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填报 照片处理,使用 imagemagick

1. 通知正文截选

各位老师大家好!根据教育部要求,我校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填报工作以及开展,请大家登陆http://bwyxjs.emis.edu.cn:8082/selfservice/index。 相关要求,首次填报将于12月10日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大家支持和谅解,按时完成任务。

2. 照片要求

26mm*32mm, >=150dpi, <60k, jpg

%e8%a6%81%e6%b1%82

3. 操作流程

如果看不懂下述操作流程,把下面的内容发给您的学生,请他帮助。如果他说“不会”,请他提高信息化素养,或者使用PS。

3.1 下载 imagemagick

[http://www.imagemagick.org/script/binary-releases.php]

[https://www.imagemagick.org/download/binaries/ImageMagick-7.0.3-8-Q16-x64-dll.exe]

3.2 剪切

准备原始照片。

使用windows画图工具(win+r, mspaint)把原始照片切成 宽:高 为 26:32,另存为 crop.png

3.3 转换

使用imagemagick转换照片为指定规格。

(1) 进入命令行

Win+r, cmd

(2) 进入照片所在目录

f:;cd \20161201

(3)转换

convert -density 150 -units pixelsperinch -resize 154x189 -quality 100% crop.png output1.jpg

4.4 结束

output1.jpg就是符合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要求的照片。

4. 解释

如果看不懂上述操作流程,把上面的内容发给您的学生,请他帮助。如果他说“不会”,请他提高信息化素养,或者使用PS。

如果看不懂上述操作流程,本节也不会看懂的。

original

剪切这一步很难自动处理,需要能AI找到人脸。

crop

output

4.1 size

厘米->像素 换算

宽度 =26/25.4*150
高度 =150/25.4*32
precise_image_width_in_mm=$( echo \
"$image_width_px / $resolution * 25.4" \
| bc ‐l )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1773688/how-to-change-the-print-size-of-an-image-in-mm-on-command-line]

4.2 dpi

-density 150 -units

4.3 quality

如果文件尺寸过大,可以再压缩。

4.4 unit

可以转换为以公制厘米为单位。此步骤可选,并非必须。

convert output1.jpg -units pixelspercentimeter output2.jpg

4.5 identify

检验转换结果。此步骤可选,并非必须。

4.5.1 英制

F:\20161201>identify -verbose out

put.jpg | head

Image: output.jpg

  Format: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FIF format)

  Class: DirectClass

  Geometry: 154x189+0+0

  Resolution: 150x150

  Print size: 1.02667x1.26

  Units: PixelsPerInch

  Type: TrueColor

  Endianess: Undefined

  Colorspace: RGB

4.5.2 公制

F:\20161201>identify -verbose output2.jpg | head

Image: output2.jpg

  Format: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FIF format)

  Class: DirectClass

  Geometry: 154x189+0+0

  Resolution: 59x59

  Print size: 2.61017x3.20339

  Units: PixelsPerCentimeter

  Type: TrueColor

  Endianess: Undefined

  Colorspace: RGB

4.5.3 mspaint检验

mspaint

4.5.4 资源管理器检验

150dpi下,宽度154像素,合26毫米;高度189像素,合32毫米。

explorer

5. 后记

据说照片是可选的,不是必填项 😀

PDB老师说acdsee就行。

LXL老师说Photoshop可以。

李记者说用 gimp可以。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仅仅是声音

1. 录放机

我唱歌跑调挺厉害的,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认识我更早一些,就会见识到我是个作曲家,为每首重新谱曲,并且每次都不一样。

乐感这么差,跟我的成长环境多少有些关系。我小时候家里能发声固定频率的东西,除了后来被我上弦拧坏了的座钟,还有个半导体收音机,一直装在皮套子里,一直到不用的时候还是全新的。那个收音机成天讲的都是时事政治,因此我一直到小学四五年级,还认为"南斯拉夫"是一种风镜,棕色的皮子里嵌着两片镜片。因为每次我玩那个风镜的时候,收音机就讲"南斯拉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巴甫洛夫说的是真的。事实上,直到现在,当我听到南斯拉夫这个词的时候,母语的第一反应仍然是风镜,然后需要翻译成汉语。

当然,成长环境恶劣不是我音盲的全部原因,同样的生活环境,我哥从小乐感极佳,听每周一歌基本一次就可以自己唱了--可能词记不全,但是调子不会错,跟我刚好相反。我还见识过我妈拿着简谱视谱即唱,《欢迎颂》,我问怎么做到的,她说,"就照着唱呗。"我也就照着唱了一下,他们说"别吵吵"。当然,他们这么强大,可能正是导致我自暴自弃的原因吧。

后来半导体收音机终于换成了录放机,能当收音机,还能当录音机用。一个大家伙,半米多长,30厘米高,20厘米厚。买录放机的一个原因,是我在我爸的同事T叔家里,用他家的录音机录了一整个下午同一个故事,哪本笑话集里的《吝啬鬼》,就是向邻居借锤子邻居竟然不借,大骂邻居吝啬,只好把自己的锤子拿出来用那个故事。我父母觉得我这样太不懂事了,打扰别人,就买了一台。买的时候非常慎重的左挑右选,请了朋友帮参谋,参谋以后还请客喝酒感谢。席间一位叔叔看我和我哥兴高采烈地一直玩录放机,哈哈大笑说,"这是大狗打回来食儿,小狗吃呐。"我偷偷问我妈,他怎么骂人呢。我妈说,那是土话,不是骂人的。我当时的年龄,大概就是还听不懂这种玩笑的心智那么大。

据研究,音盲与不能听出弦外之音高度相关。我觉得好像对,因为跟你们对话的时候,我经常偷摸做句子成份分析,只是因为经常做很熟练,所以你们多数时候觉察不出来。好在我不孤独,孙HT同学和邦哥也都有类似问题,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也对问题本身的目的而不是解法困惑。我们共同的问题是,老师的这个问法可能有一百种意思,应该在试卷上写哪种意思对应的答案。

这台录放机一直陪伴我上大学离开家。我哥在我大一的时候给我买了一个巨酷巨先进的随身听--跟你父母给你们买PAD的原因一样,为了帮我学习英语。在第一学期就丢了,放在教室的桌膛里,不见了。我才明白,原来大学的文化与我所想的并非完全一致。哥说再给我买一个,我没脸要了。这样,直到大四倒数第二次,我的英语四级才过。当然,录音机丢了也不是原因,因为直到通过的那次考试,听力部分我都是根本不听直接答的。盲听答题的习惯一直持续到出国外语培训,牛老师教育我关于外国人可能会因为我不能日常会话而小看全体中国人,我才奋发图强开始学习。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以前也讲过,这次不再细说。

家里的那台录放机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我用它放过无数遍高仓健的《追捕》的录音剪辑。录音剪辑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体裁,全称是电影录音剪辑,把电影录音在广播电台放,里面还有绘声绘色的解说。"通化人民广播电台,330米909千赫,本台现在开始播音。"唉呀,太有感觉了。

我们录了不少优秀的电影录音剪辑,尤其是《追捕》,听的次数之多,我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台词,那些人物在我的头脑中早就形成了亲切的形象,杜丘什么样,真由美什么样,她的马什么样,她爸爸的飞机什么样。朝昌议员,唐塔,长冈了介,还有那个横路敬二。有个初中代数老师讽刺一个同学,"你怎么跟横路敬二似的"。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她什么意思,我知道,但是不能说,憋着不敢乐。低沉的咆哮从松林里隐隐传出,真由美大叫"啊~~",史村警长大叫"小姐快跑!"。音乐声起,是紧急的鼓点,或者提琴快弓。杜丘的声音切入,吐字清晰,沉稳有力,"熊。"

杜丘沉毅果决,在我的心里,一定不会长得像郭富成,林志颖那样。但是我一直没有见到过他的形象--你可能也注意到,上面这些人名的写法可能也是错的,因为我一直靠听,没有读过--直到有一年央视春晚,那个时候叫做春节联欢会,现场放了一段录像配音。我当时正吃多了瓜子花生,脂肪摄入过高吐完躲坑上难受呢,没戴眼镜,隐约看到了心目中的英雄杜丘的样子,居然是那么长一张马脸。我难过得转过头去。但是杜丘冬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长得像施瓦辛格或者史泰龙么,或者像周润发刘德华?

后来我又看了几次《追捕》的视频,看了《远山的呼唤》,看了《幸福的黄手帕》。看了《千里走单骑》。我想,杜丘也许就是高仓健的样子。也许,他的样子并不重要,我是因为声音而认识了他,关键不是他的样子,而是,我希望自己是他的样子。   hand

2. 磁带

尽管有录放机,后来我对声音的敏感仍然一直很差。比如玩成语接龙,如果不允许音同字不同,就是必须是那个读,字面意义的,那么我能以相当碾压的姿态进行游戏。如果允许音同字不同,仅读音对就行,我瞬间就被碾压了。那些成语字词,在我心里从来不是声音,而是样子和意义。我是用五笔那样的路线听文字的形状,而不是它们的声音。我还记得1996年Z老师告诉我接一位联想公司的 Hong Shanhe,电话联系。我问,哪个"Hong"。如果仅语音联系,是不必知道哪个"Hong"的,当时我并不明白,觉得如果不能写下来的都不能沟通。

录放机对我的音乐启蒙是二人传,《回杯记》《马前泼水》《包公陪情》。其实家里有两盘流行歌曲磁盘,程琳的《小螺号》和唱《小小的我》那个苏红,但是基本没有印象了,而几盘二人传,有一阵经常在我脑海里翻来覆去地唱,尽管后来证实都是跑调的。还有《刘玲醉酒》,"大烧锅喝干了三百六,小烧锅喝干了六百三。往南喝到东南海,往西喝到老寿山 (老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地,往北喝到塞外边。东西南北全喝遍,它未曾把我醉半边。这酒家你好大胆,信口雌黄吐狂言。今天我,上楼去把酒缸酒篓全喝干……"

初中跟同学LJL借过一盘吉他曲,回家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我妈说,"你那能写好作业么,净费电。"磁带听了一次就还了,我不记得翻录了没有,总之没有再听。那些吉他曲很好听,是只弹不唱的那种,我先前以为吉他全都是留长发穿喇叭裤的小流氓才弹的呢,而且必须会"撕吼"才行。好吧,我有这个误解的时候是1988年至1991年间,那时候只有"撕吼"这种行为,还没有这个词。

高中?高中没有音乐课。有过一次庆祝毛主席诞辰或逝世多少周年的文艺汇演,我们班JM同学带领几位女生在红星剧场参加汇报演出来着,她们都小脸红扑扑的,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和"呀拉索"。

