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次讲座的PPT,授课对象为 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理学院 学生。 只有PPT页面,没有解说的文字版本。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本节课程是 东北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 系列课程的一部分。这个系列课程名为 新技术讲座。本节的内容是工程师基本素养。
我是计算机系教师杨贵福。
本节课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工程师的责任,2.工程师的价值观,3.工程师的方法。
第一部分是 工程师的责任。
工程师是一种职业,理工科学生毕业后,不少人在企业、高校、研究所中要沿工程师的职称序列成长。根据经验、能力、贡献,有时根据年资,先是初级工程师,后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不同的自然科学学科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工程师也相应地分布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土木工程、电力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也创造了很多工程师岗位,硬件、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分析工程……很多。
这些工程师既有学科的特色,互有差别,同时也有很多共同点。正如软件工程首先是工程,其次具有软件的特色。我们来看一般的普遍的工程师责任,也正是这种责任决定了工程师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价值观和方法。
工程师所制造的是产品,每个产品是一个系统,为系统以外的用户提供服务。在软件工程中,我们把系统的边界以外的用户称为角色,服务大致视为特定场景中的功能,称为用例 use case。用例相关的技术手段非常丰富,在UML和RUP中都是重要的线索。
这里还有个特别关键的因素,如此关键,以至于在大多数系统中都不把这个元素画出来。就是边界。
边界以规定哪些*不是*我需要关心的,这样的方式来规定出哪些是我的责任。
工程师不关心why。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月球总是以相同的一面对着我们,为什么mp3和jpeg有损压缩以后人类几乎感觉不到效果变差。完成这些工作的责任在科学家的肩上。虽然对于科学原理的讨论,甚至更深入的道德和哲学的讨论,工程师作为个体也会参与,但是这些并不直接地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准则。工程师所依据的准则,那些为什么,是既定的先验的。工程上不允许任意探险,作为客户,我们希望的是工程师完成任务,采用确定有效的方法,在确定的期限内,达到确定的效果。
工程师也不关心感受美,那是艺术家的事。
也不关心公众是否理解工程项目所依据的原理,这是科普的事,从另一个角度说,客户关心的只是效果,不是原理。
黑客很酷,但窥探不是工程师的责任。避免客户被窥探,防止系统漏洞损害用户的利益,这是工程师关心的。
游戏很好玩。工程师是制造这些好玩的东西的人,玩这件事本身,不是工作责任的一部分,没有人为你玩游戏付钱。你快乐没人付你钱,让别人打游戏快乐,才有人付钱。
工程师也会做实验确认产品和项目中的一些事实,但是对于这些以外事实的确认,增加人类知识库的事实,不是工程师关心的。
工程师手里的武器是 自然的法则,是科学家所发现的why,以及人类共同知识库中的定理、断言、谓词。
工程师的目的是帮助他人,解决客户的问题。通过为客户解决问题而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是工程师取得收入、安身立命的来源。客户为什么需要我们,因为有些问题客户无法解决,我们能够解决,客户已经能解决的,我们能解决得更好。花钱更少,速度更快,更少人力,质量更高。
通过什么方法帮助他人呢。产品。这些产品是工程项目,是工具。制造某种工具,或者使用现有的工具,用成熟的原理,巧妙地组合,为用户解决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帮助他人。
所以,工程师的责任是提供服务。客户有需求,我们有自然法则这样的知识。怎么服务呢,不是通过教授用户这些知识,那是教师的责任,而是通过制造工具,用工具自动地,工程师不在现场的时候,科学家不在现场,用户不必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替用户解决问题。
人们对工程师所提供的服务当中最主要的期待,是可靠。
稳定的服务。
什么是稳定?当NBA教练换人的时候,他需要考虑候选运动员的方差。你有两个选择对象,一个是发挥极其稳定,但是水平一般,另一个是偶尔爆出冷门,但是也可能炸裂地差劲。如果快输了,我们就会选不稳定的这个,万一赢了呢,反正不然也是输。如果我们现在正领先,就需要稳定的输出,不连续输就行,保持就好。什么体育精神拼搏打出最优秀的效果,不是冷静地以胜负为目的时应该考虑的。
古代战争为什么很少夜袭,偶尔出现就值得记录下来大书特书。因为夜袭的方差非常高,可能快完蛋的一方突然把对方将军斩了。在白天“正常”的打法中,这种高方差是不容易出现的。
客户对工程师的期待是稳定输出,你肯定不希望我尝试先进技术,你的系统没事就崩溃吧。
怎样才算稳定?不受干扰的影响。山崩于前不变色,海啸于后不动容。你可以说这是木讷,同时这也就是稳定。外界环境不断变化,而我的输出始终如一。外界这些改变,都不是我的函数的自变量。下可以工作在零下20度,上可以工作在75度高温,这才是好的CPU。
工作中,特别是刚工作的同学,也有人会说“那我也不能工作在75度”啊。这得看规约spec是怎么定的,也就是清晰的边界。到底是不是你的责任。如果由你负责,那么不能推给别人。”word排版结果就是这样的,就是与学校的论文格式要求不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整不了。”这是不能接受的。
上级让我飞,可是我没有翅膀怎么办。这是与行政上级间的契约。如果你受理了这个项目,这条写在规约里了,你就得兑现。如果做不到呢?你的上级不是工程师,他不见得有这个能力判断这件事能不能实现,他也没有这个责任。你需要告诉他,这个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不仅我做不到,根据自然法则,你找谁做也白扯。拒绝不合理的,包括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包括自相矛盾的,拒绝这样的客户需求,也是工程师的责任。
这样,我们就能稳定地兑现我们的承诺,给客户一个可以预期的稳定的世界。
工程师为了稳定地完成责任,形成了与自然科学科学家共同的价值观。
当我们评论一件事的情况,对这件事做出褒贬,这样的时候,我们会有三个维度。在工程师的价值观中,这三个维度的顺序不可以颠倒。
一是 真假。什么是真假,就是事实。事实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不具有道德判断,即不讨论善恶,甚至也没有动机。我们在这里谈到某个方案好坏的时候,不是指提出方案的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指这个技术方案会不会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至于这个效果是善是恶,这个工程师的道德修养,出于什么动机揭示这一事实,是不是想害我,那都是另一个问题,并不在真假中讨论。
二是 是非。是非是道德判断。道德判断需要在真假之后才能讨论。不能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是恶的,为了显得我们是善良的,就掩盖事实的真实性。或者因为揭示事实的人是我们的敌人,一般称为“友商”,或者他们动机不良,我们就不承认事实。事实只能以事实来否定,是非必须居于事实之后,诉诸动机和是不是我们一伙的对于判定真假都没有帮助。
三是 里外。你的项目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违背工程伦理,因为我和你是一伙的,咱俩同一导师是师兄弟,咱俩一个专业,咱俩是老乡,咱俩同一公司,共同对外,就认为你做的是对的。这就是里外代替了是非。或者咱俩一个小组,所以项目里你的数据我就得承认。如果你换了个小组呢,换到敌对方,那么原来正确的就变成了错误的?这是里外代替了真假。
真假、是非、里外,这个顺序不可以颠倒。这是工程师的价值观。“按道而行”是极其艰难的,有时代价巨大。也许我们做不到每件事都符合我们所认可的价值观。但是,我们要知道那是错的,不符合我们所追求的道,而不是给自己找个借口骗自己。错了就是错了,做错事是错的,对错事的认可是另一次错误。
推荐扩展阅读这本书,《公正》,网上还有视频课可以看。
第3部分讨论工程师的方法。
工程师与科学家虽然同属于理工科,都讨论自然科学的法则,但是一个是发现法则,一个是应用法则,在方法上有些区别。
工程师的问题来自客户,最终归结到付钱的人,或者付钱的人所关心的人,软件工程中把这些人称为 stake-holders。
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效果用户才能满意。软件的响应速度需要几毫秒,卡顿有明显影响用QoS,数据丢失更可怕的时间用”尽力而为”BE。最终的,都是由用户的利益决定的。
新方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果,需要对现有体系做哪些变更,这些变更是不是符合工程规范。有多大概率会失败,失败的结果中有多大比例比不用这个方案还差。在确定地了解这样的效果之后,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还要不要实施。这些都需要授权,授权直接来自你工作中的上级,最终来自用户、法律法规。
从用户脑袋里的需求,到我们手里的自然法则,中间要有问题/领域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这些都是工程师的责任,用户只要看效果和成本就可以了。关于求解,延伸阅读推荐波利亚的这本书。
从用户的需求到实现的方法,通常不能朴素地映射,或者说,朴素地问题都轮不到你做,早有人做完了。比如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五个苹果这类问题,在一般意义上,模型是确定的,无须工程师出手。
从需求到方法,首先要提炼出问题,需要明确边界。明确边界,表面上看是承诺哪些属于本项目要完成的内容,事实上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常被忽略的,是哪些是与本项目无关的。再次拿出这张图来,边界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有了边界以后,我们就看到了“函数”。当用户操作或者环境变化作为自变量输入或者激励,系统总是会给出特定的输出或者响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无二义性地定义哪些是自变量,这些指标如何测量,定义域的范围是什么。函数值也是一样的。人类自然语言的沟通,充满了甚至工程师也难以察觉的歧义,用户以为自己说的是一回事,工程师以为的是另一回事。同一个行语在此时此地是一个意思,在彼时彼地是另一个意思。
用户常说的一个词,“正常”。”你就正常做,我就正常操作,正常速度就行。”什么是正常,这个话题深入讨论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揭示用户的动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对什么是正常有精确的定义,不过那不一定是用户认同的。
我们需要把用户的需求映射到物理量,量化这些指标,还需要用户确认我们的理解与他们的意思一致。我们需要帮助用户去除二义性选定指标,给出指标的度量方法。然后我们给出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和因果有关系。这些关系是用户期待的产品,由用户来确认确实是他们想要的,由我们来实现。
值得指出的是,不要相信网上公众里号连作者都不懂意思的所谓的模糊、复杂。作为初学者我们有机会工作的范围,没有到达这种程度。事实上,即使在更高级些的项目中,引入了模糊数学和系统科学复杂系统的,模糊的定义也是精确的,复杂也可以分析的。模糊和复杂这样的字眼,并不是我们平时聊天时的意思。
刚才提到用函数描述用户的需求。为什么呢,因为自然法则也是用函数描述的。
在项目中,函数是这样一种关系,它描述了 当我们已知此时此地的状况,即使不经过实验测量,也确定地知道彼时彼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用实验一测,结果刚好一致。
想像一下,如果我知道你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就能说出你未来做什么职业,配偶什么样,人生有哪些坎坷。这就是函数想做到的,输入是时间,输出是,嗯,一大堆可观察可检测的变量。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者胜”。所谓运筹帷幄决算千里之外,是用算筹这种计算工具,在帐篷里这个此时此地,估算出千里之外彼时彼地的结果。这也是函数。
我们高等数学老师裴教导我们,函数就是个豆浆机,它的机制就是这样的。你给它绿豆,就出绿豆浆,你给它红豆,就出红豆浆,你给它黑豆,就出黑豆浆。你给它黄豆,它出白豆浆,但是绝对不会这次出白豆浆,下次出黑豆浆。总之非常靠谱。我们在算法中把这个特性叫做可重现性。
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讲的段子里说,两个大国比赛吹牛,当然他们自己挺认真的。一个说,我们科技老发达了,造了台机器,这边把猪赶进去,那边出来的就是火腿肠。这就是函数了。另一个别,你们那不算什么,我们有台更厉害的,火腿肠出来以后一尝有点咸,塞回去,那边出来的是猪。哈希这类函数告诉我们,反函数的时代开销特别大。
自然法则和用户的需求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希望已知此时此地,推算出彼时彼地。
从用户的需求到自然法则,我们所寻找的模型是某种函数。
但是,我们如何确认这个模型就刚好是用户需求的问题呢?或者说,你怎么知道这个模型就是“对”的呢?
