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些书,2-5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20857/]
s26914079
当年不那么忙的时候,大哥和YWG同学和我偶尔会聚一下,他们喝酒,我喝可乐,大家都吃烤串。每个人炫耀自己的那点知识,另外两个人一顿批驳。发动批驳并不需要了解对手的知识,事实上他俩的知识挺专门的,我也不懂,只需要攻击自洽,或者指出与常识的问题。所以,当他们挺兴致勃勃地谈到"人类是会思考的芦苇""逻各斯",很兴奋的时候,我就说,你们说的都是些啥,少引用,说你们自己的观点。他们攻击我的固有手段就是,"你说的那都是细枝末节,总的趋势并不是这样。"我就翻脸,"就你们都是大局,大局你定的啊?"WG同学就说,"了解大局这事吧,也是需要一定的素养。"说到了素养这种玄学,磕就没法唠了,类似于"缘份没到""你还没悟"。Johan Lilius教授和WXG师兄对于我的提问,"到底啥是好的科学问题",也是拿出这么一付表情来,就差伸着筷子指指菜说"喝酒喝酒"。

后来大哥和YXG的博士论文都感谢了三人帮中的另外两位,也就是说,他俩都感谢了我。我没有感谢他俩中的任何一个,他俩颇有怨言,我的答对是,"我那论文都是做设备,写代码,调程度,跟你俩有啥关系,有啥可感谢的呢。"

学到的东西,恐怕不在学业,而是有更深远的影响。比如我提到的《科学的反革命》《通往奴役之路》这些。还有,就是德鲁克。大哥的研究方向是创新 (我猜还有管理),成天有这么几个名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就是对的,类似于咱们拿C编译器的结果和实验结果验证代码语法通顺。这样的名人比如哈耶克,再比如就德鲁克,还有个名字像中国人的,类似于薛定谔这种容易误会的,但肯定不是中国人,一下子没想起来。这些克们,就是我反驳时常说的"别拿大人物压人,一个也没有听过,说你自己的观点。"

所以当后来编辑周筠老师推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时,我看着作者的名字这么眼熟呢。正好跟大哥讨论,我问那个德鲁克是谁来着。他倒是挺淡定,可能习惯了我的无知,说,"我们领域里挺重要的一个人。"这下我连那个像中国人名的也想起来了,叫什么彼得,熊彼得。名字像不像民国的时候信了基督教的乡绅。

本来我对管理挺排斥的,因为总是被管理。跟几乎每个学生干部和像学生干部的同事都吵过,争论的核心就是"你能不能服管"对"你们能不能别管我"。他们职责所在,当然不行,所以不欢而散居多,或者妥协"你要是不管我,我就不惹事,比如发动大家反对你"和"你要是不惹事,我们就不管你"。同学多少周年聚会的时候,大家回忆起来,原来我自己也总是学生干部,但是我显然希望遗忘和回避这一点。我不信服"管理"角度的很多观点,考虑到我的学生中也有学生干部,为免争论这里暂且按下不细说。

德鲁克假设,他没有论证这一点,假设你接受,那就是 我们是企业的工具,以工作为企业谋利,并借此换得工资。他原话不是这么说的,说不定原意也并非如此。这一点我是能接受的,受人钱财与人消灾,按劳取酬,干活收钱,用钱而不是夸奖来表达对我的感谢和肯定,这没有问题。如果能接受这一点,他接下来的讨论就绕过了价值观,只需要考虑方法论就行了。

他认为,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是管理者,应该参与企业的管理。这是发挥工人阶级主动性。他认为,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应该优先安排。他认为,决策的效果都需要度量。他认为,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他认为,人的价值应使用贡献来衡量。

这是在假设我们心甘情感地通过创造性劳动换得收入的前提下,讨论贡献的边界是什么,如何能做更多的贡献,怎么才算是更多的贡献,投入的资源中哪些 (时间)最宝贵,投入和产出如何度量。

啊,这就容易接受多了。我喜欢这样赤裸裸地来谈利益。不是我们大家一起喜欢投身于其中的事业,而是等打完这场战役,第一号宝刀得给我,排名第二值钱的大盾可以给你,宝箱打开以后钱均分。不同意?不同意咱们就讨论,讨论完再去打敌人。或者你我先对砍一轮,然后再决定谁当老大,岂不快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参与邹欣老师的课程《构建之法》,在东北师大讲。几年下来,对于工程的技术以外的,对我而言也就是管理中的技术手段、动机、度量指标,刚刚开始了解到熟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与《构建之法》实践,相互有参照的价值。