到处找不到《明天会更好》或者《让世界充满爱》再不就是《黄河大合唱》,同学演出想唱要学,我们去通化电视台或者广播电台求人家给我们翻录。不记得怎么混进去的了,人家不给录,说不是版权什么的,而是你们的磁带会弄脏我的机器。后来我们几个死皮赖脸地求,录了。

大学学校保卫处旁边有几个铁棚子,里面有卖磁带的。都是听歌的磁带,英语的磁盘在图书馆。我在图书馆录过几盘 Step by Step,那是巨难入门的听力,特意制造了噪音提高难度,听了几次就放在一边直到毕业似乎卖掉了。或者卖掉的是同学的磁带,我的早丢了也说不定。听歌是件奢侈的事,得花钱。尤其打口带,明明有缺欠还卖得挺贵,我想都不敢想。事实上,也听不出来有什么好。我连物理系要求全体消除舞盲的时候,也分不清三步和四步的点儿,每次问同学,这是几步,然后数一二三开始。

工作以后也用过磁带,备份 Sun 服务器的数据。样子跟录音机磁带差不多,贵多了。

磁带存储了各种声音,各种声道,各种乐器的旋律和节奏。还有很多人的回忆。

how_many_roads

3. 音箱

毕业以后在单位用单位的音箱,最好的是木质的千里马或者类似的名字。把音量放大最大的时候,整个屋子都震动,但是不失真。

比这样的音箱更牛的是大学时物理系的,黑色的,一抱粗,似乎是哪届师兄做了留下来的。功放很多年都是电子管的,开着盒子用,可能是放过热,亮闪闪的。每次舞会的时候都有师兄叮嘱,功放功率不能开到太大,别把音箱烧了。

毕业以后我自己用的音箱,第一个是学弟waxia送给我的,无源的,听了很久。在家看电影的时候就用,声音不太大,也不是非常清晰,不过比机器风扇的声音还是大很多的。要知道,更早的时候,我用pc的纸盒喇叭看过VCD。

兔子同学送过我一对有源的音箱,被老猫心情不好的时候扒拉到地上,摔得声音破碎,继续对付着用了很久。后来很多年,有人告诉我有专门卖那种胶带的,可以补上,不过那个时候我已经换了新的音箱。

BY同学送我一对巨大的音箱,现在正用。用了多半年,因为桌子面积小,一直都是一前一后对着我。搬家以后我回去单独去拿音箱和计算机,正好屋子空出来有地方,把音箱一左一右排开放了一会音乐。我当时就震惊了,原来真的是立体声的啊,声音从显示器后面传出来。我抬起显示器的机械臂,下面空无一物,音乐从虚无中汩汩流出。

还有过一个单耳的蓝牙耳机,原来不以为然,觉得就是那么回事。结果有一天刷牙的时候发现,它居然能在有噪音的时候自动放大音量,顿时觉得高大上的很,非常喜欢每天带着听一听。因为如此密集地带去,某天丢了再也没有找到。

想起来蓝牙耳机非常贵的时候,牛老师说,有个蓝牙耳机他不用了,要送给我。我说,不要,没啥用,我的手机不能连接蓝牙。后来师姐说,那玩意老贵了,为了这个耳机,你再买个手机都值啊。恩,建议很好,就是晚了点,总不能跑回去再要。

新的住址过于繁华,非常吵。买了一副主动去噪音的耳机,原来是打算清净一下好能干活。后来发现,还有别的用途。在班车上,在火车上,尤其在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主动降噪,听程壁的歌《给猫夏的你》,听夜の良曲《落叶》。就像端起一杯咖啡,就像电影里燃起一枝烟,瞬间就离开喧嚣,与这个世界隔离。

音箱和耳机,从声音的维度上让你与这个世界隔绝,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好的音箱和好的耳机的坏处是,当你见过那么好的世界,就再难忍受更差的效果。

cat_foot

4. 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除了今年的,此前的我听了每一首。我会选择这一期结束之后的某一天,在网站上一气看完。一方面我能忍受并非实时地参与,另一方面我不想被那么多广告耽误时间。有一次是在真的电视上看的,广告之长确实让我很惊讶,也坚定了我不看电视的决心。

后来我们听说,好声音里很多歌手并非所宣称的那样单纯的是美甲店老板或者商铺的伙计,他们不少人受到过非常专业的音乐训练,卖化肥也可能只是临时的营生,就跟我尽管也卖过对联送过福字 (计划过卖瓜子和冰棍) ,不过我的主要职业是高校教师。徐海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个像阿拉蕾一样的女孩,闪着大眼睛,穿着娃娃服还是学生服站在舞台上。她提到她的爸爸去世了,应该在看着她的演出。从那以后,有不少观众指出,他们不想知道歌手的家世和家事,不想知道歌手的音乐背景,怎么经过了专业的和艰难的训练,甚至不再想听歌手们在谈感想时咬着迈克大喊,"我想唱歌",对着他们的父母。

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他们的吼叫里有真实的成份。罗素说,柏拉图笔下的斯巴达有大量虚构的成份,与真实的斯巴达非常不同,但是虚构的斯巴达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比真实的斯巴达可能更大。

我们是来听歌手的声音的,而不是看演员的演技。所以,我们也可以忽略掉所有与声音无关的一切,闭上眼睛,从始至终。不要表演,这可以不是我们对歌手的要求,而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你--能不能,不用声音以外的因素去评判,能不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感受。

windows

我愿意相信他们"想唱歌",只是,他们的愿望可能并不那么单纯。比如,他希望唱歌的同时,能有很多人来听,他希望追影灯和聚光灯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支持他,他的成就也能支持他的父母对他的支持。他希望用各种手段向你证明,他们"想唱歌"的愿望有多么迫切。

不过,人们不仅希望忽略/去掉这些,而且也希望对这些手段做出惩罚,尤其是我们还不能判别真伪的时候。那么,你打算对那些真的愿望给予奖励么,这是否有违仅只声音本身的原则?

我记得梁博。那个严肃脸的少年,他一直在唱同一种类型的歌。有人告诉我,一个乐评人贬损了所有的歌手,除了他。因为他的嗓子会在这种演唱风格中受到损耗,直到最后不能演唱,但是,也只有这种损耗的唱法才能表达那种情感。

权振东,柔弱的男生形象,站在擂台上面对佳宁组合两个人,其中的男士一本正经的样子,像音乐教师,女士则一看风格凌厉。他们合唱《冬天来了》,组合先唱,这时我想,太好听了啊,这么完美和学院派,柔弱的男生肯定输了。当权振东开始唱的时候,我一拍大腿。原来,柔软可以是一种力量,从锋利的刀剑里慢慢地渗透出来。我想起民歌和美声合唱的时候,无论民歌多么高亢,都不能完全遮住美声的柔。

权振东是梁博的老师,他们的学校离我的住处只有不到5分钟的路程,每天我上班都会路过。我也想过,梁博和权振东就在这里啊,但是我一点也不想走进去遇到他们。我希望他们就一直是音乐里传达出的那个样子,不想跟他们喝酒,不想成为朋友。也不想走上去对他说,"我支持你"。如果能有所帮助,当然很好,如果能只是远远欣赏,也很好。单只口头的支持淡而无味。

snow

我听不懂四位导师所说的那些"好听",也不懂"灵魂歌者"是什么样子的,也不懂"走心"和"用心",甚至不懂"当下"二字的含义。对于那些音乐术语,我是真的不懂,知识结构欠缺。而另一些,使用他们的人自己可能也不明白。

我只是喜欢张磊的声音,喜欢姚贝娜的大气。我不懂很多,我听着阚立文唱《那些年》,完全没有想起歌曲来自我看过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不影响我号啕大哭。我听了很多遍,并且知道阚立文不会成为冠军,甚至不会进入再下一轮比赛。我听修儿唱《张三的歌》,哈哈大笑,说,这个好玩。我不知道,后面导师们解释的那些雷鬼啊什么的风格。我并没有想过那是歌手的原创,抑或者是师有所承,派系渊源流长。

我只是听他们唱歌而已。就像魏雪漫谈到,为什么她的年龄大这么多,她作为成熟的歌手为什么参加比赛。她说,她想做很多事情,她想结婚生孩子,但是那些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唱歌是一个人就可以做的,所以她来了。就像刘双双唱完《致青春》,她深情地吻上她抱着的吉他。

就像张惠妹笨嘴拙舌地只会说"鸡皮疙瘩",但是当她顺着歌手的旋律歌唱延伸的时候,那是天籁降临。长期训练的专业素养和天赋集于一身,这些共同地形成了这个人。

有的歌手,在听过很多遍以后,听者会剔除当时的感动,变得挑剔起来。我会觉得马吟吟的《海上花》还是有点沙哑了,尤其每次听的沙哑都相同。我会觉得张婧懿的《斑马》有点上不来气,程壁的呼吸声也让我气短。有不少人在声音之余觉得,盲人女歌手张玉霞长得不好看。他们可能把贝多芬盲女的故事代入到这里了,由于不能看到自己的脸,其实盲人很难把握自己的表情,我见过最好的就是没有淡然没有表情。

尽管并不完美,但是他们仍然是"想唱歌"的歌手。我想,你应该想到,吴莫愁的音乐大篷车根本不会是她所想像的或者笑哈哈的说起的那样。剥落的油漆,尘土扬天,人的气味,油腻的衣服。这才应该是全部,还有猥琐的观众和低俗调子。你不应该去想像,音乐大篷车唱的是校园民谣。

但是她"想唱歌",我们忽略掉其他的一切,或者不去细想,只是体会坚强和热爱。还有在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努力和天赋。

我猜测那个一直戴着帽子的大男生,一激动就蹲在地上,并非完全真实。就像后来有个小伙子一直很帅地笑着,一直执意把耳机套在脖子上,作为装饰。他们,所以上面这些歌手共同的是,想更多一些机会唱歌,如果我们姑且抛开唱歌之后的目的。

我们不能接受那些假的,而愿意全部的热情都是真实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讨厌撒谎的人,而是因为,我们希望那些屏幕上唱歌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希望更加纯粹的情感,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替我们做到。所以白领骨干精英们当年喜欢张靓颖,年轻小女孩们喜欢李宇春。所以,有人喜欢莫西子诗,他唱道,"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

那么,为什么要由别人来替我们完成呢?我们此刻就应该去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或者去做你最希望得到结果的事,就像明天就会死去,就像下一秒就会死去,并且此刻的选择令你在死前没有遗憾。