我们分三步讨论。第一,模型从哪里来。
实践论告诉我们,模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什么是总结呢,咋就能总结出来了呢?孔子和两小儿都看到太阳了,托勒密和哥白尼也都看到太阳了,他们都总结出了模型。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总结,总结就是这么总结出来的。
康德不这么认为。简单粗暴地总结,他认为人类的头脑中首先存在模型,外部现实世界的事实该怎么发生怎么发生。人类,是人类主观地判定,某些现象刚好与某些模型是匹配的。推荐延伸阅读材料,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这本书比《纯粹理性批判》薄,我们所讨论的这部分也更容易读。另外,这本书一点也不反革命也不反科学。
对于初学的工程师,当把用户的需求去二义性描述为问题以后,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总结为,接下来找模型就是个主观主义的过程。我们一共就会这么几个模型,就是你在课本里学的,在文献里看的,还有你导师和上级工程师给你的paper里的那些。挨个匹配一遍,哪个最像就是哪个了。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要么这个问题是个钉子,你用锤子解决了。要么这个问题不是钉子,你解决了不了,你也没有别的工具。如果还有锯子、斧子、凿子,那么也挨个试试。通常,工程师不需要发明新工具。当你能发明新工具的时候,你就不正常了。当然,你更可能发明以后才知道,这样的工具早就有了,就你不知道。
当然,第一时间能判定这个问题超出了你的学科范围(这里有重大的技术风险,必须第一时间判定),或者需求不合理内部有矛盾,不仅你谁也解决不了,这些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
模型,不是你,不是你这个人从实践中总结的。至少别人的、前人的模型从哪里来,这样的哲学问题,超出我们的课程范围了。
模型为什么正确的第二个问题,抽象。
模型是对用户需求的抽象,把现象抽象为函数。从这个角度,抽象可以理解为 并非从事实中提炼出模型,而是找到现有模型与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相似关系。抽象,并非增加出一个模型,而是去除现实事件中与模型中指标无关的因素。望文生义或者顾名思义帮助记忆的话,abstraction的字根中的ab就是away,from, tract是拖拉。抽掉不关注的部分,留下的就是模型。选择,就是放弃。当把苹果抽象为个数的时候,我们就舍弃了重量、成熟度、颜色、口感。当把学生抽象为分数时,就抛弃了快乐、人品,也与籍贯、身高、性别等诸多因素无关。
抽象是找相似,找现实与模型的相似。那么,什么是相似呢?
手机的仿真模型,用来帮助用户体验重量和触感的,这种模型和传统电话座机,哪种与手机更相似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讨论相似,常用的手法有 类比,老师你就像我妈妈一样和蔼并啰嗦; 有比喻,老师就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举例;有的老师比如你吧,上课净讲段子不够严谨。这些在项目中都不够严谨。抽象,是什么样的相似呢?
在项目中的相似,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离散数学课的代数系统或者说群论部分里的同构。扩展阅读推荐这本《GEB》。
我们如何保证施加于两个集合上的函数运算,它们的自变量和函数值分别是一一对应的呢?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想办法证明。当其中的一个函数是外部世界,我们只能测量其中的一部分自变量和函数值呢?我们如何保证我们主观判定的“相似”总是正确的呢?
现在谈模型选定的第三个问题。选定了模型以后,怎么就知道它是与客观事实的发展相符合呢?
两苹果比三个苹果少,这是指标是个数,量化为一维数值比较。但是为什么你选择那两个大的,给我三个小的,你选择两个红的,给我三个青的烂的呢?这是模型适用错误,得到的结果用户不会满意的。
模型如果对以前的现象都符合得很好,未来就一定也适合么?休谟质疑了这个观点,前天太阳升起来了,昨天太阳也升起来了,明天太阳就一定也能升起来么。罗素讲过一个故事,说明这个问题。美国有只火鸡,农民每天早晨给它喂吃的,就说太阳一升起来就喂吧。上上个月这样,上个月也这样,每天这样,太阳一升起来,农民就带好吃的来了,火鸡得冲在第一个去抢,这样才能长得最健康。有一天,感恩节到了。我们知道感恩节美国人要吃火鸡。所以,根据前天昨天总结的模型,不一定适合于今天。
如果说检测足够长的时间就行了。多长时间算长呢?如何保证更长时间,更多数据的时候,模型不会出错呢?
波普尔说,是不能保证的。我们不能保证现实世界符合我们选定的模型,不能保证。那么用户为什么付我们钱呢,凭什么说我们选定的模型符合要求呢。严格地说,也不能。波普尔的观点是,我们只能通过实验证伪一个模型,一个假说,但是不能证实。如果一个假说一个模型具有可证伪的特性,比如它无二义性地预言了彼时彼地会如何,我们去检验,确实如此。我们就说,这个假说暂时没有被推翻。不是说它是对的,它暂时不是错的。
有时候,我们在工程中暂时的让一个现象消失了,但是我们并无把握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的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导致这个现象消失了。甚至这个糟糕的现象还可能出现,我们说这是一个workaround。
假设,假设我们的模型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符合客观实际,那么模型能用来做什么呢?如果模型错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
模型是数学函数,当有了已知数据以后,我们能用模型推演出未来。用算筹,用沙盘,孙子和当代的军人用来这些来推演战局的发展方向。施加什么变量以后系统会有什么变化。ENIAC,第一台计算机,用来计算氢弹和炮弹火力表。以上这些是工具。开普勒三定律是模型,用来推算太阳系行星运行轨迹。Alpha Go是模型,用来推算围棋棋局。以上这些是模型。
这些推算都需要观察现实的数据,作为函数的输入。所以,我们需要观察现实,需要学习各种度量的手段。需要减少误差到什么程度,如何减少误差,哪些误差的影响更大。如何在观测的时候减少对系统的干扰,还记得伏特表和安培表么,为什么大多数情况它们可以视为不影响不干扰测量值。根据度量的结果,使用模型估算出新的结果,再次度量,根据度量的结果修订模型中的参数。比如,你每天到底能集中注意力背单词多少分钟,假期有读几本书的时间,这些,都需要度量才能估算出来。
我们要致力于设计实验的设计,调整环境保证度量的变量是在约束下发生的,怎么测,测什么,测出的结果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验前考虑的。在按下运行键之前,我们对实验的结果就有期待,是根据模型推演出来的结果。凡是与我们期待不同的,就是有问题。实验是用来检验的,不是用来探索“会发生什么呢”。如果实验结果与模型一致,那么我们对现实的猜测模型暂时没有错。如果实验结果与我们期待的不同,那么要不然就是模型不符合客观事实,是错的,要不然就是测量有问题。这些表面上负面的结果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模型,帮助我们前进。
此外,我们还要谨慎地排除没有意识到的假设。是不是偶然的因素,是不是必然的但是并非我们改变和测量的那些变量影响了结果。把青蛙腿切掉,在青蛙的旁边大叫它就不跳了,青蛙的听觉器官在腿上么?
