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重读

有段时间了,我开启了一个单独的进程,或听或看,或缩写本或连环画,把以前读过或者只看过简介的名著重读一遍。包括不限于《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欧美卷》《床头灯系列》《牛津书虫系列》。最初,我也以为这些都是小孩儿看的,只是质量较高,所以准备拿来休闲,拿来回忆。

但是,我读出了不同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8

虽然也知道这个原理,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部伟大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但是原以为只有经典专业书籍才会如此,因为随着水平进步会有更多收获,原来读不懂的有了新的理解。并没有想到切身体会是这样的,来自儿童读物。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3

1. 复杂情感

年齿渐长,有时候能够更耐心听完别人的提示,才越来越知道自己情商之低下的程度。渐渐知道,智商正常并不意味着情商也不低下。人类的动机,远远比自然规则要复杂得多。更何况,人类还会掩饰。学校里没有这样的专业训练,所以即使读了大学,也是白扯。

以上是背景。你可以想像基本二傻子状态的我,在如此喧嚣的世界里是如何挣扎的。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像我一样的同学,并不是少数。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在午餐时给同事们讲了段文学解析,居然有好几个人说"哇,原来是这样啊。"我给研究生同学们也讲了一遍,有的同学的反应是"我们居然跟了情商如此低下的导师,他能活到这时候真不容易"。有的同学故作镇定,但是能看出来他的惊慌,我第一次读这一段时也是如此。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4

这段文学解析很经典,是红楼梦里的一段。一干人等吃饭喝酒,贾宝玉想喝冷酒。林黛玉劝他,他不听。读这一段时,我还没有到年龄,一次酒也没有喝过,除了用白酒送服云南白药,所以此处不懂。然后换薛宝钗劝,她说,你把酒喝到肚子里,还要用胃肠去暖它,多么赔本啊。这不是重点。过了一会,是雪雁还是什么娟,总之林姑娘的丫鬟来送东西。林姑娘就问,谁让你送来的啊。这位丫鬟答,是某某姐姐让送来的。林怒道: 我平时让你干啥啥,你就不听,别人让你送东西你马骝就来了啊。

文学解析那段告诉我们,林姑娘是在借训丫鬟讽刺贾宝玉,你看你不听我的听薛宝钗的。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2

那年读到这段,非常震撼。原来这么复杂啊,是假的吧,如果如此艰难,这还让不让人活了。说到此处,有几位同学给了我一个"你活到此刻当真不易"的表情。

后来,有些同事解读日常对话,我才逐渐明白,现实世界原来果真如此。第一次读到这文学解析,我还想,"应该努力一下,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后来这样的难题一多,就像一个模考总不及格的同学,我对于上清北这种事,再也不放在心上。如果对话实在艰难,我就干脆缴械,告诉对方,"我是真不明白你说的意思,你还是直说了吧,不然你白浪费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能从影视文学作品里读到另一面了。你能理解我的狂喜——进步了么,还有怅然。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3
跟二猫和二猫妈一起看《龙猫》。故事展开得很流畅,背景交待和设定不露痕迹。农村生活,忙碌的父亲,住院的母亲,一个姐姐带着妹妹。故乡的风景一样,我开始代入。当看到妹妹跑丢的时候,我还想到,我小时候也跑丢过一次,哥没看住,我一个人穿过了半个通化市区。当然,后来被找到了。

但是影片里连续几个镜头讲述父亲、姐姐找妹妹,后来村里人都发动起来,打着火把在黑夜里喊。想起以前看过的后面奇幻的情节,我的头发突然竖起来。我看看二猫聚精会神的,想跟二猫妈讨论却把话咽了下去。我觉得,导演想说的是——那个妹妹死了。后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就像姐妹俩意识不到那位陪他们玩的邻居奶奶其实是来照看他们的,因为父亲意识到了危险,我们也没有意识到,至少我在前几次看《龙猫》时没有意识到,那个妹妹应该是死了。后面的情节,那么浪漫,那么瑰丽的,都是姐姐独自一人的想像。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4

一直看到影片结束,也无法推翻我的假设,虽然也并无确切的证据证实。但是那些故事在我的眼里不再和以前一样,我提心吊胆地看着,生怕坐实了我的胡思乱想。就像当年读《神雕》的时候,我认定郭襄对杨过那就是纯洁的友谊。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同,不过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噪点。所以,对于黄蓉的各种担心,我的感觉就是"她有毛病吧""真是莫名其妙啊"。直到有天我说,"郭襄是不是有一点喜欢杨过啊"。二猫妈说,"当然,难道还有别的可能"。从那以后,我再读到黄蓉,就不再是"她有毛病",而是"我有毛病"。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变的不过是我而已。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5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24