电影里说,对于年轻人,可能费点时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有些人,"每一次呼吸的时间都是宝贵的"。

歌手们说,他们为唱歌而生。为之而生的意思,就是可以为之而死,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本身.我们能付出的最大的代价,不是别的,正是生命,也就是时间。此时此刻,我们选择做的,应该就是我们真正地愿意为之而死的事。
jingyue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远隔天涯

我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经常在每当大家指出我如何如何就活不长久的时候说出来,"我以后是咱们里活得最久的一个,然后挨个给你们写传记,编派你们。哪个子孙要是说我瞎写,我就指着他说,那时候你出生了么,你知道个啥。"

但是有时候我也怀疑,我能不能活过你们所有的人。或者,在你们全都离开以后,剩下的时间够不够我写完。

所以,趁我们还都活着的时候回忆一下。

我所有的同学里,已知去世的,一共5个人了。每一个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都一阵唏嘘。除了在大学就去世的那位,其余的都是在喝酒前或喝酒中听说的。每一次我都想说,让我们这杯敬给某某,他不能跟我们一起喝了也。我不敢说,怕你们大家一起哭出来,或者我一个人哭出来,那岂不是更糟糕。我知道,你们也是这么想的。

即使我们都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大都也远隔天涯。远到,另一座城市,铁路或航线的另一端。因为求生,即使上了车就可以端起书隔开喧嚣,其实那也很久。从离开家到站台,从另一个站台到你的居处,分别需要1个小时以上。比如从沈阳或哈尔滨到长春,不是1个小时,而是3个小时以上。再加上请假和各种任务的拖延,加上往返劳顿以后的休整,就想,也许以后吧。我已经很久没能把当天的任务完成,然后非常放心地看碟、打游戏、喝杯咖啡。咖啡大多数时候是兴奋而不是享受。我也已经很久没有探望任何一个同学了。
trees

shadow_tree
我和我爱人去探望过一位师兄,最近又联系上了,发现虽然换了若干手机,他的名字在我现在的手机里还是写好的词组。我去看他的那个年代既没有手机也很少有电话,所以我也没有预约,就突然出现。他刚好安排了家教,把我们安排在他家那么大的房子里以后就跑了。过了一会儿,他爱人也要去家教了,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唐突,也跑了。跑得仓皇,把一本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关于需求或者测试的小薄册子丢在了他家。后来他问起过,我说就放在你那儿吧。已经15年以上。

这位师兄是我景仰的想成为的那种人。

他当年高考失利,似乎被他爸揍了 (?)我见过他的父亲,完全不像会打人的样子。被揍以后他就跑啦,从内蒙古随便搭了一辆火车,朝着远在天涯不知道什么地方。我不记得他说的是过了多久,也不知道当年那段路程需要跑几天,他吃的什么。总之,下了火车以后,他就到了北京。

他讲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浅丘戈壁,风吹草扬。少年就这样离开家乡,下车的时候看到满眼绿车皮长长的列车,一排又一排。

我问过,那后来呢。他说,后来就回家了,再挨揍。我不记得是当年,又或者是下一年,他就考到了东北师大。

他下一年,我也来了。迎新晚会是在新共教,那次演出是我从未见过的,大学生活的开始,原来可以这样。这位师兄和后来我的大哥合唱一首《青春》。一个人蹲在地上,举着话筒,另一个人坐椅子上抱着吉他。我当时惊叹,这就是友谊啊。GXX唱《舍不得你的人是我》 (感谢郭勇纠正) ,他后来的媳妇在一群白衣少女中为他伴舞,这里面不知道哪个女生跑进圈里为他献花。我一拍大腿,这就是爱情啊。JYX和PY唱《糊涂的爱》,后来他们就恋爱了。主持人介绍JH老师,最高一级的同学 (几乎全是男生)一齐起哄,因为前几天她还是师姐。后来我最初执教的时候,也刚刚不是师兄,现在师弟兼学生们还偶尔回忆起来。
java
后来,和这位师兄,我们还一起参加过教师技能大赛。他是霹雳舞的天才,整个人看起来就是那个样子。前几天一位同学来访,我们回忆起当年共同认识的一些人。她说,她记得93年有个男生,是什么什么样子。我立即脱口而出,那是谁谁啊,他跳霹雳舞蹈特别好,他是不是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踩在弹簧上。在那次教师技能大赛上,有才艺表演,他就跳霹雳舞,把我们从电影里看的各种动作全来了一遍。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动作真人也是可以做出来的。他就像体操运动员一样,充满力量地跳来蹦去。嗯,原来小流氓们的舞蹈也可以在大学校园里跳啊,如果我会打口哨一定要来一声响的。

后来我们喝酒的时候,师兄说,他上场以前特别紧张,走来走去都不对劲,就觉得要出事。后来,女主持人走过来告诉他,"同学,你拉链开了。"然后他做了一个拉裤子拉链的动作。他就不紧张了,上场非常带劲,完全成功。我和大哥听完以后哈哈笑。笑完我就问 (很多年,我一直是这种理解水平,你习惯就知道了),"她说你拉链开了,你怎么就知道是裤子?"师兄说,"我浑身上下就这一个地方有拉链啊。"

这位跳霹雳舞的大侠,帮着同学出主意怎么对师妹表白,如今佳偶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这位跳霹雳舞的大侠,在我另一次去看他的时候对我说,你当年青睐过的女生啊,现在已经是个非常普通的女人罢啦。这位从内蒙敢跑到北京的少年,居然住着大房子,跟老婆两个人出去家教,我那个时候实在很难接受。

我非常想问,你的梦想呢。而且这句话你可以想像语气。我们那个时候,从来没有师兄学长这样的尊称,都是三个字直称其名,我现在仍然觉得只称后两个多么暧昧。

我没有问,我觉得没有了梦想,或者换了梦想的人,不希望被问。更何况你远远看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你不希望他给你讲一大屁股做人的道理。如果那样,我就只想说滚,大家连怀念就都没有,有什么好。

有些师兄师姐和同学后来的样子,在另一个故事里有提到,这里略过。

但是!

他从来没有丢弃他的梦想,还是那样的少年。或者说,在做着本职的同时,他的身上也仍然满是那个唱着民谣疯狂地跳着舞蹈的少年的影子。

这次联系上是从大哥那要来这位师兄的微信。加上以后照例一顿扯屁。近照给我看看,还剩多少头发之类的。他发给我一张光膀子上篮的照片。在他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他炫两把吉他,光洁如新,弦声若空。

我突然想起大哥提起这位师兄前几年抱怨沈阳不让骑摩托了。我当时说,不骑不骑呗,那么危险。大哥说,你懂啥啊,又说,不骑不就白买了吗。我说,一个摩托能有多少钱。大哥说,八万。我说,八万能买一辆很不错的车啊。大哥说,那也不是摩托。

这两年他跟大哥电话的时候,提到要做万有引力常数测量装备。我说,电话给我,我来我来。我说,"那叫卡文迪许扭称",然后一顿否定。可是,他敢于和愿意做这个我记得需要一座山来帮助测量的装置,而不是问"师大附中最近有什么题啊""你打字速度有多快啊",这本身就多么令人向往。

这样疯狂的同学,居然还活着,还是按他原来的样子活着,活得还不错。前几年还能揍学生。这多么令我欣喜。他在照片里满脑袋黑的白的头发扬起来,对我竖起中指,咧着嘴笑得像个傻瓜。我很高兴。
green_leave
这位同学远在沈阳,和我3个小时的车程。大哥大婚的时候他来了,因为晕车,大哥陪他从车站走到学校,我似乎出差去了。我去过沈阳见他两次,很多年没再去。没有像当年那样电话也不打信也不写,突然就跑到学校办公室敲门。其实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在同一个校园,也是这样。

建一同学和我在同一城市,铁子老弟和我在同一校园,都已久未谋面。他们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我在忙着理各种乱七八糟的线头。如果不是有共同的事业,人生很难在错开以后再有什么交集,除了喝酒买醉的时候。

更不用说,我那些已经离开的同学。想再相聚一叙一饮,唯有百年。恼了散了不得相聚,还可以偶尔微信电话,那些人和相信他们的那些人,没有"哪天再聚",而是永不能相见了。

不过我也想,如果不得相见,近在一城,或者远在天涯,或者是生死相隔。有什么分别?

有的。

那就是,如果你还活着,像我的这位师兄一样活着原来的样子,在世俗之中又能安身立命。你既能跟世人胡吹海塞,也能偶尔让我看到你弹吉他的样子,看到你终于架起HAM天线的时候,看到你忙完世事终于坐着火车路过西伯利亚的白桦林。

看到你看着我的文字哈哈大笑或者热泪盈框。

又,我发现个秘密。如果用五笔打字,打出文字颠倒来,是一种疲劳程度,如果打出音同字不同的错误来,就是累得必须休息了。
keyboard
----

下面是与正文毫无关系的 emacs lisp,用于把 excel的cvs转成 markdonw 格式的 talbe。因为有更好的替代品,我不会再维护,扔在硬盘里就找不到了,估且存在此处,不另文发布。

(defun cvs2md-table ()
"replace cvs format to markdown talbe."
(interactive)
; , -> |
(goto-char (point-min))
(replace-string "," "|")
(goto-char (point-min))
(replace-regexp "^" "|")
(goto-char (point-min))
(replace-regexp "$" "|")
; table head
(setq col-count 0)
(goto-char (point-min))
(setq col-count (count-matches "|" (line-beginning-position) (line-end-position)))
(goto-line 2)
(setq head-count 0)
(while (< head-count col-count)
(insert "|:--")
(setq head-count (1+ head-count))
)
(insert "|")
(open-line 1)
; delete "||" in the last line
(goto-char (point-max))
(beginning-of-line)
(kill-line)
)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猜测在学习新工具中的作用,一个实例

1.

当年我参加李YL老师组织的Linux内核源码讨论班,大家坐教室里,人手一本厚厚的《Linux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多厚呢,上下册,单册800页左右。我们都把书摊在桌面上,举起来太累了,听轮值的某个人讲,说我看到哪哪儿了,这一段的意思是啥啥,这段代码引用了某个数据结构,在哪哪页呢,那个人讲,我们就哗哗翻书。

用翻书的办法讨论,因为那是2002年前后,教室里没有计算机,没有笔记本,没有投影仪,也没有平板。

轮到我讲了。我讲了两页,然后提到某某处我猜是怎么怎么回事,假设如此,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某某段的说法就容易解释。在我结束的时候,康凯同学点评,他说: 杨老师你不能这么整啊,咋能"假设"呢,你应该找*到底*是什么回事。我问,在哪找,咱们没机器代码查起来慢啊。他说:在书上找啊。

我拒绝了他的读书方法建议,答复如下。我本科是学电子的,是物理系出身,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先假设,然后用实验事实证实或推翻假设,从我假设以后书上后面的那些段落,都是用来证实或推翻我的假设的依据。

2.