我也一直在回顾电化学仪器研发中的角色、边界,逐渐开始接受包师弟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工程师需要更多的介入到领域知识的范围,越过自己天然的责任范围、所擅长的部分,这样才能更多的参与和贡献创新性的工作。这也与《构建之法》邹欣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德鲁克还认为,企业应该关心个人的成长,这是企业的目的之一。这对于我来说,以前一直是个陌生的领域。我听到过大哥和别的领导者提到,某某应该如何发展,单位应该如何帮助他。听到过很多次,我相当多次都颇为不屑的态度。人家怎么发展,跟你有啥关系啊。大家不应该各整各的,别互相打扰就很好么。在实践生活中,在德鲁克的著作中,我才认识到,这是企业对于个人的责任,也是把个人作为目的而不只是工具的具体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这一假设的概念,才真正有存在的必要。人人为我,或者说,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幸福是所有人幸福的前提"。顺序不可以颠倒。

10. 怎样解题 : 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24114/]
s3308655
有的时候会遇到一本书,令你感慨,如果能早些见到就好了。如果能早些见到,人生会有多么不同。《怎样解题》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本书。如果更早能读到这本书,早到大学本科的时候,早到高中的时候,可能整个人生都会走向不同的道路吧。

以前读到的数学书,除了课本和习题集以外,也有几本非常优秀的,但是没有一本是针对解题的。解题又是培养数学爱好不可缺少的一环,不然,像我,即使读完《从一到无穷大》《数学万花镜》,还有一本讲质数的小册子,名字记不请了,类似于"一、二、三"这样,淡蓝的封皮。即使读完了这些,遇到数学题或者数学竞赛做题,还是会有相当沉重的挫败感。科普型地引发兴趣是一回事,能坚持到业余程度支持自己的专业,甚至半专业或者专业,又是另一回事。高中的时候,班主任SXK老师主教几何,借我过《初等数论》,我读得如痴如醉,略微缓解了代数老师带来的打击。但是,等做题的时候,还是白扯。当时,既不会做,后来看,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

《怎样解题》就是专门针对解题的,当成一门技术,并且从动机的角度出发。一旦从动机的角度出发,从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往往不必那么关注奇技淫巧,问题更容易迎刃而解,或者说,解得更有道理,下次也更容易复用此次的成功。类似给我这种感觉的,是《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分析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62550/]。是在本校的毕业生书摊上淘到的,一开始看就如获至宝,直到书末。把小学、初中整个回顾了一遍,从数学分析的角度。"啊,原来如此"就是这样的感觉。
s10219745
这样的感觉还有过几次。一次是小学四五年级,有次语文老师把教学参考书忘在讲台上了,中午正好赶上我早到,全书通读一遍。教学参考书,就是那种黄色的32开小册子,比教材厚一些,每篇课文都是对应的。当时的感觉就是,"啊,原来如此"。回顾学过的课文,想起老师如何引导我们这样那样得出正确的结论。所谓正确的结论,看来就是符合教学参考书的答案的。有时,老师貌似宽容地同意我们的三两种不同意见,原来也是教参中明确写得,这几种理解都好。后面的课文,我顺便就全看了。以后的课程里,有时会不自主地回忆起这本书里的标准答案,有时会琢磨为什么答案是这样。语文也没有变得更好,但是确实轻松了很多。另一次这样的感觉,是看泛型编程,哪本书忘记了,提到群论的思想,把四则运算的数域扩展回顾了一遍。浑身通透,酣畅淋漓的感觉。

《怎样解题》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针对解题,但是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数学 (和科学)思想。某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这些条件如何组合,问题的未知部分如何启发我们。另一本从数学思想出发,让我感觉难以释卷的,是《度量》[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20533/]。
s28105418
《怎样解题》《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分析学》《度量》这几本书,对我提高本专业的教学,以及理解小朋友在数学学习中的困惑,都非常有帮助。更不必说,他们也解决了我自己长时间的困惑。并不像大家普遍认为的,成绩高的同学就应该困惑较少,这些同学有时只是压抑困惑而已;或者困惑多就是没学明白,往往是教师自己没有讲明白,甚至没有认识到小朋友的提问中有对定义严格规定的深究,教师和家长则粗暴地归结为孩子的刻板印象,把数学活生生地理解为记忆九九乘法表一样的工作。

这几本书像是绝顶高手,因此能够用浅显并且正确的道理讲清楚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兴趣更深一步走向去。教师要有爱,但是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本事。学生要感受的,不止是爱而已,能感受爱的地方多的是。学生也不怎么想从教师那里学做人,做得做得比教师好的有的是,甚至学生本人的道德修养就高过教师,也说不定。学生最想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是本事,至少是教师本人也不行,但是并不迁怒于学生的职业修养。