我仍然读不懂《小王子》《彼得.潘》《柳林风声》《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那些角色都没有逻辑。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书上的文字我都认识,可是连不成段落。就像一次,我坐出租车听司机和押车的女子的对话,不仅没有段落,连他俩之间的句子都没有关系。后一个人接着前一个人的话,却完全不是在回答,至少我听不出来回答的是哪个点。我学给包师弟关师姐等人,他们犹豫了一会儿哈哈大笑,给我解释一番,中心思想是这俩家伙在调情。我听到的不过是结论,也看不出来他们几位怎么就知道。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1

这些童话我仍然读不懂,但是我开始关心《龙猫》除了能看的懂的故事以外的东西。其他的可能性。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到最后,声称自己怕狼的狐狸爸爸遇到了狼。他对着远山上的狼,像狼一样嚎叫了一声,却流下了一滴泪。二猫嘟哝一句,"怎么回事"。我说,"我看懂了,以后再给你讲。"

读《歌剧院的幽灵》,二猫纠结了很久,最后那个波斯人到底死了没有。她给我讲最后的情节,我找来又听了一遍。在大火里,波斯人放走了主角那个女孩,然后不知所踪。我想说,孩子,波斯人死没死并不是重点啊。但是想起一直以来我也一样只纠结真实,而对于此刻我认为的重点忽略不计,我想,谁知道哪个才是重点呢。所以我说,孩子,我也不知道,真是奇怪啊。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6

2. 看到残忍

锻炼的时候听喜马拉雅里的《骆驼祥子》。是因为先听了《四世同堂》,改变了以前对这部作品的猜测。《四世同堂》电视剧里先是一顿大鼓还是邦子,让我误人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呢。小说听得我抑郁得很,是抗日战争,大潮中的沙子如何努力求生、悲惨坠落的故事。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坏人害好人,然后坏人也落难。每晚锻炼完,浑身是汗,把《四世同堂》停了,发半晌呆。想在那样的情况下,自己最好能表现成什么样,会坏成什么样。心下惨然。也困惑,能写出这么惨淡的世界,老舍先生怎么可能跳湖呢。在这些作品里,他死过很多次了吧。难道人间,比他的这么黯淡的虚构世界,更不值得么?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21

后来就听《骆驼祥子》,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不对啊,祥子和虎妞不是纯洁的爱情么,我怎么听出来买卖,甚至还有逼良为"娼"的意味呢。《骆驼祥子》,还有《城南旧事》,我都没有看过电影,听的是收音机里的录音剪辑。所以我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但是声音很熟悉。虎妞,怎么会是这样的呢。祥子,也超出我想像的有心眼儿。我非常诧异,那感觉就像电影电视里被兄弟捅了一刀,然后握着刀柄瞪着眼睛,"怎么会是……你"

后来在网上查了,电影对原著有巨大修改。我小时候听的是电影,此刻听的是原著。幸亏,我先听的是电影,那是更积极温情一点儿的版本。原著里,祥子面临的问题是无解的,只能越陷越深。我想,并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吧,即使是情商低下的儿童也过于刺激了。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9

祥子眼里的虎妞又黑又老又丑,身材高大人又霸道。但是他既用了虎妞的钱买车,又在虎妞生孩子难产的关键时刻放弃了救治。太不讲究了。他后来终于过得好些了,准备去找他喜欢的女子小福子。老舍的安排,小福子死了。我松了一口气。

原著的《骆驼祥子》,在我看来就像对电影版的解读,揭开温情浪漫后面的残忍世界。我又看了电影《胭脂扣》和《半生缘》,感受也是,"他们怎么能这样呢。"边庆幸,幸亏,不是在更年轻的时候就看了这些片子。

我想起第一次看主角不是正面英雄的片子《无腿先生》。那还是少年儿童时期,小学三年级或更早。非常困惑,他也不是好人啊。看祥子,还有胭脂扣里的张国荣、半生缘里的黎明,我同样感慨,他们怎么能这样呢。二猫妈解说,看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作品,那个年代的人们就是这样的。

这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

我能接受的是另一种认知,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改编的电影我小时候看过,在黑白电视上。当时我有多小呢,我觉得里面的演员都是比我大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尤其对于里面女演员的大奔楼印象深刻。骗小孩刷白墙,还有他俩被困在石洞里,我都记得很清楚。正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总结的那样,汤姆是个小孩子,生瓜蛋子,可以一起玩的大哥哥,而女主角已经是大半个成年人了。而这次阅读,我读到的是汤姆家生活惨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读表现那个时期,还有更早的作品,比如《黄昏清兵卫》,我都一下子就关注到了这一点,他们过得都非常苦。缺衣少穿,成天挨饿,最需要和最经常考虑的就是怎么才能吃饱饭。青年人充满雄心壮志反对旧世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能吃饱饭么"。《玩偶之家》那拉出走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吃啥?"然后我就想起了鲁迅的《伤逝》。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27