这让我想起书上讲的妈妈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妈妈每当讲到关键时刻,就对孩子说,你猜后面会发生什么呢。然后孩子就自发地产生了编故事的能力。书上是这么讲的,我妈没给我讲过睡前故事,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听说过一千零一夜故事,我担心那孩子被悬念勾着更睡不着了吧。

当听到真正的故事时,还会和自己头脑中的对比,"这不合理,杜丘怎么就会忘了装子弹","这个设定太取巧了,谁能想到杀人犯还有个双胞胎"。

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对情节和人物确实是有预设 (猜测) 的。知识不仅来自书本 (!),而且来自猜测。然后我们需要根据猜测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猜测正确与否。如果猜测对了,我们就快捷地得到了新的知识,虽然书上可能没写--书上并未写全你要用到的所有的知识,所以也不要预期可以依照书本生活和工作。

猜测-设计实验验证-使用知识,这是成熟的工程师区别于初学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工程的一部分正是实验科学。我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从培根的实证主义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到罗素的对一致性的追求,设计实验的朴素观点背后还有哲学理论的支撑。

不知道这么年过去了,康凯同学对当年的讨论作何感想。他们毕业的时候聚餐叫我去喝酒,刚好没有成行,所以没有来得及问他那时的看法。不过计算机系的同学可能因为缺乏充分的实验,所以一直以来给我这样的印象,重课本而轻实验设计。谷同学和孙同学曾经非常惊讶地对我说:鞠同学怎么可以这么做呢,她根本不知道书上确切地是怎么写的 (当然也不知道知识是不是就是那样) ,就说,那咱们试试吧;一试,行,就说咱们就这么整吧。我当时的评论,这正是鞠同学厉害的地方。

猜测是建模/谓词判断/命题,设计实验是根据逻辑推论--如果猜测正确,那么这样设定实验,结果该当如此,如果结果不如此,那么猜测是错误的。这样,猜测-设计实验验证,以后我们就得到了新的模型/定理,作为工具可以应用于符合条件的场合,用于预测结果,用于改变环境。

老师有的时候提到"学活了"或者"学死了",区别大体指的就应该是这个吧。

3. 一个实例,用rrdtool提取cacti数据

以下的故事,用以展示猜测在整个学习使用新工具流程中的位置。

3.1. 要显示流量,读cacti,是图片,不能 XML parse

需求是这样,要在程序中显示校园网各汇聚层交换机的流量 (上行和下行)。你可以想像客户站在大屏幕前,指着天气图说,你看就是这条线上的数据,要显示在这里这里和这里。

%e5%a4%a9%e6%b0%94%e5%9b%be2

天气图是cacti展示出来的,cacti是网络流量监控的图形化工具,配置以后通过cacti已经可以查看各汇取层交换机的流量数据了,点击线路,就可以看到。

%e6%b5%81%e9%87%8f%e5%9b%be

凡能看到的,就能抽取。所以主力研发郑同学就说,那我先研究一下 java httpclient 吧。我否定了这个计划。我否定的并非使用 httpclient,而是投入时间去尝试学习研究,而是先假设这一部分不会有问题。httpclient是著名的apache的项目,而且濮同学早就用过,所以是确定地技术路线,没有风险。反倒是另一件事情有高风险,并非"凡能看到的,就能抽取"。httpclient能模仿浏览器的各种行为 (js解释呢?),但是 xml parser 部分 图片是不可以"抽取"成文字的。只要没有变成文字,那么就不能放心,客户可能打算换字体字型字号呢。万一天气图里的数据是图片,httpclient这条技术路线整体需要放弃。

天气图里的数据是图片。

而且从图片的 caption 和 URL 里得不到文字。

故事的第一幕就此结束。英雄遇到灾难,离开故乡,开始历险。

3.2 cacti数据可以用rrdtool读取,UNIX时间戳,zhumao同学说

我和向龙同学分别对着自己的显示器,显示器后面很多公里线路以后是郑同学,我们都愁眉苦脸。zhumao同学催,啥时候能去吃午饭呐。我敲键盘,"要完了啊。"

zhumao同学远程说,cacti的数据都在数据库里,可以抽出来。

峰回路转,午饭可以下咽了。

下午,我和向龙同学研究从哪个"数据库"里抽数据。向龙介绍cacti的数据库配置的是mysql,然后我俩把mysql数据库翻个遍,各个表,各个字段。从尺寸上看就不会容纳那么多日志。

但是zhumao同学技术上很可靠,应该不是虚言。所以我们判定,"数据库"一词不是指关系型数据库,而是泛指能存信息的容器。

zhumao同学远程说,抽取的工具是rrdtool。过了一会又说,时间节点用的是UNXI的1970年时间戳。

希望重新燃起,我看到大半夜的微信上向龙同学和郑同学进行各种尝试。

3.3 猜不到数据在哪里

我以为故事快结束了,但是向龙同学和郑同学说,"猜不到数据在哪里"。

"不是说用rrdtool么,zhumao用过啊。"

"zhumao只是说可以用rrdtool,他并没有声称自己用过。"

郑同学已经把rrdtool的语法研究得八九不离十了,就是抽出来的数据和天气图上显示的对不上号。

故事一般都是这个路线,一到关键时刻--钥匙就丢了,计算机刚好没电,掌握密码的人被打死了,主角的最主要助手突然叛变,"其实我是卧底"。为什么到关键时刻才会这样,之前一点也不。因为关键时刻是这么定义的,出现了困难的时候,如果不能克服,那就是完蛋。而在实验和工程中,每一个困难如果不能克服或者绕过去,那么就会完蛋,所以有N多关键时刻。比看警匪片和侦探故事还刺激。

4. graph properties 可以查看源代码 rrdtool graph

向龙同学提供我授权登录cacti (天气图及设置) 和 ssh到rrdtool工具所在操作系统,更关键地,他随时提供给我现场的部署、状态,比如天气图上的线路和rrdtool数据库的对应关系,他和郑同学尝试过的指令和结果。

长弓已经架好,重装步兵阵列在前,巨龙就在前方洞穴之中,只差最后一击。当然,这一击以后发现还要再出击N次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如果这次失手了,那就是最后一击,然后我们全军覆没。

4.1. 猜测及实验验证

zoom_graph
向龙给我展示的是这张图。整张chart以及图例和注释全都是一整张图片,PNG格式。我确认了我看到的和战友们所看到的相同。天气图是一张图片,我在郑同学这样声称以后也确认过一次。

猜测: 这张图是此刻实时生成的,是从"数据库"里读出来的,不是原来在磁盘中的。

否定: 向龙指出,zhumao在磁盘确实找到过这张图片。 (赞叹zhumao的反向工程能力)

再猜测: 磁盘里的这张图片也应该是生成的,用rrdtool工具从"数据库"里读出来,然后生成的。

猜测的依据: rrdtool 是 round robin database,文本或压缩文本的存储效率要比图片高很多。理智的设计不会存储图片。

鼠标在图示右上角的小扳手上悬停,显示tips为 properties,左键单击,是这个界面。

graph
长得真是如我期待,上面是代码,下面是代码生成的图。

那段代码是:

----代码开始----
/usr/bin/rrdtool graph - \
--imgformat=PNG \
--start='1474880074' \
--end='1474880360' \
--title='H3C12508 - Traffic - Ten-GigabitEthe' \
--rigid \
--base='1000' \
--height='120' \
--width='500' \
--alt-autoscale-max \
--lower-limit='0' \
COMMENT:"From 2016/09/26 16\:54\:34 To 2016/09/26 16\:59\:20\c" \
COMMENT:"  \n" \
--vertical-label='bits per second' \
--slope-mode \
--font TITLE:10: \
--font AXIS:7: \
--font LEGEND:8: \
--font UNIT:7: \
DEF:a='/var/www/html/cacti/rra/h3c12508_traffic_in_190.rrd':'traffic_in':AVERAGE \
DEF:b='/var/www/html/cacti/rra/h3c12508_traffic_in_190.rrd':'traffic_out':AVERAGE \
CDEF:cdefa='a,8,*' \
CDEF:cdefe='b,8,*' \
AREA:cdefa#00CF00FF:'Inbound'  \
GPRINT:cdefa:LAST:' Current\:%8.2lf%s'  \
GPRINT:cdefa:AVERAGE:'Average\:%8.2lf%s'  \
GPRINT:cdefa:MAX:'Maximum\:%8.2lf%s\n'  \
LINE1:cdefe#002A97FF:'Outbound'  \
GPRINT:cdefe:LAST:'Current\:%8.2lf%s'  \
GPRINT:cdefe:AVERAGE:'Average\:%8.2lf%s'  \
GPRINT:cdefe:MAX:'Maximum\:%8.2lf%s'
----代码结束----

"/usr/bin/rrdtool",这是一段命令行。

ssh到服务器,向龙告诉我去哪里可以找到 rrdtool 和 数据库文件。我跑了一遍上述代码,输出一个png文件到文件系统中,正是我想期待的。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知道,"/usr/bin/rrdtool graph"及正确的参数可以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只是抽取得到的形式还不尽人意,我们想要文本,得到的是图片。

就此验证zhumao的猜测都是正确的。

事实上,在另一条分支上,向龙和郑同学走得更远。他们已经得到了纯文本的结果,用的指令是"rrdtool fetch",只是抽得的结果还没有与天气图对应上。"rrdtool graph"直接证实了zhumao的猜测是正确的,抽取数据可行。

4.2 手册

运维和编程的著名格言: RTFM -- Read The Fxxking Manual.

我找到官方站点,[https://oss.oetiker.ch/rrdtool/doc/index.en.html],去读手册。此前郑同学也已经独立到过这里。

然后我根据 rrdtool graph 手册解释了刚刚那段代码里的这一小段

CDEF:cdefa='a,8,*

其含义中的重点是: 乘以8. 因为数据库里以字节为单位的,输出的图形是比特为单位的。

我执行了下面这段
----代码开始----
$ rrdtool fetch h3c12508_traffic_in_190.rrd \
> --start='1474880074' \
> --end='1474880360' \
> AVERAGE
traffic_in         traffic_out

1474880100: 1.9393791780e+08 4.9525977422e+08
1474880400: 1.9499877230e+08 4.8637343825e+08
----代码结束----

然后手动 (用 windows calc)计算

traffic_in :
1.9393791780e+08 * 8/1000000000 = 1.5515033424
1.9499877230e+08 * 8/1000000000 = 1.5599901784
平均值为 (1.5515033424+1.5599901784)/2 = 1.5557467604
作为对比,图示中的数据 Inbound 为 1.56G.

traffic_out :
4.9525977422e+08*8/1000000000 = 3.96207819376
4.8637343825e+08*8/1000000000 = 3.890987506
平均值为(3.96207819376+3.890987506)/2 = 3.92653284988
作为对比,图示中的数据 Outbound 为 3.93G.