在实验中,在项目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逻辑谬误,会在模型推演中得出与现实世界间不符合的结论。
推荐扩展阅读 据称是人民日报整理的这篇文章,还有批判性思维这样的书籍。
在项目中常见的很多。例如,错误归因。例如,过早优化。
一个与日常生活中差异较大的,比如在技术讨论中当被要求给出证据时就怀疑对方攻击自己了。你跟医生说你发烧了,医生会现场测你体温,你没啥意见,不会说“你居然不信我”。但是在项目中,帮助用户复现故障,或者要求工程师给出依据、论证过程、或者现象的时候,感觉受伤害的不少。在自然科学领域,疑罪从有,主张者举证,是广泛接受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模型吻合问题的重要保证。说大家都用、哪个牛人也这么用、课本就这么写老师就这么讲、张三的模型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这些都没用。
如果没有现成的模型怎么办呢?
有个办法,就是 小步快跑,摸石头过河。我们把任务拆成很多个周期,每个小周期称为一次迭代。在每次迭代的开始时用现有模型估算,在当次迭代结束的时候度量,修正模型。这样的思路适合于我们人类对于当前问题尚无明确认识的时候,在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中应用都非常普遍。
比如在自动控制中,用PID即比例、积分、微分运算,每种运算的权重不同。通过许多次每次都非常微小的迭代,控制小车在行驶过程中不因为累积误差等原因过多地偏离预定轨道。在工程管理中,用戴明环,在每个迭代中通过四个步骤,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保证不偏离既定目标太多。这样,尽管没有先验的模型,我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足够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小步快跑,就是快递迭代,每次迭代进步要少量,不可一蹴而就。多次迭代,特别地要求对实验测量的频繁和精确,这就是摸石头。
所以,回到实验上来。工程技术依赖实验科学。是不是满足需求,在执行过程中每个迭代的现状如何,这些都需要测量。测量,根本上,依赖的是实验技术。模型是否足够贴合现实世界,不是模型说了算,而是现实说了算。现实,总是对的,如果不对,那就是模型错了,或者测量错了。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连人的主观感受都是实践的,而不是主观的。
自1500年前后,培根创建实验科学,科学和技术才有机会历次工业革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所测量的恰好是模型关心的变量,无论自变量和函数值,实验技术都有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要孤立条件,减少意外干扰,尽可能排除错误归因。比如设计最小系统,比如每次只检测一个变量。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接受用“复杂系统”这样的名词把问题拉到虚无主义去,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些都是没有用的,不符合工程技术的初衷。
关于如何设计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推荐扩展阅读这本书《Netware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东北师大图书馆有纸件。这本书涉及的技术有点古老,199X年,但是实验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并且至今通用。
有很多因素需要剔除,才能确保模型正确的反应了现实的因果。剔除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工程问题。包括如果伦理学不允许设计实验环境,比如人的性格到底有多大比例是遗传的,不能够特意组合生一堆孩子测量。这种情况下,可以单纯地观测既有发生的事实,比如孪生兄弟姐妹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情况。再例如,如果需要观测的指标包括人的主观部分,比如疼痛,比如感冒吃药以后痊愈的速度,需要避免人的主观因素被错误归因到模型的因果链里,要采用双盲实验。即无论医生还是病人,都不知道所采用的药物是被测量被检验的还是安慰剂对比组,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心理因素干扰结论。
如果我们自己不严格检查自己的模型,以为能侥幸逃掉,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也可能会受到同行友商的惩罚。友商会在你展示产品的时候跳出来说,你的模型检测方法有缺陷,他们的模型和产品更好。与其那个时候被怼,不如自己内部先充分检查和揭示缺陷。
这样,具备了包括不限于这些工程师的基本素养,才能完成工程师的使命,为人民服务。
感谢各位同学。
如有任何疑问、质疑、指教,烦请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感谢通过讨论为我带来的进步。
去冬今春天以前,就有不少人感慨"从前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吃外卖,选择半成品的食材,尽可能迅速地完成每餐的准备工作。甚至,我们也尽可能迅速地完成每餐本身。这些都是匆匆旅途,目标是远方的星辰大海。我们想着,等到什么什么时候,我就要做什么什么事,眼前的尽快过去吧。
人生本身,就是眼前的这些事情。眼前如何度过,十年后回头来看,这些眼前的事情,不是手段,而就是目标本身。要么,每时每刻,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孜孜以求的以为在很久以后星辰大海。我们在星辰大海之中。要么,我们永远也到不了星辰大海。
未来与现在,是同体的,从来也不是割裂的。就像,你吃什么东西,你就是由什么组成的。你读什么书,做什么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剩下的,不是计划,而是没有落实到计划的梦想。
我们选择外卖、半成品食材、匆匆吃完,错过了对这一部分的觉知。并不是因为我们急忙忙地路过,什么风景也没有看到,而是在觉知另一些会"更美吧"那样的风景。
去冬今春,大家都居家隔离,是个好机会。从原材料,用更悠长的过程,慢慢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体察事务的变化,每次测量,提高工艺,也感知人生。
这就是"从前慢"的那种生活,值得在焦虑之余细细品味。
后来,开始"停课不停学"了。让我想起抗日战争时间教育部"弦歌不缀"的要求。也许只是想让学生家长忙起来,也许是想降低家长的负担,也许真的就是希望往世绝学不要在这一代绝了能继下去。
应该学些什么?除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了解下馒头是怎么做熟的,表面怎么才能光滑,怎么才能开花,生面团多大个头儿蒸出来会是多大。
那跟星辰大海有什么关系?星辰大海是由细小的尘埃构成的,对星辰大海的探索不应是由征服欲出发,而是由对一花一叶的好奇心延伸而来。只有体验到一花一世界,才能了解到星辰大海是更多更广阔的世界。能遥望星辰大海而竖起桅杆的,也必然能颔首捏花微笑。热爱高山,也一定会爱脚下的路吧。
而且,如果你只想做大事只想做有意思,谁来蒸馒头呢?能花钱的时候你用钱买到了别人的时间。居家隔离的时候,你错过的,可不止是一花一叶了,而是除你自己以外的整个世界。
一、馒头
1. 加奶粉、糖,然后加 水和酵母、盐水,逐渐边加少量水边搅拌,揉至混和均匀。替换方案:XL和zhumao说按面和水质量比2:1一次性混和然后搅拌。
2. 发面2小时以上,涨至原来2倍大,稀软
3. 揉至最初大小
4. 醒20分钟
5. 揉,折叠300次
6. 拆分成小份,每份以后是一个馒头,每个揉50~100次
7. 醒20分钟
8. 屉上抹油以防粘连,上屉冷水开始蒸,水开以后15分钟,再关火闷5分钟,立即出锅
2. 热油,熬糖至冒泡
3. 翻炒
4. 大火烧开以后两分钟,转小火10~15分钟。
5. 收汁。
2. 炒熟以后放料酒。
四、热馒头
水开以后两分钟,闷着。
2. 后加肉炒变色
3. 加水炖20分钟
4. 如果水干了,加热水。
六、火腿白菜
1. 先火腿
2. 后白菜
再见老友2019
每到年终岁尾,大家就开始总结并且发愿,今年似乎比往年格外多些,也许因为是整十年?对于各种仪式感我一向深恶痛绝,好在这次并没有人催我交报告,跟着大帮哄,参与集体记忆,乐呵乐呵也好。
1. 音乐
看网易云音乐的的年度报告,再看看我朋友圈发的去年总结,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一年已过,我就没有什么变化。常听的歌,还是那么几首,连封皮都没有换,是肖邦《夜曲》,常听的还有愚青《青鸟与诗》。这是坐校车特别疲惫听不懂英语的时候,还有写文字材料的时候循环播放的结果。时光就此停止,并非对旧世界的留恋,只而是沉浸在另一个维度里,对发现和拓展新世界没有兴趣。在年度报告里,最突出的top几,都是英语,以小书虫系列为主。这一年,延续去年的计划,我听完了网易云音乐里有人上传的《小书虫》全部。因为同一原因,去年的年度报告里,小书虫也一再出现。有意思的是,听得最多的那几篇,恰恰不是我喜欢的。能上榜,是因为我听不懂,所以一遍遍重复,次数自然就多了。延续去年的计划,今年把以前听过的 Bed Time Reading 系列又重听了一遍。