待续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我的那些书,2-4

7. 毛泽东选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39360/]
s5804333
大约初二初三,迟至初三之后的暑假,我读了全本《毛译东选集》。尽管如同前一篇提到的,当时课本以外的读物非常短缺,短缺到我在1990年代读的不少优秀作品出版于1970年代,但是毛选并不缺。上一辈人普遍读过毛选,并且家里会有一两本。不记得我读的毛选是父母的,还是从同学那里用作文选换来的了。总之,那期间,我浮光掠影地读了毛选,还有《矛盾论》和《实践论》,还有挺厚一本完全不记得来源的毛泽东军事理论。为了反帝和反修的需要,连地雷制作反坦克什么的这种书也很多,我也看了。

读原著,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只有读原著才能更好地理解深刻的思想,这是背诵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服务"和口号式表达"你办事我放心"所不能达到的。

课文中也有毛泽东和鲁迅著作,在原著中也会看到,倍感亲切。在语文课本中,所以主要是作为语法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素材来学习的。在原著中,更容易关注历史背景,所反对的观点,用词的语境,段落的递进和逻辑关系。读原文也更完整。语文课本限于篇幅往往是节选,原作者显然并不同意。如果原作者认为砍成这样更好,他当年一定或这样处理的。可以想像,毛译东和鲁迅的这方面修养,应该比课本作者要高。

《矛盾论》和《实践论》用意就是哲学入门,特别适合我当时的年龄。《论持久战》这种原本是口头讲出来的而不是写成文本的,也让我对闻一多和《100个世界》《演讲与口才》以外的演讲有了最初的接触,不以情感而以说理取胜。当然,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居然能讲这么厚,这得挺长时间吧。对口语的容量有了第一次感性认识。

作为青少年男生,对毛泽东军事理论当然也是兴致浓厚。然而,里面并没有拼杀和勇敢,只有战术和战略分析。这本书,第一次真正解答了一个我从小的疑问。小学以前,我就指着小人书问过我哥,敌人/反动派/鬼子都这么笨,简直是掉转枪口,用大拇指向前推勾死鬼———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还要打这么久才能胜利。哥想了半天,我忘了他怎么答的了,不过显然没有说服我。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头几篇,就是井冈山斗争期间的。艰苦卓绝,不是用抽象的字眼,而是他的措施所应对的正是这样的环境。他提到,抓住白军不能杀掉,因为我军中识字的人都很少,要留下来写标语、教战士认字。当时的指挥员甚少能识字读命令的,还有很多连看手表的时间也不会。这样,怎么能在精确的时间精确的地点精确地按计划发动战役呢。他提到,游击队行进途中如果遇到百姓,要带着百姓随军行动,以勉泄露军事机密。我摊开那页停了很久,想,如果我是百姓,如果我不打算跟随呢,我的牛我砍的柴怎么办;又想,如果我是游击队,万一这个平民告密呢,或者挨不住刑罚呢。这样的疑问直到很多以后读雨果的《九三年》,我仍然犹豫不知道该当如何处理。当时的我,还想不到,如果强行带走,百姓对军阀至少有个交待,可以少些麻烦吧。

读毛选有个直接的有利效果,就是政治课。高一开始学中国近代史,或者叫做中国革命史。那届的书本极尽友好,写得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同学们觉得不错。对我而言,也就一般般。我能看出哪一章是从毛选的哪一段里演化而来,可能还照顾了青少年心理。曾经沧海,读了原著以后,觉得解读也就是那么回事。后来直到考研,政治课里毛概的部分也不用太复习,大致还记得哪个问题对应于什么历史时期,要解决的是什么矛盾。所以就有精力去关注那些后来被一些同学遗忘了的细节,比如历史和近代史课本中都有明确原文提到国民党在正面抗日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课本里的东西,不出毛选左右,老师讲课偶有惊艳。有一次讲到七七、八一三,讲到中国对日宣战,老师当堂慷慨陈辞,"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隐约记得当时全班鼓掌,讲得太好啦。然后老师说,这是蒋介石的声明,他当时代表中国宣战,是我国的法定政府。

读完了四卷本,第五卷就找不到了,或者看不懂了,所以印象寥寥。

8. 幸福之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77487/]
s10384919
罗素是个妙人,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诸多认识,特别是价值观方面。

他告诉我,幸福是可以追求的,追求幸福并不可耻。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为他人做贡献,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劳动光荣""外表的美是短暂的,内心的美才是永恒的"。这些对有些同学来讲,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对智商情商没有那么高的同学,除了这个,另行建立一套价值体系,或者表里不一地生活,是极端困难的。人,到底是社会的工具,并以此为荣,还是有自身存在的目的。如果人就是目的,这个目的又是什么。罗素似乎受到了伊壁鸠鲁的影响,幸福可以是人的目的之一,虽然并不一定是全部和唯一的目的。

他告诉我,幸福是必须经过追求才有可能获得,而不是天赋的权利。有些人误解自由是一种权利,或者说生而有之,认识不到所有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参见《钢之炼金术师》。如同自由一样,幸福也是需要努力的,罗素在标题里就用了conquest 一词。