抽取出的数据与图示吻合了。

4.3 放大图示,对比数据,向龙同学说

我展示方法,向龙同学说,我乘以8了啊。我问你从哪边往哪边乘的。他说,因为不确定到底如何,做了不少猜测,从两边分别都乘过。这是本故事的另一个寓意了,猜测的时候如果知道那样一定正确,尽可能减少其他可能,就更好。不就此展开。

事实上,这个实验的最后一击并不那么简单。向龙同学提供了对比数据的spec说明: 放大图示到某个具体的分钟,抽取的数据与这个具体的分钟的数据对比,避免在时间段内平均等造成的误差 (和复杂性)。同时,向龙同学提供了放大图示的手段,郑同学此前不知道放大的方法,我没有想到选取具体的时间节点。

4.4 时间转换,双向;新的关键环节:时区

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上面引用的代码中的时间是UNIX时间戳,这是zhumao提示的。具体使用的时候,我的时间戳来自两个来源,(1) 从 rrdtool graph 的代码中抄,(2) 利用在线工具 [http://www.epochconverter.com/] 双向转换。

epoch

我这样找到在线工具的, bing: unix time stamp convert,然后右上角"Switch to Bing in English"。第一页前几个就很好使。

(3)命令行工具,Linux内置

----代码开始----
$ date --date='2016-09-26 17:02 CST' +%s
1474880520

$ date --date @1474880520
Mon Sep 26 17:02:00 CST 2016
----代码结束----

(4) 等实验完成了我才注意到,rrdtool fetch 接受一般的时间格式,还有倒退几分钟这样的功能。可以不用UNIX时间戳的。

在转换时间格式时我注意到有时区,所以为了避免可能的问题,确认了一下操作系统本地时区是东八区,北京时间。

----代码开始----
$ date -R
Mon, 26 Sep 2016 17:36:37
+0800

$ date +%z
+0800
$ date +%Z
CST
----代码结束----

5. 加强、改进,玩

大局已定,我们对手册里的其他工具做了些尝试。与其说是加强和改进实验结果,不如说像猫抓到老鼠以后行为,"总算抓到了,快让我玩会。"我在程序跑对了以后,也总喜欢再多跑两次,好像生怕它会跑出不同的结果,或者多享受几次正确地运行。

5.1 用命令行过滤数据

为了后续开发方便,我用命令行去除了数据中无用的部分。

----代码开始----
$ rrdtool fetch h3c12508_traffic_in_190.rrd -s -5min AVERAGE | tail -2 | head -1
1474879500: 1.9791172526e+08 5.0410319243e+08
----代码结束----

其中的 -s -5min 指数据截取的开始时间为从此刻回退5分钟,结束时间为此刻。

5.2. 查手册,得到解释及更丰富的语法

还有导出为xml格式

----代码开始----
$ rrdtool xport \
> --start='1474595681' \
> --end='1474595683' \
> DEF:a=h3c12508_traffic_in_190.rrd:traffic_in:AVERAGE \
> CDEF:cdefa='a,8,*' \
> XPORT:cdefa:"IN"
<?xml version="1.0" encoding="ISO-8859-1"?>

<xport>
<meta>
<start>1474596000</start>
<step>1800</step>
<end>1474596000</end>
<rows>1</rows>
<columns>1</columns>
<legend>
<entry>IN</entry>
</legend>
</meta>
<data>
<row><t>1474596000</t><v>9.0713941203e+08</v></row>
</data>
</xport>
----代码结束----

导出为json格式

----代码开始----
$ rrdtool xport \
> --start='1474595681' \
> --end='1474595683' \
> --json \
> DEF:a=h3c12508_traffic_in_190.rrd:traffic_in:AVERAGE \
> CDEF:cdefa='a,8,*' \
> XPORT:cdefa:"IN"
{ about: 'RRDtool xport JSON output',
meta: {
start: 1474596000,
step: 1800,
end: 1474596000,
legend: [
'IN'
]
},
data: [
[ 9.0713941203e+08  ]
]
}
----代码结束----

5.3. 后备方法 rrdcgi, librrd, rrddump

我们还知道些后备的方法,在当前项目中不会用到。

估计可以用于http输出的rrdcgi, 估计可以与其他语言 (C?)联合开发用的librrd,估计可以把数据库倒出来的工具rrddump。

6. 总结

猜测在学习新工具中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你没有猜测的话,就不要按下回车。哪怕你有很多种猜测也好,只要列出一张表来,一个个试过去,留下看起来最正确的那个。但是如果你没有猜测,就失去了主动性,而是被动地观察实验现象,却对支配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图景毫无察觉。

据说,李靖与李世民讨论兵法,他说: 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hole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悄然支持http2,再次感谢高博先生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读书的层次

309347656264971844我读书少,不敢妄谈读书,更不敢讨论层次。只不过还是因为读书少这个原因,想不出来别的文字,题目才取此下策。我只想讲几个故事。

1.

因为家里没有几本书,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经常去市图书馆。图书馆的大部分不对少年儿童开放,只有两处除外。一处是少儿外借,以童话和科普为主,没有习题集,另一种只能在阅览室里看,花花绿绿的少儿杂志。我当时对少儿杂志颇为不屑,觉得怎么那么幼稚呢,都是大人模仿孩子说话,内容明显骗人,感觉作者以为你很弱智的样子。所以我大多数时候只读外借的那些,觉得自己很与众不同的样子。想借大人的书,不让。

这正是当今不少成年读书人的写照。就是那种感觉,我很孤独,我的观点如此帅呆,我如此卓而不群,与传说中的萨特叔本华尼采有得一拼,只是现在还没有成名罢了,你们这群盲人。也不是一样一样的,相去不远也。

现在的你当然一眼就看出来我当年的幼稚了,三四年级的孩子中的一个孩子,不过如此。

很多时候,孤独仅仅因为视野狭窄,没有找到同路人,没有看到引路人。我至今经常为想到某个观点沾沾自喜,后来发现早有人提出,而且深刻得多,完备得多。说来还是见识少。如果多些这样的打击,孤独感顿消,在古今了不起的思想中,你我的看法连渺然众矣的资格怕都没有。某些人的"祖上早已有之"也在此列,包括莱布尼兹的二进制即我周易之阴阳,包括康德的道德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那都是你的肤浅理解。肤浅二字,正是字面含义,不是替你自谦。
268083529194917900
2.

前一段王宝强新闻,有人提到在《唐人街探案》中早有伏笔。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几经启发还是毫无印象。后来到douban上找剧照,才一拍脑袋,啊对对对。有些电影电视情节,看了就忘,甚至连"不好"二字的评价都没有印象。当年李记者、小刘同学大力推荐 The Big Bang Theory,我看了半集实在难以继续。后来跟Johan Lilius 教授提起这剧集,他说,不错。我说,是么,如果你推荐的话倒是值得再试一次啊。他笑着补充,看的时候记着把脑子关掉一会儿。我试了,果然灵验。如果你只保持那么几分钟的记忆 (金鱼七分钟记忆是扯淡,你喂过就知道,它们见到人影挥手就会有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决不是七分钟前训练出来的),只关注隐约的印象,不要太过于深究细节和合理性,bang,整个世界都好了,很幽默。

我用同样的方法看《破产姐妹》也很好。当年流行过的《学习的革命》《给加西亚的信》《少年派的奇幻飘流》如果我能持这样的态度,估计读起来也会顺畅很多。

但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适合这种骑马观花一样的心态,那些需要拿来真正干活儿的知识,松懈不得。可惜有些人读什么都是"在这个夏天,我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一段,读到了如此感人的作品",除了感觉,别无其他留下。当然,还有,可以吹嘘,比如我读过《飘》《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简爱》《傲慢与偏见》《瓦尔登湖》。然后呢,这些作品的细节你还记得哪些,这些作品改变了你的什么品质和观点,能背诵一段出来也陶冶一下我的情操么?注: 我举例这些女性喜欢枚举的作品决不是男权思想,而是因为男性通常连这些都不读,甚至连篇名都不知道。

3.

当年本科一年级,大家在宿舍吹牛,不记得怎么就说到了希特勒。我就说,希特勒他不是德国人,他出生在奥地利,就像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那时候科西嘉属于意大利。有人使用了群嘲技能,我被各种嘲笑。

第二天,我去图书馆借来《第三帝国的兴亡》,指着其中的某行给那位最坚定不相信我的同学看。他先是奇怪我为什么举本书给他看,然后是大度地说,"哎呀,你还这么当真啊",中间唯独没有原来如此的表情。

不少人读书是这位同学的态度,忘了就忘了,能怎么样呢。另有不少人读书 (或者读摘要)是我当时的态度,你看这个你又不知道吧。

忘了就忘了的态度,我在科幻作者中见到不止一例。参加科幻的笔会,我带着对那些作品景仰的心去的,每遇到一位作者就巴巴地说,"我读过你的某某篇,那一段太感人啦,那个人物我太喜欢啦"。好几位作者对我说,"我不记得了啊,因为我写过好几个版本,发表的时候都不知道是哪个版本了。"我信以为真,直到遇到潘海天先生。我非常心潮澎湃地对他回忆了他写的斩蛟一段场景,他很淡淡地说,"大家都是作者,你不用这样。"然后奇怪的说,"这段发表的时候删了,你在哪看到的?"我在清韵论坛上看到的。他是我见到的科幻作者中第一位记得自己写过什么的,刘慈欣先生也记得自己写过些什么。

有些作者没有忘记自己写了什么,甚至比读者记得的更多。我拜见《构建之法》作者邹欣先生,说了我在教学和工程中的一些困惑。其中有几个问题解答时他提到,就在书里的某某处作过讨论,有一处甚至引用了一下原文。面对这样的作者/读书人,我不敢奢谈我读过。因为当时还有我以前的一位学生在场,我回顾了一个故事的细节,用来说明软件工程中的沟通困难。我讲完以后,邹欣老师补充说,这个故事出自 Malcolm Gladwell。我特别担心他接着说,你哪里哪里还讲错了。你精确地记着,才能说读过了。

当年我跟 Lars 教授讨论 Applying UML and Patterns 的教学体会,他委婉地指出,如果你仔细读的话,就会注意到领域模型和分析模型不是一回事。语气坚定到我不敢辩驳,只能感谢指点,我回去再仔细看看核对一下。相信他当时就是我面对某些同学瞎说教材骗人时的感觉--你真的读过书么?站在他对面的我的感觉要好得多,谢谢赐教,令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才能进步。
824061398513530290
作为人群的分界线,除了忘了就忘了的态度,另一类是你看这个你又不知道吧,就是当初显摆知道希特勒的我的那种。摆出一大堆 (自以为) 你不知道的细节,以显示众人皆醉我独醒。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后面还有半句,国民党在抗战正面战场中的作用被抹杀了,阿拉伯在中世纪非常发达--然后得出结论咱们都被课本害了。只有你被课本害了,不包括我。我清楚记得,你显摆的这些在课本里本来就有,吾生也有涯那段,在课本的脚注里提到了出处,还提到了后半句;抗战正面战场,我们的课本里有血战台儿庄,还配了某位将军的肖像插图,蔡廷锴和蒋光鼐的名字,在历史课本的八一宣言那节附近,不知道你学的什么课本;阿拉伯在中世纪对西方文化的保留,在奥斯曼土耳其一章里有。

另一种知识,汉字中笔画最多的是 齉,读作 nang,四声,36画,你知道么?我特别希望你回我一句,有用么。

4.

