
梦里,我没有迈出一步,但是彻骨的寒气如此逼真。
在这个梦里纠缠了很久。不如索性跳到水里,左右不过冻着。
然后,我梦到把一个。。。
此处有血腥场面,可能令你感到不适,请跳过。
我梦到抓住一哥们的头发砸在钢琴键上--
话说钢琴这东西,我仅在马老师家近距离观察过,
而且似乎连外壳都没敢碰--
然后手起刀落把他的手钉在琴上,
再从他的手上抽出刀,切断颈椎。。。咔。。斩首。
梦里我想,这有点过份了。
是不是报应了,
结果今天遭遇一个女人,非以为我要跟她抢饭碗,
然后白白走了很远的路,能把我累个半死那么远。
其间,风正强劲。
最后的金黄色 GUI
福尔摩斯探案集词频
最后的金黄色
最后的金黄色
索菲娅・罗亚 作品。
纪念最后的金黄色。
以一个软件纪念。
这是今天下午和晚上写的 词频统计工具,console版。
稍后给出GUI(图形用户界面)版。
这是本科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题目,
在本届学生毕业前,是机密,
请不要向我索要源代码。
-------------
d:msys1.0homeYoung Giftcaiqingchong>cai.exe -text advsh12.txt -delimiter sp
ace.txt -skip skip.txt -dup dup.txt -sort freq > test.txt
-------------
以下的示例,均跳过了下列词汇
a
the
of
or
以下的示例,视下列每行中的各词为同一个词进行计数
is am are
mean meaning meaned
project projects projecting
change changing
这是 鲁宾逊漂流记 的词频统计,部分
In memeory of Aurora(1984)
Programming by [email protected]
-------------------
vocabulary count sorted by freq
i 5088
and 4827
to 4330
my 2124
in 1987
was 1956
that 1860
it 1723
had 1545
as 1525
for 1300
with 1119
me 1104
but 1093
not 984
which 886
he 873
this 855
so 825
---
这是 福尔摩斯探案集 的词频统计,部分
In memeory of Aurora(1984)
Programming by [email protected]
-------------------
vocabulary count sorted by freq
and 3044
i 3022
to 2748
in 1779
that 1751
it 1736
is 1676
you 1546
he 1469
was 1406
his 1159
my 1006
have 932
as 864
with 837
had 830
世事艰辛 大家努力
世事艰辛 大家努力
几天来,时间线变得异常混乱。我只记得似乎有这样的一些事情发生过,但是它
们的先后和因果却都毫无印象。
正如我说过的,如果没有了日志,最终我会忘记一切。
同事聚餐,大家敬酒,我是最后一个。我说:“感谢韩老师给我们机会接受大家
的祝贺。读博士和升职真的都挺不容易的。世事艰辛,大家努力。”
有点不合时宜吧,不过确是心声。
世事艰辛,大家努力。
周老师奔波于等级考试现场和丹麦项目组之间;从北京千里迢迢返回的当年一早
就又赶到净月。中国人似乎是不需要休息的。
每天中午当我们去食堂的时候,刘阳老师或付老师已经为我们订好了餐。丹麦人
应该惊异我们安排事项的井井有条和计划性。
李同学、罗同学、偶像分别替我上了课。两位女士,一个孩子很小,一个替完这
个替那个。偶像则是主动提出替我代课的。
还有参观一汽启明、自然博物馆,丹麦人所看到的不过是接口,而在接口后的实
现中,有大量的代码在运行。
世事艰辛,大家努力。
ZHUMAO展示了发达的电子图书馆建设和娴熟高超的业务水平。付师傅展示了让人
赞叹的车技--从紧贴着的门缝和泊好的车的间隙中穿行。
中丹篮球赛。丹方有1.90以上的大个子们,中方都比我矮。比赛前半段是大比分
的落差--丹麦方完败,后半段中方已经不太认真玩了。体能和技术的巨大差距
让比赛毫无悬念。
我们的学生,除了计算机技术和英语差点,别的还真是不错。我想,丹麦人此行
会对中国更加刮目相看。
世事艰辛,大家努力。
有一天我不小心捏碎左眼的隐形眼镜,只好换着戴临时的隐形和框架眼镜,忍着
头晕恶心;第二天的上午我完全失去了声音。那一天,正好没有与Lars在一声,
我一整天情绪低落。在这一天,我在想,既不能感知也不能表达,会是什么感受。
但是又一天,我打断Caroline说,这一段Composite模式我用中文讲吧,会快一点。
我讲完以后中国学生点头表示明白,Lars他们问:所有的中国人语速都这么快么,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完Composite模式?