他告诉我,沉溺于自我,是不幸福的来源。他告诉我,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作为左派,他相信劳动和思考会带来幸福,似乎也相信个体的提升和对世界的觉知。

罗素在年轻时,总是想着自杀,是对数学的狂热,也许还有黑格尔,挽救了他的生命。罗素的《幸福之路》则救我于水火。也许他想着多解几道题,这个悖论也许还有个绕过的办法,那个难点的后面也许有什么深刻的道理,某某哲学观点如此鄙陋不批驳一下怎么能爽。这就是样,他活到了98岁,那些悖论他也没有解决,那些深刻的道理是别人发现的,又有了更多新生的哲学思想,把他本人的观点也淹没掉了。那些曾经是目的,可能都没有达致,但是,他活到了98岁。

待续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我的那些书,2-3

5. 囚徒健身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17097/]
s27248971
我写过一个系列,锻炼10年,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keep、群,在这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398037],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84134],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776326],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881678]。

在这个系列里,我提到过《囚徒健身》,它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练了这么久,看了不少书还有视频教程,受到高手从理论到具体细节的指点,不过,一直没有脱离这本书的范围。直到现在,我以一星期为训练周期,这一周的每天里安排的内容,仍然是以《囚徒健身》作为大纲的。包括以下几项。

1. 胸肌,以俯卧撑为代表。2. 下肢,以深蹲为代表。3. 背部,以引体向上或退阶动作为代表。4. 肩部,书上以靠墙倒立撑为代表,我以哑铃代替。5. 核心,书上以悬垂举腿为代表,我做keep的各种核心训练。我另加了手臂训练和心肺。这样正好七天。

《囚徒健身》假设你身处美式监狱之中,活动范围狭小,没有器械,只能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负重。这非常适合我的性格和环境。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原则可以遵循,而是选择了游泳、羽毛球、足球,这样必须有诸多环境条件或者需要陪伴,特别是需要大量人群的,我可能早就放弃锻炼了。

《幸福的最小行动》说要把自己打算实施的新计划,与既往的行动中那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有些人失败的原因吧,他们想着用英语提高文学水平,或者类似的,"顺便"在体育活动再交些朋友,在交友中再"顺便"锻炼下身体。而恰好,这两项都正是他的非舒适区,努力起来艰难异常。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就已经令我的智力捉襟见肘了,如果再加上锻炼,会被杠铃砸到吧。更不用说健身房里的传说,什么私教啥也不会啦,私教自己胖得够呛啦,仰卧起坐板或者卧撑板上全是汗啦。想想就不知道如何处理。

仔细地读过这本书,按章节贴上了高亮颜色的书签,从书里露出个头儿,在书签上注了锻炼的部位。练了这么久,效果倒并没有多么地好。胸肌本来能做100俯卧撑,腰突以后下降至40,练囚徒以后,效果有限。可以偏重俯卧撑了,但是单手是万万不能。下肢,单腿深蹲本来就能。但是看了健身群里各位能负重深蹲和硬拉的大腿们有多粗,决定放弃继续努力了。背部,引体向上到现在最高纪录18.5,只要冲击肩就拉伤,正慢慢跟肩胛磨呢。核心,力量本来也较强,能100个仰卧起坐过,能脚向上倒挂在胁木上仰卧起坐10个,能V字垂悬保持,能手平地支撑几乎直腿L字保持。正如有人评论,这本书的几个技术的顶峰,难度差异甚大。肩部,经过邦哥指点,有围度上看比以前进步得太多了,但是远不够引体向上稳定肩胛的需要。书中的倒立撑,我觉得效果平平,倒控着,过几年我就不能做了吧。

这本书难得的,不仅给了练习的方法,还给出了退阶的动作,给出了练习的路线图。

从教学的角度上看,教练或者教师演示一番说,"你看,不就这么地就行了么",非常恨人。学生如果真就勉强按教师的要求做,受伤的可能性相当大,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以我的体会,动作不标准,不到位,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发力不对,更不是态度不端正,就单纯是要锻炼的那块肌肉或者链路的能力不足而已。最初就什么都对,是不可能的。在成手看来,初学者的动作有一百个一千个错误,就没有多少对的地方。一个个错误纠正过来,学生才可能逐渐正确的部分多起来。没有几个人能先天地自发地就做对,所以纠错是"刻意练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效率高。另一方面,纠错本身,令学生的体会是千般不好。所以,还得把握力度,注意纠错对心理有负面刺激,让学生充分注意到自己也有正确的部分,培养成就感。

退阶训练能更多保证动作正确和训练效果,特别是初学者力不能及的时候,减少好高骛远。路线图能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可能达到的效果,对保持信心也有帮助。如果有教师,或者如本书中有测量方法告诉学生当前的状态,能否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更好了。