然后就停下来,到年底才想起来,小书虫随书的光盘里还有将近一半没有听,是网易云音乐里没有的。自己传上去,慢慢听完吧。慢慢听完,每当这时就想起金庸在《白马啸西风》里最后说的,白马越来越老,走得很慢,但是最终也会到达江南。
练琴。想了不少办法,也看了不少资料,一顿折腾,虽然也有斩获,不过最终发现,最大的收获是再次发现学习要素中最根本的是时间。每天5分钟,半个难点都不能通过,一小节要学习一周两周。解决一个难点以后,就是新的难点。即使相似的旋律,稍微修改以后的再现,也另有风景另有困难。2个月练成《天空之城》,接下来《国际歌》直到年底也只练了一半,屡屡挫败得停下来心理建设,怀疑这曲子根本不是两只手弹得了的。想延长时间,遇到的问题就是时间本身。5分钟尚且有中断难以为继,增加时间无异于自取灭亡。成年人学习最大的困难,不是傲慢、成见、已有的知识,而是时间吧。时间是一切力不能及的痛苦的根源。
二猫的钢琴过了8级,正在向9级努力。
2. 读书
书还在读。看豆瓣,今年居然100多本,史无前例。想想,是小书虫,每本小册子都很薄,很容易就读了不少册。正常的情况,我每年读书都在四十几本,其中大部分是小说和闲书,还有华哥所说的"专业闲书"。所以今年这100多本中,小书虫当占一半以上。正经看专业书,一年同时在读,也没有几本,一年到头一本也没有看完很正常。能读完的都是补充,重建体系的都非常缓慢。所以豆瓣跳出来说"你这本书已经标记在读十年啦,还没有读完"云云,不少人翻了白眼,很有道理。
读书中最花时间最困难的是实践。如果只是知道,那通常就是你以为自己知道。没有检验,没有实践,走马观花游览而已。数学书、曲谱、体能和力量训练,都是薄薄一小册,但是做习题、练完一首、连续完成一组动作,真难啊。
读书之余,偶有分享。一直以来,我对大家和机构们分享的书单颇有怨言,为什么少有理工科的书呢,动辄心情修复、人生感悟、对社会建议的意见、追古怀思什么的。叹理性之不昌何其甚也。所以,刘QH同学每次发朋友圈晒书单和读书分享,我就去吐槽,怎么又没有理工科的书。后来他忍不住了说,"要不你来讲一次吧。"
我就去分享了《信息简史》,讲了不少故事和段子,希望能融入科学精神和事实。事后回想,不够深刻,过于专门。这也是科学普及的主要困难吧,要么肤浅失去本意,要么艰深失去受众。讲什么,怎么才能讲明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以后慢慢思考。
距离年底2个月,开始用微信读书。先是很久以前典同学推荐,后来是叶卡编辑推荐过。说起来,知乎也是这个顺序。后来吃饭的时候研究生同学们成功地说服我安装上,加入他们的小组,答了一次题用来领免费阅读卡,就此入圈了。2个月读完了18本书,挺累眼睛,虽然有些是听的。这样,除了kindle、纸质书、ipad,又多了个媒介。
读完了神秘岛英文版3本。当年站在图书馆的书库里,手捧着黄页卷边,就着昏暗的灯光如饥似喝的感觉如同昨天。还有空气里微微的发霉的气味。暴风雨里气球从高空坠落,硝化甘油、火棉,制陶冶铁,从野猪肉里咬出的子弹,,鹦鹉螺号白亮的灯光,尼摩船长的追思和忏悔 (?)……一切历历在目。"动中之动"言尤在耳,原来英语是这样的。已经能比以前更流畅地阅读通俗读物了,不比汉语慢很多,比以前测得的英语对汉语1:3的速度进步相当大。不过专业闲书比专业书读起来还是要困难,非计算专业的专业科普就更困难一些。
3. 背单词
单词还在背,百词斩1411天。扇贝因为每个词都要选"认识",这样的复习方式无聊得很,但是舍不得打卡这么多天,把量降下来但是没有停。利用扇贝的每21天补打卡一天,已经追平百词斩,也是1411天了。现在,并驾齐驱。
百词斩复习完成10轮,托福单词复习正在第10轮,专八单词复习正在第2轮。
扇贝听力精听每天5句,七八分钟。泛听想起来就做一做,阅读除了每天2篇任务对付一下,也并不认真。在其他线索中的阅读和泛的量要大很多,重点并不在此处。
10月新加了aboboo精听,每天半小时左右,到现在87天。最初是听科学60秒,口音、吞音、生词难词把我痛苦得不行。近半个月改为新概念3抠词和新概念2句子,同样是20多分钟,放松很多。难道对于感受的影响真是明显啊。
我相信单词量仅靠阅读是不够的。因为为丰富单词量所需要的阅读,应该不是一般正常外国人类能够承受的。很多单词相对生僻,需要阅读很多页也不见得能再遇到一次,再见已是故人早就忘却。所以,还是得另行背单词,并佐以 (或正餐?)也阅读才行。
二猫的单词量在百词斩里已经6000多了。按每个单词1元钱,收入相当惊人。不要相信"百词斩"的单词量不准,这就跟说练马拉松的没肌肉练健美的都是死肌肉一样。谁也没有说百词斩的单词量就是准的,这玩意有准确权威的定义么?马拉松的肌肉再白健美的肌肉再死,也比成天坐着不动要强很多。做得不够完美,与不做的错误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4. 锻炼
keep一直在练,没有中断,已经 KG.13级别了,主要就是靠时间积累得到的点数。当初觉得KG.11,12,13都是无比久远以后的事情。如同远山,边雾笼罩,但是只要低头行走,慢慢地就都到了眼前。
各组训练都一度达到K3、K4级别,引体向上达到20个。每过一段时间,就能解锁新的动作和新的一组训练,似乎可以就这样一直上升。一场感冒把我打回原形,一月有余再练起来,从初级开始慢慢往上爬。所以科学训练中最怕的还是伤痛,太耽误时间了。
5.编程
年初,和同事一起讲了一次 Scratch 讲座。戒慎恐惧,小心翼翼。那些孩子看起来都软乎乎的,深感责任深重。自己能做出来,和把别人特别是孩子也讲明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同事们帮我备课,把难度降低到大家觉得孩子们能接受的程度。向二猫和二猫妈请教,再调整难度和趣味性。在每次课程回来,再深切检讨,调查明天的计划。4天的短训,把我累够呛。
二猫除了参与备课,全程助教,负责在我讲的时候演示操作。技术上虽然熟悉,但是她对大人的阴谋还不能了解。我假装找不到某个角色的位置,问同学们在哪里。她从机器前跳起来,跑到大屏幕上指着说"在这里"。
她不想做助教,想做学生也领奖。她还不知道,有些奖励的到来比较缓慢。她觉得scratch是自己学的,"爸爸就给我本书,让我看,我照着做,有不会的就问,然后就会了。"秋季学期,二猫在学校的趣味编程社团,一直被老师要求做个游戏,然后给大家讲制作的过程。在另一个课上,老师关了她的屏幕,说你怎么打游戏呢,她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啊。"老师不怎么信,她一顿讲解。
下半学期,我和二猫一起参加了河海大学的MOOC课《基于游戏开发的C语言程序设计入门与实践》。所谓一起,就是看视频一起,作业还得分别各自完成,我替她改过一两个bug。二猫交作业不完整,但是数量应该高于大多数同学,因为最初在作业互评中我俩互相批到了对方的作业,后面的作业干脆变成了交作业数量不足,不能互评。
最后的大作业,二猫画图做设定不亦乐乎。我不由得担心,这是要走向PS之路啊,入手快吸引人但是没难度。担心是多余的,后来写代码她更不亦乐乎。遇到困难憋了两三天不问我,等到找我看的时候已经把几个bug分别隔离在五六行以内。其中有个bug,是 _kbhit() 以一定概率不能捕捉到所有按键。这种打破"可重复性"难以再现的bug,我找起来也颇踌躇。二猫在2019年初用C做了Mud游戏《猫之谷》,还有半个《火星救援》,都还是纯文本的。到了年底,终于能用C++而不是Scratch做出图形游戏了。
这门课我上得也不轻松。一共16次作业,加最后的大作业/考试,我全交了,一次没落。每次都需要半小时到2小时以上,很多小地方看着简单,但是快速完成相当考较功力。到最后的大作业,时间紧迫,我不得不祭出利器西红柿时间管理,并且开列了功能列表。还给出了开发和测试路线,保证在代码未完成的工作过程中几个重要节点可以编译和测试。堪堪及时完成。
二猫下半年参加信息学普级组,获得了一等奖。她的科幻小说《狼蛛》,写信息学比赛和养昆虫,已被《科幻世界》(少年版)接收。我没改几个字,整体框架完全没碰。
6. 科幻
艰难努力,《9000秒》交稿了。
年末读《枕草子》。有时哈哈大笑,有时觉得这人真逗,有时觉得作者真是个小心眼,有时赞叹观察真细致啊。一翻一翻,有天突然惊觉,这不就快要看完了么。就是那种感觉,痛饮之中突然觉察到酒要没了,酒消耗得比你的理智消失得更快,时光比你意识到地飞逝得更迅猛。暗夜将尽,晨光即现。苦咖啡和漫卷的书页,和无限遐想都要告一段落,工作中烦人的部分马上就要开始。
是那种感觉,老友就要告别,长久不能相见。
我不由得伤心,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样千年一遇的好书呢,这样有趣的人儿,几千年以来能有几位呢。就这样一页页翻下去,边翻边挥手,再见老友。在离别之前,好好珍惜。
再见老友,合上《枕草子》的纸页,把《春琴抄》放到书架上。再见老友,神秘岛在一声巨响里炸裂成碎片。再见老友,Oracle 宣布停止Sparc 硬件研发。
跨越时间空间和语言的阻隔,老友们和我一起走过又一年,共同呼吸春风,历夏雨滂沱,抚过秋叶听婆娑的声音,看深冬的星夜静默不语,飞机的航行灯闪烁掠过长空。
写一篇博客,回顾老友相聚酒肉畅快。张铁子读了提到,咦,暴雨突如其来,那个大喊一声"跑",怎么这么耳熟。翻看以前的记录,哈哈,正是完全一样的场景,连这样大喊一声也丝毫没变。
《最后一滴血》里,女孩告诉兰博,世界变了,早就没有人写信了。《英雄本色》里谁也这样说过,江湖变了。
看《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旁边隔个空座位的那边,一位父亲耐心地给他的孩子一会儿讲讲这是谁,一会儿讲讲为什么会那样。孩子的母亲是陪着来的吧,全程无声,孩子东问西问。到了高潮结束,主人公们即将大获全胜,这位父亲开始打电话,"哪套哪套房子,什么什么指标,能挣多少多少钱。"屏幕上一个小情节,"那先不说了,回头再说。"
事后提起来,我说,"星战的爱好者们,后来就成长为了这样的油腻大叔。"二猫妈说,"还有些,连这样的情怀也没有了。"情怀就是,无论星战如何改变,如何越来越差,我还是依然故我,去看去骂。
在《兵临城下》里,从一开头,到最后,狙击手都默念从小学到的原则"I am a stone. I do not move."