这些生活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求生欲望,是我能够理解的。但是,另一些,我难以接受,读起来如鲠在喉。现在,可以安慰自己,作者是想揭露这些吧。不过揭露得真是隐晦啊。我跟WG同学当年争论《上海宝贝》。他说,作者是在批判。我说,我看不出来一点批判,看到的都是洋洋得意、羡慕、向往。他说,那结局怎么解释?我说,结局是希望有更妙的结果,而不是反悔。说到此时,正经过图书馆门口,当时尚无"斯文在兹"大石头在。然后我俩恨恨地分开了,正好不必再争。

最近又看了些连环画名著,我对当年的看法犹豫了。《飘》《卡门》《玩偶之家》《爱情与金钱》《高老头》《吝啬鬼》《三个火枪手》,里面的角色做的事情就是单纯的坏,他们就是单纯地为了利益欺骗,而不是为了生存。如果更早一些读,也许读不了几页我就会扔到一边去。现在则是边读边期盼,会有个公正的结局吧。看到最后,发现我想多了,因果报应不仅在现世,在故事里也不见得会有。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7

我已经能够接受哲学意义上的人在觉醒时首先表现出人性的恶,而不是善,像《飘》,像《卡门》,像《驴得水》。但是一味展示如何作恶的技巧,甚至有点炫技的感觉,让我觉得角色们洋洋得意,不由得怀念雨果的《九三年》。

那一段读得我很郁闷。有天提了个故事的开头,二猫妈打断说,"那个时代的作品里的价值观好像都有点问题。"正是如此,看得郁闷。二猫妈说,"看点快意恩仇的吧。"

也许世界就是如此,但是不只是如此吧。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2

3. 英雄主义

从别的角度解读同样的故事,比如毕飞宇解读《项链》。玛蒂尔德.卢瓦泽尔夫人花了十来年的时候给人家洗衣服,终于还清了丢项链的赔款。书上写着,这是表现资产阶段虚伪虚荣什么的。借项链是虚荣可也,毕飞宇指出,女主人公就没有想过耍赖不还,没有想过什么取巧的方法,没有想过还个假的。甚至没有想过去问问项链是不是真的,值多少钱。他分析说,这表明契约精神深入人心,无论是角色还是读者,都不能想像还有别的可能,除了遵守契约。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6

这就是一个典型,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同一个事件。

在《远大前程》《了不起的盖茨比》《简爱》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仍然归结为钱的解决。任雄心壮志也好,温情无限也好,最终都是靠钱解决了问题。区别只在于钱从哪里来,是从没钱到有钱,还是正好反过来。但是也有钱以外的信念存在,《杀手之王》为了道义,《白鲸记》里为了复仇。《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表面上最终是钱的问题,而实质上是抛弃现世追求未来的态度。

这种区别在麦基的《故事》中归结为A类故事或B类故事。B类故事的主角,或者迷惑,或者屈服,或者因为偶然而成功。这不是英雄,无论结局如何。A类故事是英雄主义的。英雄主义并非想成为英雄,有英雄的结局或者符合功利的结尾。对于形而上的英雄主义的追求,就是想要的全部。与世界斗争 (或妥协)的过程,根据主观的愿望认识、改变世界,也包括受世界打击的过程,是英雄主义的全部内容。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15

《狗十三》里,小女孩最终溶入了这个世界,由一个反抗的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淡然的成年人,所有的情感都隐藏起来,所有的意愿都腐烂掉,只剩下光滑的外表,和自以为丰富的内心。

他们不再相信英雄,也不去做英雄。既然没有结果,就放弃追求,因为追求的过程本来也不是他们想要的。金庸去世了,他们哀悼,失去了一个时代。其实,金庸停笔,已经是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又某某去世,他们又失去了一份回忆。童年不再,少年不再,值得怀念的人都走了。值得你怀念和珍惜的人不止他们几个,就在你身边,等着过几年失去的时候被你怀念呢。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25

你,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你,为你所珍惜怀念的那么美好的一切,除了享受感受,还做了些什么。除了B类故事,你是不是也主动地试着做过英雄。

英雄当然艰苦,这正也英雄稀缺的原因,也正是英雄的价值所在。不要,不要只是站在那里观赏玩味,"啊,那真是很好""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想真地去那样生活"。去做英雄们做过的事,去亲身体验刀割火烧贫困而不改其节。

喜欢金庸吗,喜欢梵高吗?他没有死,而就继续活在你的身体里,你可以去做他做过的那些令你感动的事情。不要一味絮叨他如何影响了你,而是像他们那样去影响别人,就像他们曾经这样影响过你。拿起笔,拿起画板,像你所喜欢的人那样生活。

如何怀念你所钟爱的那个人,答案就是: 成为他。

微信图片_2018121320451226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zhuanlan.zhihu.com/youn]

[younggift.net/]

//[blog.csdn.net/younggift]

//[giftdotyoun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