有本书与《囚徒健身》的名字有点像,也说是一间囚室里怎么健身,书名是Solitary Fitness,并不是同一本。那本极其糟糕,不值一试。

6. 神秘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15160/]
s2660498
小学读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珊瑚岛上的死光》小人书,初中在正大剧场看了《机器人五号》,高中看了阿西莫夫短篇集。后来认识的科幻作者们如果知道我的阅读年表,他们恐怕都不会嘲笑我,而是怜悯。总量如此贫乏,开始得如此之晚,是因为那就是我当时能够接触的全部科幻作品。后来在豆瓣上有读友提出观点,他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因为爱书的人自然会有个私人的图书馆。我马上反对,虽然极少参加公共讨论。我有限的这些书,是在公共图书馆读的,有通化市图书馆少儿部,有初中的图书馆和高中的图书馆。如果不是公共图书馆,我没有机会读到这些好书。

初高中的图书馆,还有少儿部,能提供的阅读范围毕竟有限。是在大学,我才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神秘岛》三卷本,被前辈们翻得跟武侠和言情小说一样卷了页。神秘岛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在那之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他。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乘坐热气球越狱的几位被风暴刮到了大洋中的孤岛。工程师、水手、黑人。还有两个人,是记者和厨师?他们演绎了科技发展史,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从无到有,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同样是孤岛,鲁滨逊过得那么悲惨,这几位则完全不然,凭借的就是科技的力量。靠测日影确定纬度,通过手表和时区测量经度,然后确定是孤岛不是大陆,周围也没有群岛。制造硝化甘油、炼铁、做枪弹,开通有线电报通信,我记得还开通了一条铁路。故事的最后,和《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线索合一。

人定胜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作品正面展示了科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本书之后,我又有机会看到了更多的优秀科幻作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说哪一部我最喜欢,无疑是《神秘岛》。从不过时的,积极向上的,坚持科幻原教旨主义的,硬科幻。

待续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净水厂公园遇雨

中午的时候和二猫约好了,下午做完各自的工作,傍晚四五点钟天不那么热的时候,去净水厂公园徒步。

公园原址是始建于伪满洲国时期的净水厂,为当时尚是小城的长春提供自来水净化。后来河道管孔等几经变迁,净水厂废弃了很久,是大城中心圈起来的一片围墙,里面全是荒地和厂房。再开放的时候,成了富有大工业时代和当代审美气息的主题公园。厂房有的修旧如旧,有的拆了重建,有的用玻璃罩起来。一人高的金属零部件,有的集中在小广场,固定在粗糙的水泥台子上展示。有的折了重新组装成雕塑,有林间的松鼠,有浣熊嬉弄的长号,有在象征着水塘的沙中浮着的水牛,还有野马奔驰。有巨大的车床,一间房子那么长,人从这头走到那头,可以摇摇这儿,动动那儿,按动开关。然后,一切都寂静无声,大工业时代,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不知道去了哪里,森林回复了旧时的样子。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
还有林间的栈道,盘旋而上,行人从树干树梢边慢慢行走。低头看,脚下都是钢铁的硬丝网,再下面三五米是草地或者灌木。还有漫步或嬉戏的人群。人们分散在诺大的园子里,平时看不到几个。有斜坡和结绳攀岩的城市海绵广场,还有只有12岁以下小朋友才能玩的全龄乐园。有小警车巡逻,没有狗,也没有不牵狗绳的人。

我和二猫已经去了几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看到新的景致,发现新的有趣之处。往往找不上次觉得特别好的某个地点,"在那个什么什么后面吧","我记得是翻过这个山包就是","在边界附近的那个大泡子旁边"。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又发现了新发现。换个角度,换个天气,换个心情,同一景观又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似乎所有这些设计都都已经考虑到了。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5
这次去,准备启用上次发现的公交线路。徒步去的话,路上单程需要约半小时。坐公交车可以把体力省下来用在公园里。

下车就发现雨点,很大,稀疏,从公交车站顶棚之间的天空砸在满是灰土的地面上。发现忘了买水,住回走了将近一站地,买水,顺便带上吃的。小雨点丁丁当当敲着伞面,我俩施施然慢慢走,像是去野餐。

从南面的后门进了公园,我俩就开始寻找能躲雨的地方。按天气预报,16:00左右有雷阵雨,正是此时。此刻雨虽然微小,但是万一下起来,公园里露天野植多,能躲雨的人工建筑少。虽然可能是一过性的,夏日的震阵雨也短,还是早作准备。