我没有告诉他,除了这一个模式的结构,我还讲了它的应用、与OOP的对应、与其
他模式的关系;但是我如同回答所有这一类问题时一样说:没什么,所有的中国
人都是这样的。
这个答复的第一次使用是告诉他:中国人的英语都很好--不说的英语的那些人也
不是害羞,他们只是不太乐意答理你。
首都麦当劳的顾客们证实了我的话。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帮Lars他们点菜,然后说:
KFC的服务员英语的确是差了一些。
Lars他们回去了,项目还会进行四个星期。同时,除了丹麦人,我们还有其他的
各种项目和任务。
世事艰辛,大家努力。
小时候,老师说过,努力的都会有回报的。我信了。我仍然相信,我们的存储会
有利息,这些利息终会有兑现的时候。
So I asked him whether, if I resolved to defend him, he would defend
me, and stand by me, and do just as I bid him. He said, "Me die when
you bid die, master."
从今天起,忘记现在和将来
摘了眼镜,模糊的显示器。等电话的时候心绪不宁,想想还是写日志吧。
如果再不写日志,我就会忘记所有的事,直至连写日志也会忘记。
昨天,把书包扔地下去参与照相,是大家帮我拾回了书包;忘了给大家开门,一
众人等在门口站着等我;最后,我丢了相机的包,再也没有找到--那相机是李
记者帮我买的。
我的大脑开始不停地出现当机的信息。
今天中午,感觉当机就在下一刻,跑到办公室打算睡一小会儿。结果肖老师在,
满办公室都是烟味,而我正咳得厉害。跑到隔壁,我记得敲了门,也解释了为什
么要用她们的沙发,然后就昏睡过去了。中间隐约听到她们在议论,我为什么睡
在这里了。心里似乎还明白,但是终于还是没有做到醒过来解释。其实醒过来估
计也白扯,她们议论本身就表明,我之前的解释根本可能不是人类的语言。
我不再会计划,很多事到了临头,我才开始电话相关的人,第一句是:对不起,
我忘了啥啥。
我也不再管现在。孙老师要求写新闻,只几行,我说:过两天行不行;偶像说做
个信息卡片吧,最终是他自己动手和分发的。
现在和将来,都从我的头脑中消失了。
但是,过去的种种,我清楚地记得。
前几天做驱动的时候遇到麻烦,祭起了利器soft-ice。后来想想,已经11年没有
使用了。但是我依然记得bpx,bpe,x,bl这样的指令,快捷键也是不假思索地按下
去,而且跟踪调试成功了。
跟ZHUMAO谈起来这件事,他说:这种东西又怎么能忘呢。也是吧。他还是一直在
使用着11年前的密码。
这世界如同静止一样,停留在那一年了。所以这些,我们才能这样清楚地记得。
其实,这世界停止在更早的时候,那是1979年。我一直生活在那一年里,此后的
一切,都是幻觉。
1980年始终没有到来过,80后90后们还没有出生,2000是无比遥远的未来,那里
我们会每天坐着火箭上班--而不是挤着毫不准时的公交,或者步行2小时。
现今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皆是虚幻,那都是我在1979年做的一个长梦。所有的这一
切,都不过是我梦里的景像--你们,也是的。
1980年,我哥把我扔在山上,自己跑回家去玩刀郎(螳螂)。从那时起,所有经
历的种种都是我在山上睡着时的梦境。
兄弟们,我不会醒来的,无论多么疼痛。不然,你们所有的人就在我睁眼的一瞬
间消失了。
我舍不得你们。
不过也请你不要着急,快了,就快了。
我对《科幻世界》公开信风波的看法 ZZ
Sent to you by Young via Google Reader:
近些年,虽然部分科幻爱好者们对《科幻世界》也有一些埋怨,但我觉得这主要还是由于缺乏好的作者和好的作品。大家对科幻的热爱是始终如一的。所以这次公开信事件才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应,甚至都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
总之,科幻帮助了我以另一种思路来看待世界,以另一种生活方式来存在。如果这本杂志死掉了,中国好多年轻人的命运将为此而改变——说不定,未来的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某个小幻迷呢。
科幻于我的很大的一重意义,在于多多少少,这是一块想象力可以自由驰骋的沃土。不仅我需要它,中国也很需要它。
目前,公开信中提到的内容,据编辑部的人讲,基本属实。不过,仍有很多的情况,是我们这些外界的人不明确的,还有不少的事实,仍不太清楚,同时,也还没有听到另一方的回应。基于目前获得的信息,大概有这么一些看法:
第一,这样的事情在我国比较少见。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公开信的形式,要求对单位一把手免职,比较地不同寻常,而且,这可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出版领域啊。杂志社社长的职位,是正处级,是上级主管单位任命的。感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要求和冲动。
第二,科幻的地位比我们想象的更要低。它被视为儿童文学,似才可以任人摆布。不太可能想象这样的大规模冲突事件会发生在《收获》或《十月》吧?长期低幼化,也许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吧?