我有一次请教 Johan Lilius 教授一个性能相关的设计框架问题,该问题困惑了我不止一年。他一共回答了两点。第一点,他问我,你的显示器刷新频率是多少?我说,60Hz吧,怎么了。他说,你的程序为什么要比显示器刷新更快呢。我一拍大腿,对啊。他回答的第二点,说,"你等会"然后就开始翻笔记本电脑,过了一会给我一篇论文,说你看看就明白了。我一看,80年代的,再看内容,解决了我的困难/告诉我不必再沿此路继续。

我指着那篇文章说,老师啊,这太让人生绝望了。我想了这么多年解决不了,而1987年 (或者1986)年人家都写成论文了。他说,博士学习是这样的,你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要了解别人做了哪些工作。我的导师牛老师和马老师也这么教导过我,只是我没有这么实践而已。

自觉站在一群俗人中间,以为自己不同于俗人,但是也只读着俗人的书,做着俗人的事,却寄希望于有超出朋侪的观点。这多么不现实。有些女性每天读着《小时代》以及诸如此类的情感糖块,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未来,只等霸道总裁发现自己的美丽;有些男性读着周易、佛学、基督,长篇大论指出世界该当如何发展,如果中国/亚洲/世界按他那么整指定就好了。反正又不付出什么代价,大不了到头来一句,"啊呀我记错了"或者"肯定是你理解执行还有问题"。

如果说见识少的结果只是孤独,孤芳自赏就是另一个层次了。

5.

当年我有个学生是基督徒,她跟同学们谈起一些事迹和理论,我提醒 你某个地方可能记错了啊,补充某处如何如何。她说,老师你又不信,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呢。

我当时有开玩笑的意思,"就是等着遇到像你这样信的人,然后指出你说错了啊。"

我现在有时会沉默,觉得你高兴就好。有时,我会站出来说,你别瞎扯了,你说的那些我们也知道,但还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当我出声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邹欣、刘慈欣、潘海天、Johan Lilius、Lars 这些人。我向他们学习,像他们帮助我那样,也告诉你,1.并非所有的人都和你周围的人一样,你只是见得少;2.你可能和你周围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得看得更仔细一些;3.你真的确信并敢于声称你读过某本书么?

仰之弥高。

有时,吾生也有涯很令人绝望,到死也读不完也读不到那种程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有时,想想这样也很好,还有那么多书没有读那么多道理没有懂那么多细致的义理没有参透,怎么舍得去死。
550145133099239756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悄然换成了https,再次感谢高博先生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7个少根筋的笑话

1.李记者第一次跟我提他有个朋友在兰博基尼工作,我问,“那是什么玩意?”

2.被提醒去日本过海关要是有假货会被没收,我问,“有个耐克/啊迪,看价格应该是假的,是不是不行。”老师说,“这种没事,LV啥的才不行。”我又问,“LV是什么。”

3.新闻说,“不喝茅台难道喝拉菲么。”我没问就能猜到,拉菲一定是某种好酒。
img_5509
4.出差在外有人说,“现在某司存一万赠一万呐。”我困惑,“我们那儿是存一百赠一百啊。”

5.当年,我对导师说,"我想跟你学摄影行不行啊?"导师说行啊,然后开始讲各种技术,最后说,"相机最好先整台东海或者凤凰,便宜,坏了不心疼。"我问,"得多少钱呐。"他说,"一两千吧。"我马上说,"那我不学了。"后来导师送我了一台Nikon F3,我学了好几胶卷,然后珍藏着,有人想买也不卖。老外问我,你喜欢摄影啊,咋学的,我说,"用Nikon F3学的,我的第一台相机。"他表情很夸张,我想他一定认为我是富二代。

6.跟一位黎巴嫩的同学同办公室,印象里黎巴嫩总打杖,就问,"你们上一次战争是啥时候?"他说,"上周五。"

7.还是这位黎巴嫩,我问他,"你们阿拉伯人真的能娶四个媳妇么?"他笑,"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好?""没有,我就是好奇。"他大笑,"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好?""没有,我就是好奇。""哈哈,在我们那儿,你根本连一个媳妇也娶不到。""为啥?""因为你没钱。"
img_5334
8.用微博,关注了叶卡编辑强烈推荐的邹欣老师,据说很多优秀信息。结果我发现邹欣老师已经将近一年没发消息了。最近某天为了用某个APP发微博,把微博APP升级了,瞬间发现,原来邹欣老师一直在发,只是我的APP版本太低,看不到。

9. 转了同事发的照片到某群里,内容是某团队纳新,3份申请的学生们填写的计划和心愿。群里某人提醒我,上面还有姓名和电话呢,太不尊重学生隐私了吧。对啊,我赶紧把照片上面的敏感信息都涂掉,然后发到群里了。这时发现脱敏的那些原照已经不能撤销了。

以上都是真事,不是笑话,是不是很好笑。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相忘于江湖

一年一度教师节,以及各种节日,同学们都要向导师表达敬意。表达敬意途径之一,是向导师献花,大家集钱买一束一篮或者一果盘,搬导师办公室去,导师好像儿女归省,很有面子的样子。

也有同事抱怨,"你看某某专业的学生啊,给每门课的老师都送了花,咱们的学生,啧啧。"还有的担心,这样的学生以后到社会上怎么能吃得开呢。我们这里文理混杂,理工科的学生相比人文类的,木讷有余,确实情商智商均低的样子。我开玩笑说,"你真想收礼物啊,那简单,你得'念央儿'。"'念央儿'我以为是东北方言,别的地方不知道怎么说,此处大体是在班级上很高兴地说,"某某届同学对我可好啦,还有谁谁和谁谁也是,给我一大筐鲜花,办公室都摆不下啦。"同事说,"我哪敢,那不得被投诉啊。"我哈哈大笑,"老师都是这样的,期待学生会有什么不同?"

除了教授知识、提供训练指导这类义务,教师对学生并无任何权利。
251159608890595519
我的导师马老师收到果篮以后,就把同学们留下,请他们把果篮搬走分吃了,然后再给补几百块钱,"你们去喝酒庆祝一下吧,我就不去了,免得你们拘束。"

我的导师牛老师讲过另一个故事,差不多的寓意。他去芬兰的时候,合作的教授阿里依瓦斯卡亲自开车接机。牛老师说,"派你的学生来不就行了嘛。"阿里教授说,"他们是我的学生,接你是私事,我没有权利让他们做。"

牛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没有毕业,并且从此开始领教每次吃饭只有导师可以付钱。毕业以后终于一次有机会我来请客,而且事先说好了,临期末了导师又要执意他买单。我急了,说,"这顿你要是不让我请,今天我就不吃了/以后永远不和你吃饭了。"这才得逞。

我本科的导师李老师教导过我,如果你收了学生的礼物,学生心里就会看不起你。

我的导师们都是这么做并且这么教导我的,我也尽力模仿。按中国的习俗,如果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千万别给我送礼啊",这就会被理解为鼓励甚至督促。所以我演示。当偶有同学送我东西时,我一概问明价格,"因为买礼物送给你需要花时间,你又不一定喜欢,真是困扰我,所以我原价照付。"如果你不告诉我价格,我只好搜索,然后估算。凡是领毕业证之前,哪怕一天,我们都是师生,这一点你就只好服从我。

毕业以后的学生,我也极少跟任何其他同学提到他们送过我什么。事实上有不少,如果我一直不说,你们可能会以为严苛的老师同学们一定记恨一生。计有明信片,咖啡、杯子、勺子,印章,各种坚果,刚毕业时花大价钱买的我现在还没有穷尽玩法的玩具,花束,诸如此类的,亲自送来或者快递。

我之所以极少提到,是有原因的。当你鼓励的时候就是评价,即使正面评价的时候也一定包含对不同行为的贬低。佛教徒说,我本人不吃肉,我并不反对你吃肉,不过你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就不吃了。合理的推论就是: 你的修行不够,吃素是更好的,因此你不是"更好"的。所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学生对导师如何好,无异于鼓励这种行为,并否定其他同学。前几天我偶然提到某以前的学生送我啥啥之后的故事,一位没毕业的同学就私聊微信提到,限于我的规则所以啥也不能送我,只好努力干活云云。L哥,我讲那个故事的重点完全是后半截的情节,你心思太重了也。

我不期待跟你们建立任何超出知识和经验传递以外的关系,所有后来结下的情份都是我们一起战斗互相战斗产生的战斗友谊。仅仅这样,已经很好。我不希望你我之间产生任何人身依附,只有同生共死才能有人身依附,而你承担不了与我生死与共的负担。超出知识和经验传递以外的关系,这也包括没有能力向你提供道德训诫和演示。
412470264993999120
前几天读到的一个小故事,作者说,流浪猫送给喂他食物的人一些小猎物,老鼠、鸟、兔子,并不是认为"人类太笨,不能养活自己",而是对他的爱--基督教意义中的爱你的邻人和爱你的亲人的相同的那种爱。这种爱就像两个侠客在江湖行走,偶尔小聚喝杯淡酒,聊聊人生和别后的际遇,比比剑法,然后"'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没有虚假的思念,也没有"有时间喝酒啊""一定一定",能相聚时自然相聚。