升腾雕塑不行,下面空间太小。有个斜向上运送物料的通道,下面可以临时避雨,但是不能坐着。城市海绵广场下面空间足够,也有地方坐,还有落地玻璃透光,但是有点气闷。8号楼外面有整座楼那么长的木长廊,正好。顶棚极高,距地面两三层楼,搭在8号楼屋檐的上面一点,还隔开一点距离,正好透下天空和雨水。雨水打在木廊道上面,里面的半边尽湿。外面的半边正好坐人,还要以垂下腿来踩在满是卵石和落枝的地面上,听背后滴答的雨声,从墙面和顶棚反射回来,格外清亮。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6
我俩把伞撑开在地上晾着,坐在长廊中间连吃带喝,看几个游人举伞走过,看有人慢慢跑着,头顶举着书还是包儿,看小警车亮着警灯安静地在路上滑过去。头上和眼前都是高大的乔木,枝叶已经是晚春已毕盛夏将至的样子。树林的外面,是钢铁的奔马隐现,还有完全被灌木遮蔽的长号雕塑。

有次我们到长号那里,有个小女孩站在长号前,作出吹奏的姿势。她的妈妈喊,“吹不响,快走快走。”

女孩刚一离开,我就跳过去,小声说"能吹响"。

二猫说,"吹什么?"

我说,"我就只管吹,是你按的曲子啊。"

二猫开始折腾那三个焊死的巨大按键,我开始用腮帮子吹《天空之城》。

中间一个小节,大喊,"你按跑调了。"

二猫说,"是啊是啊,是我按错了。"

被她妈妈拉走的小女孩,一路上频频回头看。

这次不玩别的,就只吃喝。吃喝已毕,开始勘探。二猫说方形的柱子一共24根,不是木制的,是空心金属。我说往尽头走有个拐弯,里面和别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小天井,下面全是雨水。二猫从这边跑到那边,从这边踱到那边,腾腾腾,索索索。

勘探之后,各自选好场地,要画什么,从什么角度。我俩拿出笔记本、铅笔、中性笔,开始分。你一支这个,我一支那个,中性笔你要哪个牌子的,笔记本哪个格子轻一些。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4
我画黑石碑一样的大块金属墙,还有墙前面的一株植物,半边繁盛,半边稀朗。二猫说,这长廊真适合练习透视啊。好,再加上周围的环境,有廊柱,有地板,加上目光尽头铁墙后面的二层建筑,还有建筑上爬满的藤。

画术虽差,步骤不敢缺省。铅笔测比例,灭点定平行线聚集的走向,这里删去,那里要最浓的阴影。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2
我想画上二猫,但是场景有点孤寂,气氛不太适合。而且她在我身后,我看不到,不知道应该怎么加到景里去。回头看,正蹲踞在一丛大树下的木长凳上,聚精会神呢。

"你画的什么?"我在原本站的位置立上一根枯枝,跑去看二猫的作品。

是她在木凳上面对的长廊,几根廊柱勾勒出透视效果,其间站立着一个小女孩,头上挽着髻,垂下一大蓬头发,长裙,外面披着 Anna 的蓝罩衫。脚下一把撑开的伞。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3
我也坐在长凳上,支起膝盖用中性笔覆盖铅笔草稿。这里,我也应该加一把伞,才切合"遇雨"的主题,低头把伞摆了个角度。二猫在她的画上加了个小人的影子,那是我,还放大了我手里的画,放在她画的下方。偶尔游人从我们旁边过,有人特意放慢脚步靠近到能看到而不打扰的距离,有个青年跟女友调皮,"你不是学画画的么?"颇有怂恿之意。

尽兴晚回,还在城市海绵广场攀爬了一阵。看升腾雕塑在射灯下像闪烁着星光,南岭1932原来也是点亮的,与白天的时候又一番不同。雨点时大时小,佐兴的浓度。回到公路上,决定徒步回去,这么近没有必要坐车。等距离家还有十多分钟的时候,雨点有点密了,我们准备把伞当作盾举起来,抵抗敌人偶尔的重炮。

突然! 就在举起伞这一秒,字面意义上的一秒钟。大雨飘泼一样从天而降,瞬间满世界都是雨声。我大喊,"跑!"

二猫冲在前面,我紧跟其后。风助雨斜,我想在泊在人行道上的两辆车中间停一下,免得侧雨浇到。往前看二猫,毫不停留已经又冲出好远。我只好追上。也就五六米,雨大到伞要撑不住的程度。我喊二猫,"推门,进,就是那家房地产公司,管他是干什么的呢。"

里面也赶紧打开门,"快进快进。"我们大笑,这雨也太快了。在屋里透过玻璃门,我们还能看到刚才站立的位置,就这么近的距离,猛冲过来的时间,雨已下得白了。

给二猫妈发消息,没事,没有浇到,躲起来了。二猫妈说,下冰雹了。我俩看看外面,并没有。十分钟徒步的距离,天气区别如此。

过了好一会儿,觉得雨小了,"咱们不打扰人家了,跑吧。"我们又冲回雨里,跑了两步,发现雨又急起来。继续跑吧,雨达下面躲半秒,然后冲到另一个楼侧。二猫说,像真人CS从一个掩体跑向另一个掩体,中间别被打死。雨太大了,又撑不住伞。街道整个被水淹没,波浪滚动。我背着二猫跑过河,在一家饭店门口稍驻。