第三,科幻走过了这么多年,仍然没有在中国大繁荣起来。"最后一面旗帜"一语让人深深悲哀,有"一棵树上吊死"之感。但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中国科幻的现实。
第四,政治。这里面有一股浓郁的政治的气味,让人不好受。也许自晚清以来,中国科幻一直都是这样吧。这就是我们生存的土壤。认为八零后以后,就可以通过"多元化"来摆脱,怕有些天真吧。
第五,幻迷们的热情。事件发生后,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热爱科幻的人忽然从天南海北"冒"了出来,深切地关注此事,热情地支持编辑,让人感动。这是否说明科幻不是那么轻易就死掉的呢?这是否才是这起事件的最大收获呢?
但不管怎样,也许是大环境,政治的,经济的,决定了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吧。
连科幻都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又还能怎样呢?
现在,我很关注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尤其是编辑们的命运,让人担忧。根据我与他们这些年的接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对科幻有真挚感情的,是懂得科幻的。但是,他们不太懂得官场。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李昶社长的位置上,又该怎么做呢?
——换人?我可是上级任命的哟。难道你们认为连上级的决定也错了?上级不会同意这么说吧。我在杂志社实行的这些改革,正是在贯彻上级的意图呢。
——我最多只是变了变编辑方针。我一没有贪污受贿,二没有乱搞女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现在就把我全盘否定了呢?最多,是有些工作方法不太妥当。我是社长,我是总编辑,我有我的办刊理念,科幻不一定都得按你们那样子办。《科幻世界》三十年来,办刊方针不是反反复复变来变去么?谁能说得清楚呢?我也是在努力要挽救这本杂志,避免它再走下坡路,否则,我干嘛要费那样大的劲呢?
——说我"腐败无能"、"思想品德败坏"、"靠走后门拉关系爬上来",说"杂志社沦为了个人敛财的工具",帽子太大了吧。如果我以涉嫌诽谤告到法庭,你们拿得出证据吗?
——你们列出来的罪名,大都不是原则性问题,只是一般性的劳资纠纷,拖欠工资呀,合同不续签呀,中国的杂志社司空见惯,连《财经》的胡舒立都避免不了。另外,节约成本有什么不好呢?
——你们完全可以通过正规途径向上级反映,为什么要趁我出差之际,把公开信发到网上呢?这不是激化矛盾、绑架读者么?这不是不利于和谐稳定么?
——被动的难道是我么?我看是你们有些被动了吧。到底是搞科幻的!到底是少儿文学!
——你们要待怎样?要走就走吧。这儿是我说了算,还是你们说了算呢?看着吧,想到这儿来工作的人,大把大把的,待业的大学生是那么多。
……
因此,总之,我很担忧。那么,下一步怎么走呢?我也很担心编辑们顶不住,丧失团结,先从内部瓦解掉,包括有个别人跳出来说:"那封公开信根本不能代表集体,我和其他一些人连看都没有看到过!"
寄望舆论的影响,也许会改变一些,甚至可能导致社长最终被免。但媒体的力量有多大呢?别忘了这仅仅是科幻。还记得在郑文光逝世时吧?中国媒体悉数保持了沉默。另外,媒体做报道所需要的事实和证据目前都还不是很充分有力。目前,这也很大程度上只是科幻圈子里面的事。更多的人在关注谷歌,关注干旱,关注问题疫苗,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件跟科幻杂志有关的事。中国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有本《科幻世界》,也不会对它感兴趣。
寄望上级进行公正的处理,也许是最好的结果。据说报告要打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在,国家推行干部任命的民主化,基于民意调查的群众满意度很受重视,也许他们会考虑下?但依我的经验,也不可太天真。
集体出走,办一个新的杂志。但找挂靠、弄刊号都很麻烦。即便办成,一个问题是,能否取代《科幻世界》?如果拿到好稿子(比如每期来一篇刘慈欣的),有好的发行渠道,有幻迷的支持,我觉得还是可以的。杂志衰落是很快的,兴起也是很快的。但关键是,中国哪个单位会接收这么一批反抗领导的人?即便是办科幻刊物,也不可能非行政化,没有主管部门。
我也注意到,相对于广大科幻迷的愤怒和投入,一些作者还是沉默的,他们似乎还在静静地观察着动向。但我想他们会出来说话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到幻想精神、自由思想的去留存亡。
但总之,事情目前还很复杂和扑朔,有可能取决于我们看不到的一些因素,包括具体的人的因素。也许最关键的,还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外人能做到的也许比较有限。大部分网络上的呐喊,目前起的作用并不大。需要不仅是表达感情,还要冷静下来想想办法。
这件事,虽然我说了是我国极科幻的一事,但其实一点也不科幻,一点也不好玩。我感到十分的憋屈难受。我为编辑们难过,毕竟,这些年来是他们用心血扶持了中国科幻。现在,他们相比起李昶社长来,更多地处于绝境。
我希望编辑们留下来,也希望杂志生存下去。我希望幻迷们不要泄气,那怕仅仅发出支持的声音。我还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杂志社负责人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吸取其中有益成分,改变某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把这样一份对中华民族有益的杂志办好。我不希望《科幻世界》死掉。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韩松的博客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