我希望,咱们就是这样,相忘于江湖。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一起涂墙吧,没有艺术细胞我们还有工程思想

并非所有涂在墙上的画都能有资格被称为壁画吧。咖啡厅墙上黑色勾边颜色鲜艳的脸谱、地铁施工现场的隔离铁皮上的宣传画、城中村变压器下水渍浸透的鬼画符一样的涂鸦。恩,还有我们小时候写在地上的"天下太平",写在墙上的某某某(此处删除若干不文明用语)。

我们自己在墙上画的也不能算作壁画吧,没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勉强靠理工科思维的帮助成型,所以估且称为涂墙。我和女儿花了6次大约10个小时,在客厅兼餐厅的墙上涂了一片白桦林,幅面 130cm*230cm。

我并不无美术修养,只是希望借此让孩子感受到: 追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全部。我经常读到名人传记 (包括不限于伯努利、各种四世三公、贵族需要三代才能形成)中提到,因为父亲母亲祖父的影响,某人遂有今日。如果没有父亲母亲祖父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想想吧,连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妻子燕昵都是流着蓝色血液的普鲁贵族的后代。我想告诉女儿,目前的现状就是这样,她的爸爸不幸并非画家,没有能力引领所有她渴望的梦想,不过我们可以想点别的办法。

写这些也想告诉你,没有什么是必不可缺的,没有任何基础也不重要,一切都不能阻止你想疯狂的心。在你家墙上画一幅大画吧,完成以后--心情愉悦,自信满满,睥睨天下。松田道雄在《育儿百科》中说,不要在乎你的孩子在墙上的涂鸦,不要责怪他,你的房子不会因为墙上的画而减价的。是的,因为下一任房主一定会重新粉刷。

还没有下定决心么?我最初也没有这样的勇气,直到一个契机。

因为担心太聚精会神导致手掌穿透书柜的玻璃门,所以我们在上面粘了不少"静电贴",是深绿色各种形态的藤蔓。效果不佳,显得很暗,因为静电贴是设计来粘在白墙上的。粘在白墙上以后,我又发现,以前的学生Grain同学送的数字油画还剩不少颜料。于是我和二猫在征得二猫妈同意以后 (这是一个必要步骤,切切),临摹静电贴在墙上画了一小块,80cm*40cm。
2 铅笔打稿,共同填色,研讨绘画技术和艺术效果,这些让我和二猫分外团结起来。我们决定,在墙上搞个大的作品! 白桦树是几天讨论以后确定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在遥远的未来,画一棵从地面到天花板的圣诞树,树尖上站着一只《冰河世纪》里的松鼠,手里拿着一颗栗子。

我们为此观摩了邻居咖啡厅里的墙画,我解释了勾边的困难,并预想了勾边失败的可怕后果--一面糊面颜料的墙,色块犬牙交错,惨不忍睹。

工程思想1 先解决风险最高、最困难、后果最严重的那个 use case。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尽早结束,甚至不要开始。

解决方案是前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参加刀笔画协会的培训班时学的。胶带。把胶带粘在画布上,涂色,大胆涂,颜料干了以后把胶带揭掉,就留下整齐的边缘。

核心技术原型完成,真正的施工 (而不是艺术创作)开始了。

1. 寻找参考

二猫用PAD在网上一顿找,找各种白桦树林。有的,是实景照片,颜色过于丰富,而我们没有抽象能力;有的,虽然卡通,但是有渐变的颜色,这个技术上不知道如何实现;有的丑,有的她认为丑,有的我认为丑,有的二猫妈认为丑……

后来我们把一幅卡通风格的改了。决定用白墙作为"阴形"来表现白桦树的枝干,在白色上涂白桦树皮揭起的特殊纹理,而背景涂满天空的蓝。并且蓝色不涂满,做成百叶窗的效果。

嗯,还有草地。还有桦树主干要做成粗细不一远近不同。

工程思想2 时间是不存在的,是静态的。从最初,我们就应该知道未来全部的样子,整个经过,每一步的后果。

还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二猫说,"你能接受很多天墙上画满了草稿么?"铅笔的、完成了一半的。完成一半,不是左半边右半边,或者上半边下半边,而是每次几种颜色,景物逐渐显露出来,变成它们本身的样子,最初是天空,后来是远方,后来是白桦的斑纹,草地,和初春的叶子。

2. 手绘小样

把心中的样子按比例、形貌、色彩画在纸上。

工程思想3 谋而后动。没有设计就没有代码。如果是代码帮助你认清了设计,那么,你在进步,或者说,你原本并没有足够成熟。

我告诉二猫,你能想像么,这幅小画放大以后在墙上的样子。你是不是喜欢那个样子,现在修改还很容易,一旦我们动笔,就万难更改啦。
4
3. 铅笔稿,第1次上墙,1小时

估算好位置,大致与小样对应,在墙上打铅笔稿。不必担心铅笔的印记影响以后的效果,"壁画"是在远处欣赏的,远处看不到铅笔稿。

铅笔稿一定,我们就只剩下了填色这样的局部工作。虽然每一步我们都要回归到头来审查当前的实现是否符合设计的全局,但是全局的样貌在此刻就已冻结。全局确定以后,每一次迭代施工,就只需关心局部。一个优秀的项目负责人,不应该对属下说,"你们多考虑一下全局",这是将军的责任,不应推诿给士兵。

我用一米长的曲尺帮助打铅笔稿,二猫站在后面远一点的一方帮我看是否垂直和平行。没错,曲尺和墙角足够确定垂直和平行,不过二猫参与得格外有热情,而且,她确实纠正了我几处显然的错误--站在墙前画线的人看不到,而远处全局却能一眼发现。

有人提到可以用投影仪帮助,把要画的图投在墙上,我没有试过,想来应该有效。

4. 天空,上墙计3次,每次1小时至1.5小时

准备今天要涂的颜色,调料盘是剪开的速溶咖啡盒子。

胶带粘在*不想*涂到的地方。不要吝惜胶带,30米三四元钱。把所有今天要涂的面积里不需要的地方粘满,这样画的时候轻松很多。永远不要在设计和准备的时候假设自己将是个聪明人,而应该假设随后施工的是另一个人,你有向他交待的工夫,不如把不希望他做的路都堵死。

胶带粘好以后,拍照留念。每一步都拍照,用于回顾、检讨、吵架之用。嗯,开发和工程的时候我们是这样的,涂墙时这么做纯是爱好……或者习惯。

胶带已备,大胆涂墙。不必担心涂到边界以外,甚至可以特意涂到胶带上,以保证边缘的地方没有涂漏。

涂完以后,拍照留念。然后不要手欠去揭胶带,会把丙烯一起像布一样揭下来。等明天就可以,当当,揭幕一样的感觉。先前模糊的边缘,烂糟的涂鸦一下子就清晰起来。

天空有三种蓝,所以分别涂了三次,算上胶带时间,每次都1个多小时。
6

7

8
5. 白桦树1次,2小时

其实在涂天空的时候,因为白桦的枝干有意留白了下来,作用阴形,白桦的轮廓已经完成了。枝干细小,如果对刷子用得不够自信,也可以把枝干粘上胶带再涂周围的天空。

白桦树的斑纹一共5种颜色,除了白色以外,是4种 黄或者褐。每选定一种颜色,我持刷子在凳子上面壁站定,用刷子虚指遍历墙上的铅笔稿斑纹闭合回区域,二猫站在后面远处指挥我,"这个涂,这个不涂,这个涂,这个不涂,刚刚那个涂上好看。"凡是涂的,我用刷子点一下作个记号,然后大家冲上去用同一种颜色覆盖,泛洪算法。涂完这种颜色,再选一种颜色重复这个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白桦树在蓝色的天空之下显现出来。
9
6. 草地和叶子 1次,1小时

草地也有3种绿色,跟天空的色彩一样丰富,不过有了以前的经验,我们一次就完成了。

胶带,涂各种绿色。没有枝干,更加容易。涂草的时候,我突然福至心灵,在白桦上点了一下,嫩的叶子。二猫也兴奋地爬上凳子,这点点,那画画,白桦林从晚秋到了初春。

在白桦林中用餐,又浪漫又文艺。吃饭的时候,我们常常自恋地赞叹自己的作品,二猫觉得我是个英雄。很多年以后,她可能根本不再记得我原本的希望,就是虽然没有画家爸爸也可以想别的办法涂墙,但是她不会忘记这片白桦林,比我们还高还宽的白桦林。我还期待这片白桦林是一颗种在她心里的种子,她会更勇敢地生活,会在心里暗暗质疑和思考很多事,"为什么不可以",她会回想起很多人甚至没有胆量在墙角偷偷画上一只小鸟,而她在小时候就涂满了整面墙壁。
10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继续背单词,8个月过去了

8个月前,我在用百词斩背单词。当时背了49天,完成了托福、托福核心、GRE3000几本书,单词量测试从5000~8000上升到11000左右。向大家推荐[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68330?refer=younggift]了百词斩以后,我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背单词。

现在,我使用百词斩背了230天,8个月前的时间消耗只是至今的五分之一。之后我还使用 扇贝 背单词,一个更严厉 (反复复习考核、进度更缓慢) 和没有图片和视频的 (有声音)的不幽默的APP。使用扇贝至今188天,也远过了8个月前的持续49天,那时我觉得49天已经很是漫长。
439853597373071395

725732918178518183
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到,49天之后有更加漫长的历程。我想起小学时读过的一段文字,说一位日本作家患了癌症,还有一年半的生命,写了本书叫做《一年有半》。有人说只有这么短的生命还写什么书,难道不应该去享受人生么。这位作家说,与无限长的死亡相比,有限的人的生命无论多么漫长也只是一瞬。我们感觉到的此刻的漫长,不过是因为还没有见到更漫长的所在。

百词斩因为进度太快,背完托福以后进入GRE,很多单词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维持速度的结果是记得不牢,等复习和测试的时候学习效果非常糟糕。1月1日完成GRE这本书的学习以后,为了巩固我设置了30天复习,结束以后又设置了30天、100天复习。每一次,我都在想,30天、100天,这么长,啥时候能整完呐。类似的,为了精细点学习,我开始 扇贝,那是2月4日。每天只能学习150个单词,其中新词25个,预计结束学习时间是7月28日。在1月1日看100多天,在2月4日时看7月28日,非常遥远。最终这些漫长的时间都已经过去了。