刚才离开房地产是个错误啊,我俩后背和裤子都湿了一大片。既然是雷震雨,想来避避风头就能过吧。期待着雨小,但是看来并没有这样的意思。风东南西北地刮着,我指挥二猫不停调整盾牌对着敌人箭矢袭来的方向。敌人火力越来越猛,眼看避得少中得多,我们节节败退。饭店的门开了,里面喊,"赶紧进来吧"。

躲得正是时机,回头看,冰雹来了。路上车过,泛起波浪。服务员们纷纷哈哈笑着,这一会儿下班能不能回家了,包住不。手机攒动,各种消息纷至沓来,都被雨被拍到马路上了。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1
看二猫衣服又湿了不少,看外面雨似乎又不那么大了,我电话二猫妈,准备热水和衣服,我们要冲回去。背起二猫,只她打着伞,一步就趟进河里。三蹿两跳,我俩就从这条河进了那条河。一条条河跑下来,躲着可能的开口,躲着水向下吸出的漩涡,躲着倒灌的马葫芦的恶臭。在物业幼儿园广场略停,大口喘气。黑压压的很多人,站在凉棚下面的桌椅上,大家挤在一起。

还得跑。我俩冲进雨里,二猫勒着我脖子,我跑得越快她勒得越紧。我大口喘气,每一声都能清楚听到。雨水非常冷,整个灌进鞋里,嗯,水的深度测量出来了。一路冲到家楼下,肺子快要喷出来了,但是一滴汗也没有。

按计划好的,进屋就开始脱衣服,扔了满地。擦干,多喝热水,裹上被子,吃馄饨,冲热水澡。

查天气预报,不再是雷阵雨了,改成当前是大雨。又过了一阵,看外面水漫金山,看行人水至膝盖,看有辆车抛锚了,看旁边有车开着大灯像船一样推着波浪划过,抛猫的车屁股上下起浮。看朋友圈笑长春的海景,看东北师大降雨排行第一,静湖水已满。看大家担心明天怎么上班上学,看羡慕有的小学停课了。后来,天气预报上大雨改成了小雨,我们仨很不相信的眼神,打开窗户听,"这是小雨么?"

我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在避雨的地方我总觉得雨已经小了,冲出去一会儿雨就变大。雨根本从来没有变小,因为听不到声音,错觉以为豪雨已过。并没有。

后来,有紧急的雷电预警,有暴雨预警,有橙色预警。一过性的雷阵雨,怎么会?还会再下三四天呢。

刚到家的时候,深为离开两处避雨的地方而后悔。应该再多等等。不过当时看着二猫已经冻哆嗦了,想着十分钟的路,雨怎么大也冲回来了。到第二处的时候,二猫就问过,"还有多远到家?"我说,"十分钟。"二猫说,"你刚才就说十分钟啊。"我说,"刚才十三分钟,我测过。"她说,"就三分钟浇成这样啊。"

是的,就三分钟加十分钟,我俩就像捞出来的一样。不过,第二天一早,我就不后悔了。因为雨一直以这样的强度直到半夜,避也避不过。我们大笑,不知道物业广场的那些人,黑乎乎挤喳喳地在那里站了多久。

未来是无法预测的。大雨骤至,是避一避还是冲一冲,避多久,冲多远。哪个才是对的,谁又知道。且顾眼前,踏好下一步,别踩到马葫芦里面。雨点?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密有多密,把伞撑好,别遮住我的眼睛,咱们马上就要到家了。

微信图片_201906031200348

 

我的那些书,2-2

3. 纯粹理性批判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69441/]
s9097928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些人不顾学界对这话还有争议,直接就信了。就像学霸说,哎呀我就是天天看闲书打游戏,成绩莫明其妙就这么好。有些人也信,或者乐于相信,希望是真的。

另一类人,比如我,虽然不信,但是在实践中经常这么做。读数学书的时候,我经常对一步步的推导和"显然"头疼,骂一句"写的啥破玩意,太不细了",然后假设/假装认可了这一步的结论,这样才能接着往下看。跳一跳,又跳一跳,三跳两跳就翻到了封底。

读康德也是这个感觉,经常遇到他老人家又造个术语,还不定义,挠头"这啥意思呢"。有时候是,"为啥要说这个呢,啥动机呢"。包师兄学哲学的,他说,读康德要读原文,不要看解读,不要看翻译。虽然了解生而为人的意义非常重要,但是于我而言,还没有重要到去学习德文的程度,不如暂时糊涂着吧。不看解释,就是三翻两翻就到了结尾。所以,在我印象里《纯粹理性批判》跟其他商务印书馆的经典一样,是非常薄的小册子。直到典同学指着页码质问我,"这就是你说的薄么"。将近600页。