孩子们站成一圈,高高矮矮胖胖瘦瘦,女教师站在中间,"一、二、走",童声和钢琴轻响。外面走廊里是等候下课的家长。
一位老哥洪亮的嗓音在走廊回响,"这礼仪教育必须从小教育。这女地四五十……我就不信。那心有诗书气自华,往那一站,你说是吧。"
对面的老哥频频点头,音量小一半,掩不住艳羡,"对对,你看那日本女地,啧啧,礼仪。"旁边一位女士笑笑,"你得是大学老师。"。
老哥加了兴奋剂和音量,盖过童声合唱,"我告诉孩子,我有那啥不能出国,带他特意坐波音737,咱坐不了贵族舱,咱们不能没有见识。"后来讲了会儿别的,想起来补充,他是"学成回来要报效祖国,参加了不少政府项目,所以限制出国。"
继续宣传国外的礼仪和中国教育刻板没有个性,提到诺贝尔奖日本比中国强点,中国只有俩,一个文学的,一个精神病就不提了,科学方面一个也没有。
周围五七人默不作声,有挠手机的,有闭目养神的。一位嘘了一声,老哥怒,"你(⊙o⊙)啥?意思"
"这不谈礼仪那么,咱们做下示范,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孩子们唱得很好,咱们听听。你孩子不也在里面么?"
"我觉得那都没用。我觉得没用,才到大学讲课。"声音洪亮,膛音压过歌声。
"那也挺分裂啊。"先前嘘声的那位嘟囔。
声音还是小下去,压抑地洪亮。两位老哥交换了结婚和要孩子的时间,还有诸多事业上得意和被委屈之事。情感依然充沛,不过音量低于孩子们的高声部了。老哥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中抽空抱怨,"一会儿孩子妈过来接,要不我早坐不住了。"
这位老哥晚婚晚育具体时间涉及公共场合听到的隐私,作者不便公开。老哥现在51岁,里面唱诗班一样声音美妙的孩子,是他的孩子,还是孩子的孩子呢。电话,"……咱俩得交接一下……你不用着急……要是穿越来才好呢。"切成标准普通话,咬字清楚语气婉转。嗯,孩子妈是媳妇,里面是他孩子,不是孙子。
对面听众哥说反正有什么重要大事得办,走了。听众女士似乎觉得二人聊天不妥,表情转为穆然。有人小声外放抖音还是快手,有人边嗯嗯接着电话边走出去。老哥后腰靠墙上,低着头挠手机,一会儿响起轻微的呼噜声。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有此笔记,是因为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东北师大图书馆刘青华老师。长久以来,他每次做图书分享、推荐书单之类的,我就大放厥词:为什么没有理工科的书。事实上,更长久以来,我对这类书单就心存困惑,一是难道理工科的书就只有所属专业才能阅读,而人文类的书就谁都能看么?二是为什么理工科的学者推荐的,居然也是人文类的作品,难道他们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是按照专业中所习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一样地运用于生活之中么。这个困惑长久以来就存在,并且你可能想到的"读理工科需要基础"我也知道,就像有些人认为学习美术音乐计算机外语数学需要天赋一样。我坚定地相信,每个正常人类都有能力学习以上这些到相当专业的水平,理工科是每个公民都有能力和义务学习的知识。只有理性的,并且能运用理工科在具体的任务的公民,才能理性而具体地实施自己的公民权利。
这个长久以来的困惑,只是在刘青华先生这里找到一个出口,他每发朋友圈,我就上去抱怨缺理工科的。后来,他终于说,要不,你来讲一次?当然好,我那么希望推荐理工科读物,轮到我来反倒推脱,岂不是很精神分裂。
我俩就商量讲啥,选了几本书,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到读书分享会的时间限制,考虑到净月校园的专业结构。我们就选了《信息简史》。我们刚一商量完,就进入考试周,同学们然后就放寒假了。正好寒假期间,我重读《信息简史》,同时用脑图做了笔记大纲。就是这份文档。
另一条线索是《信息简史》的译者高博先生。我先是断断续续花了一整年时间读《信息简史》。出差的时候带着一大厚本,稍微空闲的时候翻出来看两三页,吃饭的时候偶尔用来佐餐。十六开本,印象里挺沉的,端着看时间长了累手腕。刚刚查了下豆瓣,将近500页。
最初并没有关注译者是谁,慢慢才注意到高博先生的其他译作,翻译质量上乘。更难得的是选题很对我的口味,覆盖范围小众因此不会因为迎合大众过多而失去我。深度足够甚至是超过了我的能力,像《研究之美》至今没有精读完成。当然,泛泛浏览轻松很多,也很有趣,尽管会略过很多细节和精妙之处,而且,如果是作为专业读物,用来干活的时候就会抓瞎。
到底精读,还是泛读,不止高博先生的译著因为专业而使我有此困惑,其他的与专业接近的,也有这种问题,还没有想通如何界定。如果想着,精读提高专业,泛读提供乐趣,也许好些?
《信息简史》就算是半精读半泛读的吧。能读懂的地方就精读,准备在笔记和分享会展开,把书读厚,联想了各种段子和八卦。有的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经常讲,很熟悉的,或读不懂的地方,或以后有时间再深入的地方,就写得简略。为了读书分享会做笔记也没有多么精细。草草而就,有些字后来我自己认起来都费劲。贴到《信息简史》的交流群里时,Helen就提到,要原图。后来高博先生说,能扫描一下么,再后来说,有数字化的么。这份脑图笔记产生的时候是手写的,尽管写小说、写文档、写汇报什么的,我都习惯了用计算机,但是写笔记我还是一直用手,因为……比如偶尔画图什么的。写的要求和读的要求,差异还真是不小。
终于找到两三个小时空闲,得以整理出来,如下。
* 整体 vs. 《人类群星闪耀时》
* 主要线索
** 历史、理论、洪流
** 通信、计算、泛化
*
* 第1章 编码
** 信息 vs. 表现形式
** Haffman
*** 音调/非洲鼓
*** 模糊匹配
*** 莫尔斯电码
*** 旗语
*** 海军旗
*** ASCII
*** 汉字区位码
*** unic**de
** 颜色
** PCM
** 压缩
*** 冗余
*** 精确
*** 信息量
*** HF不分
*** 诗歌,论文
** 参见 Petz**ld《编码》
* 第2章 字典 表达 vs. 思维
** 定义
*** 内涵
*** 外延,以上参见《形式逻辑》
*** 抽象
---- 归纳
---- 演绎,以上 数学关系
---- 比喻
---- 举例,穷举,无穷
* 第3章 字典
** 翻译
*** 共同基础
** 必要性 中国古代“马”的分类和部件,诗经中的植物
** 什么是“牛顿”“米”“MB”
*** 人的功能 或者? 教师、学生、父亲等
** 汉语
*** 暧昧表达 土豆+牛肉
*** 韩国空难
* 第4章 机械/算法
** 3个苹果+2个苹果
** 《高观点下的初学数学》分析-几何-算法
** 同构,巴贝奇
*** 用机器代替人工
*** 加法代替乘法->对数
---- 编码
---- 查表
---- 《差分机》
---- 艾达·拜伦
** 材料 和 动力
* 第5章 通信和链路
** 收发速度
*** 很多种发明,不同路线,当前结果并不唯一和显然
*** 电的速度比台风快
---- 气旋
---- 时间同步
---- 符号逻辑,把计算从信息中剥离出来讨论
* 第6章 图灵之前
** 香农 信息论
** 罗素 自指悖论
** 冯·诺伊曼
** 贝尔电话
**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
* 第7章 图灵
** 图灵
*** 可判定
*** Enigma,布莱切利庄园
** 香农
*** 信息论
*** 传输,通信的基本问题是 “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点所选取的信息”
*** 此时 /此时->彼时/彼地,原始人的战争故事
*** bit的意义,未知事件
* 第8章 维纳
** 维纳
*** 控制论
*** 反馈
*** 模拟和离散
*** 不含意义的信息
---- 意义,参见第2章、第3章 字典/定义
*** 香农的 走迷宫的老鼠,不必有计算机的的计算和记忆
*** 图灵测试
*** 没有计算机的思考 国际象棋
* 第9章 熵
** 《麦克斯韦妖》
**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 负熵
* 第10章 基因 DNA
** 伽莫夫
*** 《从一到无穷大》
*** 《物理世界奇遇记》
*** 蛋白质、氨基酸编码
*** 哥德尔,从问题到数字的编码,对角线法
*** 康托尔 对角线法
** 《自私的基因》
* 第11章 模因