前些天开会,巧遇出国英语培训的高老师。我兴奋地报告,"老师我向您汇报一下,我背单词现在测单词量达到1万8啦,我背新概念第二册……",老师接着说,"全背完啦?"我说,"没有,背了从55课到92课啦。"老师说,"现在是还有出国机会是吧?"我同保持着兴奋响亮地回答说,"没有。"

不是为了现世的功利,只是补课以前落下的作业。以前看到有人说,GRE单词并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英美的严肃日常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我没有信;以前看英文小说的时候,跳过大段的景物或人物服饰或对话,觉得无聊 (中文小说我并不会跳过)。当背单词到某个阶段的时候,渐渐发现,小说和严肃课本中,都经常现出GRE词汇,GRE词汇就是常用词汇,渐渐发现,那些我跳过的内容,正是文章的精华之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时候我会感觉非常后悔,如果当年更努力一些,早一些拥有现在的词汇量,应该可以看到多少错过的风景。人生苦短,早些开始,早些受益。

我现在所花费的200多天,是我的一些同学当年就已经花费过的--而且不会短很多。在2月初看到7月末的时候,我被这么多个月震惊了,那就是从寒假看到暑假了啊。如果我被那时的漫长天数吓住没有开始,此刻,也还会有200多天在等着我。
281771869616657326
总天数是降不下来的。如果降总天数,只有提高每天的工作量。每天一组百词斩然后150个单词扇贝的工作量并不小,有相当一段时间,我每天要花费1个小时。再增加时间,不是身体吃不消,就是老板们要愤怒。事实上,我见过同学们通过四级六级研究生英语,他们也都花费了100天或者几百天。在这么漫长的时间段里,就像马拉松一样,我甚至失去了突击的兴趣。有那么几天,我一天背下几天的单词量,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发现很快又忘记了,所以突击毫无值价。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限制我,突击无益,只有稳定而缓慢地前进。更重要的是,想想还有一二百天,突击这么三五天,又有什么意义,毕竟没有能力就这么一路突击下去。这种突击我甚至进行了好几次,每次兴致勃勃地开始最后灰心丧气地结束。但是这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和三位数的天数相比,那些失败的尝试也只是战斗的伤疤,并带不来致命的影响。和漫长的时间相比,任何短期的成败在全局中都影响甚微。唯一影响巨大的,就是持续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有过很多次动摇。我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背完马上开始的这个今天的份额,然后开始质疑自己的动机和意义,"我这是图的什么呢?我多大多大年龄了,我再也不需要英语考试了,我有诸多理由不做这件事。"我安慰自己,如果此刻不背单词,就有更头疼更难办的任务等着。没错,另外一些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始的任务的压力是我开始并保持背单词的重要原因。我安慰自己,期待单词量2万的那天,期待 扇贝承诺的,开启看另一个世界的眼睛的时刻。我安慰自己,反正今天还剩3/4就背完了,还有1/3,还有20个。我发现自己醒过来,手指无意识地划错了好几个单词,刚刚睡着了,然后我靠在椅背上把一条腿直腿抬起,让自己更清醒一些,然后开始背下一组。249428053735204532并不是有意想折磨自己,如果不是午夜开始,白天之繁忙可能让我根本没有时间背单词吧。

最令人沮丧的并不是时间的消耗,而是成绩上升之缓慢。百词斩GRE3000那本书刚结束的时候,每次测试100个单词,我能错到20多个,1/5。而且错误率长期居高不下,长期有多长,我已发不记得了。后来,错16个,保持了又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开始下降到错10个以下。然后反复,错多些,错少些。现在,每100个错5个左右,并且保持稳定了。

测试单词量也不停地波动。在百词斩里,可能由于算法调整,也可能是结果就应该不是非常稳定,单词里在1万以上以后就往复波动,从1万2到1万6来回调制我的喜忧,后来终于稳定地开始上升,1万2,1万4。
475953298344451274
单词量测试一直在波动上升,不波动而是稳定变化的,是每天消耗时间的下降。因为错的数量慢慢变少,因为点击的信心越来越足,从最初的1小时到半小时,到后来十几分钟就能结束战斗。

单词量追求的目标是扇贝的2万。扇贝最初的测试,因为有百词斩的基础,虽然GRE如此糟烂,但单词量已经1万,有个1万词汇的奖牌。下一个此类奖牌就是2万。背完 扇贝 的GRE巴朗词表 以后,我隔几天就测一次单词量,有时候全对了,单词量也只有1万8多一点,可能随机出现的词汇难度和覆盖范围不同吧。我期待着终于有一天,"嘭"的一声,2万的奖牌就到手了。很多次,快测试结束的时候误操作错了一个。很多次,心跳加速得控制呼吸,又在最后关头出来个从来没见过的单词。很多次,全对,18500,19500,我大叫"你耍赖"。非常平静地又是一次全对,2万,系统送了奖牌。但是我已经不再为奖牌激动了,我得到了更可贵的。
865106733758962013
当我在百词斩和扇贝里看到另一个APP中刚好背过的单词,当我在 冰与火之歌,在 幸福之路,在 Rework,在 Conqueror of the Seas,在诸多教科书里看到那些"刚刚"背完的单词,当我看到有些似乎眼熟,确切意思想不起来,查下词典,"啊,原来是你",这种感觉就像看到多年未见的老友远隔重洋打来电话,然后我一下听出他的声音。

此生共渡,你是不是偶然也感慨,如果早些相识多些珍惜,就更好了。
371946024317289427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书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径(2)--5篇短书评

1. 编程格调

原著书名为 The Elements of of Programming Style, 胆敢取名 elements 的书还可以一版再版的,都牛得不得了,比如《几何原本》。此书与《几何原本》从几条简单原理推导出整个世界类似,给出若干来自实践的原则和原则应用的案例,如何应用还得你我在实践中参详,像习题集。对于计算机专业短短的历史,这些原则非常古老,书成于FORTRAN流行的时代。但是真正本质的原则往往从行业诞生之日就隐约存在,并不需世事变迁而有所损益,只是等待时间雕琢慢慢让它们清晰起来。比如C语言的成功并不像课本前言中写得那么轻易和简单,超越同时代诸多竞争语言赢得声名和后继影响决非偶然。本书作者之一即是C语言和UNIX创造者之一。
IMG_1064
2. 探索幸福的人--苏格拉底传

最初他是牧羊少年,跟从导师膜拜太阳,观察父亲雕刻,亲近美丽的恋人,与年轻友人终日游乐。希波战争,他披甲从军为城邦杀敌。战事既毕,父母双亡恋人嫁作他人妇。他终日沉思而无所得。后来,他学习母亲成为智慧的助产师,为伯利克里用父亲的刻刀完成凯旋门上的三女神,形象分别来自舞蹈的快乐的悲伤的同一个人。后来,他和身为僭主的学生斗争,后又因学生而起受审死刑。在判决以后等待行刑的篇章里,我虽然早知结局竟也心存侥幸,期待前往克里特岛的船不能如约而归,用阿波罗的神喻推翻人世的裁决。然后苏格拉底嘲笑所有的愚蠢,也嘲笑我,他说死不过是另一个开始,他说我所关心和引述的所有时间线都不重要,世俗以外的那部分才是真正地活过。

3. 抚顺故事集、民国了、心殇:我在伪满洲国读书的日子、匠人

《民国了》讲的是民国以前的人物,讲的是导致满清覆灭民国形成的昏乱大势中的群像,投机的、争利的、夺权的、有勇无谋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世无英雄竖子成名。其间鳞光片羽的几位旁观NPC的头旁写着醒目的名字: 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叶圣陶。所以这是一部前传么?《抚顺故事集》讲的不是这座东北城市,而是城中的人,所以是《呼兰河传》;《匠人》讲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身为这些职业或随便什么职业的人,所以是另一部《一个一个人》。《心殇》讲的是关内少年在东北日满时期所见的蛮横的校长、亲切的邮局姐姐、马场割草的兵士,还有影响至深的老师。他是优秀的学生,只知有日满不知有中国。高中即将毕业满心向往留日学习时,东北光复。大潮之下,众生皆是沙砾。大潮之下,看群书对世事人物的怜悯、诅咒、白描,猜测作者的意境,也许可以暂缓苦痛?

4. 信息简史,人类群星闪耀时

《信息简史》断断续续读了超过一整年,每次出差旅行都随身携带,然后郑重推荐给zhumao看。还记得在东汤温泉,靠在床上,虫鸣不断,有几个孩子笑叫,手边咖啡,眼前正读的是《信息简史》,触手可及的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就像有一些流行歌曲或小说人物嵌入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以后每当你听到这段旋律,看到这个名字,它们都不仅仅是别人所见的那些,而是背后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是你的爱和怅然。是你强忍着没有流下来的泪水。这两本书揭示那些事件、定理背后的意义。《人类群星闪耀时》讲述历史课本上的重要事件,关注事件背后人类的光辉;《信息简史》讲述那些今天看来如此显然和正确的定理诞生时的艰难,把信息论的脉络隐隐地埋在我对“万一错失良机没有发现”这样担心的故事之中。

5. Conqueror of the Seas

如果我来翻译,会定名为《征服众海》。汉语中有群山、众山,而海则不同,最多只有四海,那已经是天下一统的代名词。麦哲伦征服了一众海洋,大西洋的风暴、加勒比海的热情、南美沿岸的丛林、亚马逊河以南每一个河口和港湾、幽暗如地狱之门的麦哲伦海峡、平静冗长危险的太平洋、还有他在远征开始以前就已征战过的印度洋、印度尼西亚群岛,传说中的香料群岛。伴随他的,不止是地理名词,大地和海洋从来不会毫无代价地就低头臣服。他背叛了国王和祖国,他杀死了背叛和试图背叛的船长,他最初计算错误而后欺骗舰队"海峡就在前方,不远就是终点",他忍受着腐肉和溲水,他面无表情从不征求船长们的意见,下令"向前向前"。船员出发时265人,归来时18人,他本人命丧为西班牙夺取岛屿的战役,被他铁链锁住5个月的一名叛军继续下面的任务。他用生命换来的岛屿后来卖给了他宁死也不回去的葡萄牙。跟他一起环球的奴隶没有按遗嘱解放而是被残酷对待所以策划土著突袭,击杀了绝大多数优秀将领。按他的意愿应成为世代总督的孩子一个早殇一个流产,他的妻子在他出发后一年去世,又过了两年,他的船队归来,没有带回他的尸体,而他希望安葬在海港的教堂。环球航行,五艘巨舰仅剩其一。很多吨食物和工具换成了很多吨香料,这就是全部么,交换和利益?这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征服众海的意义所在。生的意义,在于航向人类所未知的领域,死的意义也是。
IMG_1638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