** meme 模因,谜米,所指-能指
** 梗,病毒式传播
** 对“事实的认识”
*** 罗素 斯巴达
*** 《人类简史》假说
*** 什么是吸血鬼,中国僵尸与西方僵尸的差异
**
* 第12章 随机
** 蒙特卡洛,求π,质数判定
** 真随机 vs. 伪随机
** 彩票
** 柯尔莫哥洛夫
*** 概率信息论/算法信息论
** 蔡廷
*** 乔姆斯基
** 所罗门诺夫
** 信息量,概率,复杂/算法/逻辑
* 第13章
** 量子
*** 黑洞,蒸发
*** 相对论
** 物理成本
*** 逻辑操作-计算
*** 信息
*** 量子通信,量子计算
** 剪刀/手电筒“超光速”,信息,“中国彩票”
* 第14章
** 宇宙计算机
** wikipedia的自组织
** 名字-意义
* 第15章
** 洪流
*** 信息过载
*** 廉价获取
*** 搜索
* 第16章
** 国会图书馆收藏titter——参与创造历史
* 译后记
** 主流社会运行的基础,切换到了信息流动之上
** 信息无所不在,人们会忽略它的存在,就像自然数、空气、语言、时间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是应东北师大图书馆刘青华先生邀请所做的图书分享,时间2小时。
分享的是《信息简史》,高博先生译著。
在豆瓣上我的评论是:《信息简史》断断续续读了超过一整年,每次出差旅行都随身携带,然后郑重推荐给zhumao看。还记得在东汤温泉,靠在床上,虫鸣不断,有几个孩子笑叫,手边咖啡,眼前正读的是《信息简史》,触手可及的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就像有一些流行歌曲或小说人物嵌入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以后每当你听到这段旋律,看到这个名字,它们都不仅仅是别人所见的那些,而是背后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是你的爱和怅然。是你强忍着没有流下来的泪水。这两本书揭示那些事件、定理背后的意义。《人类群星闪耀时》讲述历史课本上的重要事件,关注事件背后人类的光辉;《信息简史》讲述那些今天看来如此显然和正确的定理诞生时的艰难,把信息论的脉络隐隐地埋在我对“万一错失良机没有发现”这样担心的故事之中。
那是2016-07-12。
为了这次分享,寒假的时候我又重读了一遍。
我讲完以后,有位小伙儿问我对 互联网-物联网-脑联网 的看法。事后有朋友说,脑联网那都是些啥科幻乱七八糟的玩意,你也能信么。当时我的问答是:作为受过自然科学训练的理工科学生,我对未来更倾向于保守近于悲观的看法。脑联网,也许以后能实现吧,但是估计你有生之年看不到了。不过,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交流了么?大块时间看书,一杯咖啡或者香茗,感觉最佳。碎片化读书感觉还是不够痛快。但是没有大块时间就不读书了么?刘亦菲最漂亮了(这位小伙儿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但是你能娶到么,娶不到就不结婚了么?
我们总是处于不完美的状态,特别是能看到自己很差的时候,格外痛苦。所谓眼高手低,是个常态。傻到看不出来自己不行的时候,感觉反倒好一些。不完美的状态,常常成为我们无法前进的借口。"等什么什么的时候""等做完了什么什么的时候",我们希望完成这些,完成得完美的时候,再去做真正想做的。永没有这样的机会。等待完美,就永远不会开始。
今天读了一篇短文,作者高考失败,各种感慨。初读时,我想,这有什么可叽歪的,失败又不是成绩公布那一刻才确定的,早就应该知道。继续读,很多小细节,令我凄惶。人生能把你揍趴下的又何止高考,高考只是游戏的demo学习关卡而已。心同此心。"平生勇猛怎肯轻就范",是我大学以前的电视剧主题歌,作者或是同龄人?不知现下如何。想起电视剧里那位"我黄埔一彪""我堂堂武状元"自豪的样子,很是感慨。
后来看到,作者是贾樟柯,1970年生人。确实与我同一时代。
高考失败也好,脑联网没有到来也好,没有大块完整时间也好。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MY同学说,如果反正也要吃药,哭着吃也是吃,笑着吃也是吃。勇猛精进,是一种态度。
1. 由来
希望能做到20个引体向上的愿望由来已久。
2016年秋,也就三年之前,我与师兄CXR约定,到接下来的元旦为期,看谁先达到20个引体向上。当时我能做7个,他比我多一点儿。转眼他就达到了目标,转眼又到了元旦。我当时只能做到12个,借口抓在门框上的时候对手指的要求更高。用单杠,即使高度足够不需要蜷腿的,最多也只能坚持到15个。
叫喊,努力,坚持挂着不下来,都是白扯。感叹力所不能及。
二猫妈劝我,大学的时候CXR就比你体力好很多啊,他可以系足球队的守门员,而且是霹雳舞底子。嗯,非常有道理。
但是我还是想做到20个引体向上。答应了的事情,总是要做到。经常想起《新概念》里的课文,就是那篇我——我现在是1/2个小偷了,我现在是1/4个小偷了,我现在完全不是小偷了——就是那篇。希望,即使不是在2017年元旦,也最终能达到目标。经常想起大学生达标要求,20个是优秀。经常想起金庸说的,白马无论多慢,最终还是能够走到江南。
引体向上的前半段故事,在这里锻炼10年(2)引体向上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84134]。
从2016年秋9月至元旦,4个月就这样过去了,从7个到峰值15。
2. 问题
我面临的问题是伤痛。就像有人提到,如果你锻炼过于努力,坚持进步,确实不会生病,但是你会有伤病。人生一样地痛苦。努力要坚持的时候,要冲突新纪录的时候,经常的,接下来一周至一个月,肩膀就会拉伤。特别是左肩后侧。
是因为肩胛的力量不足。是因为用了爆发力。需要慢起,需要向后夹肩。但是,做不到。到了最后一两个,如果不用爆发力,身体根本就不动。后夹肩?没力气。背阔肌倒是还有余力。
我不服。我也是按照各种(野)教程练的,群里还有不少专家给过意见,为什么就达不到指标呢。二猫妈说,你多大岁数了?也是。那些教程是给十六七岁以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的。那个年龄,我的恢复能力也比现在强很多,更敢努力,更敢拼搏,相信自己绝不会死掉,永远也不会。受伤了流点血算什么,擦一擦就可以再来。现在会疼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更关键的是,这段时间不能训练。确实有教材提到,年龄稍长,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受伤,因为受伤影响训练时间和周期。
就是这个问题。就像打游戏《帝国时代》,你缺木头,也缺石头,也缺粮食和黄金。敌人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你需要兵。左支右绌,不得解脱。你需要的是——时间。也许,有些愿望,按你的先天条件,按能够承受的努力程度,在一生的时间积累中,无法达成这样的愿望。
这是件挺令人悲哀的事情。不过没事,慢慢你习惯了就好。
又8个月过去了,受伤不断,稳定在15。
3. 谋求解决,慢降,三个月
知乎playersong先生(性别没有请教,按学术传统尊敬起见,称先生)说,"真要锻炼就学习下正确的方法吧,就算随手搜索如何提高引体向上也够了.你体重又不大,定了20个引体这种小目标,在已经有10几个基础下正确练练两三月就够达到了."
当时想,两三个月么,虽然挺长的,但还是可以忍受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两三个月对于三年而言,确实够短。短到,对于我而言过于乐观了。
我追问playersong先生,咋练。
他说,慢降,"目标是10几个提升到20个那肯定差力量啊,你的体重也就130而已,那么10肯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给点建议吧以训练模式来做引体.拉到最高点稍微停顿下,下放的时候尽量缓慢.全程肌肉保持发力,这样估计你一组降到了6到8个,这也正好是提升力量适用的次数,做四组.后面几组数量递减也没关系.只要做到力竭.一周两练,进度能保持在一周能让某一组提升一个就算ok.那三个月下来每组都能提升三个.这时尝试以完成数量的去做,我相信20个不是问题."
不少教程提到,被动发力、退后时发力、慢降,这种方式对于锻炼肌肉比主动发力时更有效。我没有刻意地注意这一点。事实上,在我能拉起15个的时候,keep的引体向上节奏,我只能跟上10个上下。慢降的难度陡然上升,非常累,心脏狂跳。图书馆翟老师指点过我,要呼吸,不闭气心脏就不会从嘴里跳出来。然后,不闭气的话最后三两个是万万不能。还是上面的问题,左支右绌,不得其解。
缓(不爆发)起、顶峰停留、慢降,难啊,但是肩胛受伤的次数少了很多。
我试了两次,对playersong先生说,"对多谢指点。我试两三个月再来 :)"
三个月过去了,我说,"报告: 3个月了,最佳成绩18.5个。还在继续努力。多谢指点。"
这三个月中,有总计四周没有训练。同时,我还在做keep肩部和手臂 (包括肱二头肌),每周各一组30分钟左右。后来才知道,这增加了训练容量,并且由于过于勤奋不利于肌肉恢复,没有受伤已是幸运。
这么努力才18.5,我对自己绝望了。
我又看了不少资料,比如下面这些。对比自己,体会到底哪里不对。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13325?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肱挠肌,在正手引体向上有需要。手掌向下的哑铃弯举,或手臂向上腕弯举锤式: 弯举然后下放时手掌向下。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264874/?spm_id_from=333.788.b_7265636f5f6c697374.5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320547/?spm_id_from=333.788.b_7265636f5f6c697374.11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662403?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418634?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616041?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323699?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395108?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5318135?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686942?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773356?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00384?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755324?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859280?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13608?from=search&seid=1566014148089767225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653719?from=search&seid=1582759774432104771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516314?from=search&seid=1582759774432104771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684271?from=search&seid=1582759774432104771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368329?from=search&seid=1582759774432104771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793837?from=search&seid=15827597744321047717
: 脚尖,股四头肌,腹肌绷紧。单手反向划船。
: 脚的位置影响骨盆和背阔肌预先拉伸。
: 偏重离心向下。
: 把杠拉断,可能是向两边,而不是向前掰。
: 选择骨盆再上拉。
: 延伸无名指,缓解疼痛。避免手指末节抓杠。: 1. 肱桡肌: 2. 骨盆: 3. 绷紧全身: 4. 全手抓杠: 5. 偏重向下。: 6. 屈腿前水平,从30秒开始。
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的动作确实应该存在问题,但那不是我做不到20个的原因。这些文章的阅读对象往往是一个引体向上也拉不起来的,或者只能做一个的。我做不到20个的原因,不是冲击20个的时候,而正如playersong先生所说,是练习不够。期末考试不及格,不是考场上不够集中注意力或者态度不够谦和,是平时努力不够。
怎么努力?
后来有一天读什么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的一个问题。我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固执,考试的时候如果不跟平时一样,那就是弄虚作假,连卫生检查团来以前打扫卫生我也这样觉得。但是!训练和展示就是不同的。
训练的目的是获得力量,展示的目的只是展示而已,就是想达成指标,不以收益为目的。所以,训练和展示所做的动作细节,就应该不同。为什么这么刺激我呢?因为我在上面提到的三个月结束的时候验收,也是试图慢降20个。难道……我当时具备快拉20个的能力么?
5. 六周计划
难道……我当时具备快拉20个的能力么?我并不太相信,特别是万一受伤,或者万一根本达不到,该是多么大的打击。所以,我连尝试也不敢。在keep训练中,我也经常每天练以前犹豫半天,感觉到底累不累,头脑清楚不,会不会受伤,会不会其实很累被我屏蔽了,到底是累还是懒。斗争总有,胆怯常在。
2019年春夏,我在公众号戴夫健身中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 「FitnessFAQs」六周引体训练计划 让你从一组5~10次达到一组20次 ,网址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I0NDYxNQ==&mid=2247485456&idx=1&sn=cd7cd28e69a5d9b8f9ea772fd451a92c&chksm=fbf48ab8cc8303aed9c1fb25dcf0d2ccc31ba700d4469bbda9a56043ac6f0bed7d2eb4027318&mpshare=1&scene=1&srcid=08128whYbb3HLRE9Ck4DjDQJ&sharer_sharetime=1565598834157&sharer_shareid=cef63667f9535698577b362d4199e399&key=4dc7d5ac550d45a76f6d6f16757da6a28edc8d127a7b789163d7e6483dfddf1fc8a8e492d599cc070eb6e76420443c699d0bd3c20b9fc9bb95047cfb06b7864d9995c392edbcc4736763d6a01f482285&ascene=1&uin=MjQ3Mzk5MDI4Mw%3D%3D&devicetype=Windows+8&version=62060720&lang=zh_CN&pass_ticket=dqufoBlmxEb2HSxQbPnjWOUDrSCRSgM6JTt9ZBkNH4xzgIT5ohdbivXI7dICwexL]。
六周,才一个半月,可以可以。
他的要求是,1.训练容量30多,2.每组*不要*力竭,3.组间休息2~3分钟,4.每周练3天。
我以前的训练容量比这个还大,但是后面几组基本力竭,组间休息长达10分钟,不然根本连一两个做得也非常困难。
在这篇文章的后面,也有别人问到如果做不到同时完成这些要求怎么办。
戴夫健身公众号建议要严格按要求来,特意提到不要随意增加训练强度。我在这六周训练中,训练强度也仍然比要求的要高,因为我要完成原有计划的keep训练,引体向上是在此基础上单独再加的。
训练强度我也不能完全达到。最初几天,我是按慢降做的,后来发现超出我能力太多。而且这篇文章没有提到慢降,我就以keep的二倍速左右做。
要求每组不力竭。如果不力竭就不能做到要求的数量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保持不力竭,保持组间休息时间不过长,保证总的训练容量,保证每周3练,其余指标如果达不到,就是基础不够,慢慢来吧。
能够从训练的建议上推测出来,逐渐增加单组的数量;中间可能下降组数,以降低达度。
我中间有几天日子数错了,没练,下一天的质量格外高。
因为最后一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又多1了天。19天的笔记我就不贴了,你看起来怪无聊的。休息2天以后,考核。计划是如果达不到预期,就重复几次最后一周的要求。考核通过了。下一周,找了一天又考核一次,还是通过。接下来每周考核一两次,勉强通过或者通过。这样,20个引体向上终于达成。
距离与师兄CXR约定的时间,从2016年9月,到2019年9月,3年过去了。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二猫妈告诉我的时候,语气里透着高兴,"门口的窝里孵出小燕子啦!"我感叹,哎呀真好,几乎掉下眼泪来。年齿渐长,人变得越发脆弱了。
这家燕子在此做窝着实不易。这里原来是低洼地区,据说附近还曾经有过泡子。泡子我没有亲见,但是从泥水路到硬化路面,到柏油路,后来周围的几条跟有了名字,我是新历的。我还亲见这附近起了高楼,隔断低矮的小区和伊通河之间的连接,亲见低矮小区也纷纷装上空调,亲见车辆越来越多,种类由谋生的小货面包逐渐变成以私家小轿车为主。
燕子,恐怕也能感到这种变化吧,生存是不是越来越艰难了。并不像歌里唱的,"这里建起了大工厂……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后来开始宣传环保的时候,我们才众所周知,燕子并不喜欢大工厂。我以为燕子也并不喜欢楼房,没有房檐在哪里做窝呢?燕子自有解决之道,连续几年,燕子都在楼道里做窝,它们选择远离窗户朝向人家门的那一面,在楼梯背面突出的小台子上建巢。可能因为燕子的屎会掉在楼道里,所以不知道是人家,还是清洁工人,经常有人把窗户关上。我觉得拒燕子于千里之外,或者不管人家已经建了一半的巢,实在是不够人道。我们在燕子窝下的地面上放上硬纸壳方面清理,我坚持看到就把窗户打开,用砖头卡住。燕子总算能活下来,虽然每年有每年的艰难。
今年春天的燕子被关上的窗户挡住过几次,在外面吱喳叫着,我打开窗户就像蝙蝠一样翅膀忽地迎面扑来。后来住下来了,过了一阵引来另一只,变成两只。再后来,有一只总也不回来,到了夏天的时候,就只剩了一只。二猫妈说,那只应该是死了啊。幸福都是一样的,悲惨则各不相同。工作室这边,五楼和六楼各有一只燕子,不是知道是不是一家,但是它们没有窝,每天晚上就停在悬空的电线上或者贴在墙壁上的行线槽上面。两只都孤零零的,家里这只有窝,也孤零零的。
想不到,盛夏的时候,家里这只凭着窝居然孵出了小燕子。我没有见到,二猫妈说白天的时候就呀呀叫。我想到几年来,每天从这里飞走的大小燕子,这位妈妈还是爸爸好不容易养出来的子女,今年仍有新的希望。
我从小住得离工业区近,家里从来没有过燕子,只在大姑家见过燕子穿梁而过。小时候,还和我哥,还有大姑的孙子,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几个,掏过房檐下的燕子。肯定是瞒着大人的。大人们说,捅燕子窝要瞎眼的,还有,燕子来做窝不能阻止,那是福份。也许我执着地打开楼道的窗子,不只是怜惜小生命,也是仍然在贯彻小时候听到的道理。就像吃鸡爪子写字扒拉,我当然知道是迷信。就像有些人保留了方言和习俗,只是对我之为人,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认可吧。
当年我哥他们辛苦掏到了一只小燕子,放在罐头瓶子里,交我保管,他们去探索别的宝藏。别的宝藏,大抵应该是蝈蝈、蚂蚱、蜻蜓之类,不咬人的会交我保管。我被蜻蜓咬手放飞过,所以记得清楚。我隔着瓶子跟燕子聊了很久,越聊越伤心。后来,我把燕子拿出来,感觉特别柔软,能捏到它的骨头。侧立手掌,让它站在上面。我里想了些话,现在已经忘记了,大概是自由之类的吧。那个年龄,应该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措辞。也许,还没有想完这些话,燕子就飞了。我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我,或者绕我三匝,啾鸣不已。什么也没有,它一瞬间就溶入到满天的燕子群中。消失不见,再也寻不到是哪一只。
燕子漫天飞舞,像在大风里盘旋着的落叶一样,千百万,张着翅膀把空气形成的梯度和绝壁清晰地勾勒出来。我如同是站在巨大的深井之中,仰着头,看秋天广大,绕着我漫漫旋转。
后来,我哥他们回来当然有问,我应该说是没有看住。这种无能的事以前也有,他们也不一定就信,不过反正没有揍我。三四十年过去了,他们现今知道是这样,也许会看淡了吧。
小时候,背过小燕子穿花衣的歌词,还见过一则谜语。燕子在南方和北方都生活过,它的故乡到底在哪里?答案是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因为它是在北方出生的。当时读这则谜语的时候我很奇怪,燕子那么热爱故乡,为什么离开这里去南方呢?燕子为什么热爱故乡,应该也是读了哪篇拟人的文章里提到的。那时我心思单纯且驽钝,这样的思考不少。比如李白跟汪伦友谊那么深刻,为什么要分开呢,天天在一起玩儿不好么。我当时觉得李白的诗相当虚伪啊,白瞎了汪伦的深情厚谊,还有来送行。当然,也我想过,汪伦跟着李白走,也是个选择啊,为什么不呢。就像燕子为什么离开故乡一样,当时的我单纯而驽钝,更重要的是,还不知道世事艰辛。天下熙熙攘攘,甚至背井离乡,有时只是为了活着而已。
所以,当网上有人讨论居然要通勤那么久,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如此辛苦。我都特别奇怪,因为我所见到的我的父母辈的工作生活从来就是如此。只有更艰难。我短见寡闻,就没有见过其他的情况。有人说,凭什么前辈吃过的苦我们就要照样再来一遍,幸福不好么。幸福当然好,但是凭什么。如果这个世界上苦还存在,凭什么就不该有你的一份。因为你生在富裕的家庭就该当如此,并且一代代保持下去?
谈到这里,就想起和铁子同学的一段谈话。聊起这些,当时我说,不说可能更好,可以继续快乐地聊天。我不刻意隐瞒我的观点,但是我猜你铁定不想听到。你也十有八九不想听到推演出的那些我们观点的差异。
希望小燕子能够长大,希望它们一家到秋天能远走离飞。希望明年再来。我为这希望能做的,除了空头祈祷,也就只有保持窗户常开。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13. 牛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62162/]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作品。如果我没有记错,伏尼契一度被标注为英国人,直到后来,也许是因为我国承认了爱尔兰独立 (?),她又改成了国籍。改国籍的时候,她应该已经去世多年了。
我一向欠缺对女作家作品审美能力。对美女作家尤其是困惑,因为要欣赏的明明是作品,与作者的颜值毫不相关。如果由作家本人朗诵的话,也许声线更值得关心一下。再美,你能赶上那谁谁么,如果看脸,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她呢。即使不以美貌著称的女作家的作品,对我而言也难看得很,也因为她的心思过于细腻,远超出我的阅读能力。就像高等数学习题集复杂到了超出你我的智力,所以欣赏不能。
伏尼契是个例外,并不是因为她的作品格外不同,而是因为遇到的时机。我读《牛虻》的时候,还在青春期以前,几乎没有性别,心思比现在细腻得多。觉得牛虻很酷,当时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枪决的时候,被打了二三十枪还能再再爬起来,一脸嘲笑,招招手说,伙计们再来一轮,不过这次要瞄准点啊。你说酷不酷。到处都是通缉令和他的画像,却混在政府军当中搭便车,一起行进了很多天。你说酷不酷。他的生父,也是从小骗他培养他的神父,为了救他到监狱里劝他,对着耶稣的像无奈地伸出双手求救,他拒绝好意,引用圣经说,"声音再大一些,你的神听不清楚。"你说酷不酷。
当神父绝望地离开的时候,他对着牢门大喊,"神父,回来!"
牛虻,就是我的童话。鞠萍姐姐的微笑,一群跟我同龄的孩子扎揸着小手跑上舞台,兴奋而高兴地减着"啊",还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什么的,这些从来也没有能吸引我。除了,天地之间,就是有位大奔楼老师教各种小制作那个节目,能够吸引我。不过,这个似乎不能算作童话吧。直到四十多岁以后,我重读安徒生童话,忍着泪水的时候,才知道这些故事并不是童话,我读得太早了些。
牛虻占据了我整个识字以后的童年,也影响了童年以后的生活。当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再次见到《牛虻》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学会质疑了。保尔对他的妈妈说,以后要拿下地中海,"让你们这些老骨头都到那里去晒太阳。"我想的就是,凭啥啊,凭啥你妈就可以地中海晒太阳,地中海当地人同不同意,如果我妈也去,地方够不够。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地中海在哪里,但是疑问已经开始有了。保尔出走,和初恋冬尼娅依依惜别,书里说他俩就那么就道别了。我心想,还能怎么地呢?后来二人再相见,保尔他们要求冬尼娅的波兰贵族丈夫下火车参与劳动。我也挺奇怪的,凭啥呢,他们不是乘客么,而且不是苏联人,为什么要参加苏联的劳动呢。嗯,可能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候已经有点晚了。读牛虻则时间刚刚好。
现在回忆起来,牛虻真是个很任性的人啊,而且冷酷无情,得罪了他的人,一个也没有原谅。我有的时候也想,他从来也没有考虑过琼玛的感受么。他的原型是意大利独立运动领导人马志尼,说实话,我也没有看到牛虻为意大利做了些什么。也许原著写了,而我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幸亏读得早,所以在此后的日子里,无限思念,但是不敢再展卷一览。
让那个年轻的倔强的,满是伤痕的脸,就这样留在我的记忆里吧。印象里的还有,他在临刑前抹了一把的脸上的血迹。
14. 亚历山大远征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60154/]
这不是故事,而是真的历史。亚历山大是希腊的或者马其顿人,是伟大的帝王,征服了当时欧洲人所知道的全部世界,在征程之后留下许多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其中著作的一个,是埃及的港口,就是后来被凯撒放火烧了图书馆的那座城。
我对于亚历山大的感慨在这里,是以前的一篇博客。
远征的亚历山大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9104]
15. 白鲸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22680/]
我在豆瓣上建了一个豆列,名字是"男性气概"[https://www.douban.com/doulist/38344229/],目前包括20部影视作品,还有3本书。如同这个豆列第一本书,理论来源的《男性气概》所说,这种特性是与性别无关的,只是因为历史文化的原因这样称呼而已。这个豆列并不包括《牛虻》,也许是当时忘记了,也许我认为牛虻的行为还是过于孩子气吧。
这个豆列中的每部作品,我给了非常简短的评论。《白鲸记》位列其中,评语是"疯狂的执着"。这是我所以为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有一些特性,它们并不一定是善的,并不一定对任何人甚至包括主人公有任何益处,但是我们仍然痴迷于这种特性。我们希望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也许没有勇气,也许这种特性的另外的方面阻止了我们。比如《飓风营救》,就是那个老爹一顿打架,把自己的女儿救出来的故事。我的标注是"能打架,爱家庭或子女?"爱家庭或者子女,是加了问号的。由外人看来,特别是由妻子和孩子看来,这一定是优秀的特性,也非常符合美式片子的价值观。但是身处其中,如果你就是那个男人,你还会觉得这种特性很酷么?还是能打架吧,这才是吸引我的原因。《谍影重重I》,标注是"冷静,训练有素"。如果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波恩居然死了,也并不改变我们对于他拥有这一特质的判断,他仍然是个英雄。只是,这种特质在俗世之中可能不那么有效了而已,魅力并不会减。《勇敢的心》标注是"自由,正义?",正义是打了问号的。事实上,正义与否,只是主角去努力的一个借口,一个出发点。我们要看的,不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中的贯彻的精神,在这里,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因为自由而放弃的那些东西,是使得这种品质令人信服的原因。
诸如此类。
《白鲸记》里疯狂的执着的,到底是亚哈船长,还是白鲸?我觉得,纹身的魁魁格、星巴克,甚至讲故事的以实玛力貌似软弱,也都拥有疯狂的执着这一特质。他们都是亚哈船长的另一个方面罢了。
这些英雄,也包括“男性气概”中的各位,都遵循这样的原则————某个形而上的追求或者特质,是超出世俗考量的,甚至是超出自己的生命的。如果这种特质为了他人而不是自己,就更善一些,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寻找这个形而上的目标,对比和分析各种与目标有关的理论,体验这个过程,以及实践的过程。
白鲸,或者什么其他庞大的动物,一直以来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只是深睡了,在这个世界巨大的噪声中,在车辆鸣叫街市喧闹,在机房的空调和教室的读书声里,在各种气味和光影里,他深沉而悠长地呼吸,生怕碰伤手边某个脆弱的小东西。在深夜里,有时,你还能听到他叹息时的隆隆声。
"就叫我以实玛利。"
-----
《我的那些书2》这个系列到此结束。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