所以看邓晓芒解读康德,看罗素奚落康德,看各种八卦康德。然而不明白还是不明白,只记住了原则的话跟背语录相差不多,实践与理论割裂开来,整个人也分裂着。直到那一天,在机场接Lars,飞机还没到。我半睡半醒着看大哥强烈推荐的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读到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射,归根结底,我们面对的是这个映射以后的主观世界。大意如此,不是原文,甚至可能不是原意,是我按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转述的。我突然想起了史学史中的观点,除了历史本身,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然后电光火石般的,我想起了康德。关键是归根结底,不可绕过。无论多么唯物,即使加上经验检验,我们所面对的,直接面对的那一部分,仍然是主观的。这就是所谓我们对于唯心的误解吧。

后来,按照武侠小说的路子,应该是任督二脉既通,就一下子跳上机场大厅的横梁,蔑视群雄,至少从此以后思路无碍。并没有。只是想通了这一个点,这一个点的这一层。对不对,后面还有多少坑,仍然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就只是,原来大家觉得康德这么牛,是有道理的啊。

读文至此,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其实不就是那么那么回事么。以我的浅见,你十有八九是错的,是肤浅的。我们费劲八拉想到的这么牛的观点,和对那么牛的观点的否定,十有八九前辈们早就想过了,否定过了,连这些想过的否定过的观点,也都被另一些牛人审视和否定过了。只是我们过于无知,连另人知道也还不知道而已。甚至,连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也不知道。就像我也曾经沾沾自喜的想,啊,康德也是这么想的,就像有人觉得康德和孔子的观点也差不多么。康德和我想的一样,其错在于结论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论证的过程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不然,就像相信上帝的存在,就像我像猜明年的今天会下雨,那只是断言,无涉真假。康德和孔子的观点也差不多,牛人提出这个观点是经过深入思考和论证的,你我这么认为,是真的以为康德居然不知道孔子么。

4. Fundamentals of Piano Practice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59144/]
s28033699基础钢琴练习法。作者张仲权,是位物理学家,出生于1938年。他会为钢琴调弦,还参与了他两个女儿的钢琴教育,两个女儿都达到了演出的程度。他在书里给出的原则,与李斯特的训练体系一致,与国内的一些训练方法有冲突,这些方法之间内部也有相互的否定。跟几位专家谈起过这本书,有的说"太好了",有的说"啥玩意"。以上只是转述,我并不懂,不敢说。

我这么看重这么书的原因,并不是它多么的有效,我没有资格评论。练了快要10年了啊,比小星星的水平也强不到哪里去。每天练习的时间太短,这也事实,但也只是搪塞,说得好像如果能每天练一两个小时就会有所成绩似的。这么看重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他能解决我的具体问题,或者说,我自己的具体的困惑。

我开始练琴的时候,不仅跑调、节奏感差而已,一个挺严重的问题,我是成年人,并且不是刚刚成年。有些说法认为,相当多的本事,只有童子功才能学。我相信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的观点,这些本事即使不是从青少年或者更早,也是可以学习的。虽然我觉得由于时间不足,可能难以学到专业的程度。能不能学这个争议是一个问题,另一个成年人的问题是,成年人普遍如我,不相信教师,特别是不相信以青少年为目标人群的教学方法。包括鼓励,因为我们知道缺陷的存在,所以不相信;也包括否定,因为我们试用的方法往往在原来熟悉的领域中颇有效。如果教师特别特别厉害,比如这位作者,拿出了他的女儿和李斯特作为示范,略微能增加一些说服力,增加一些尝试的决心,虽然有限,也足够压过后退的力量。

另一个问题,我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方面的学习手段,甚至措辞,都觉得莫名其妙。落指的时机,"中节",到底是在节拍器的声音开始时还是落下时呢?什么是有力,到底是速度,还是加速度,还是力量,还是冲量?就像近体诗格律中的要求"还"回一个平声,什么是"还"?这些术语,不是基于读者和作者共识所做的定义,就像康德的作品一样,经常让我觉得"你到底在说些什么"。这位作者是理工科的,他的定义往往是从我能读懂的基本概念出发。所以无论对错,我至少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这与锻炼中的问题类似。基于解剖学和力学的体系中,我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所指,而传统的说法中的"穿透劲""脚下生根""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双手托天理三焦",没有几页篇幅解读,那就是外语。

作者还提到,可以把谱子背下来,这也解决了我的特有问题。我高度近视,矫正视力也挺差,不贴在纸上看不到谱子。如果你打算建议我把谱子打得大些,嗯,没啥用。就像显示器一样,我需要的是近,不是大。即使很大,也仍然看不清,而且减少了一次能阅读的篇幅。我的解决方法是把谱子背下来,老师们都反对我背谱子,理由挺多的,比如这会降低的看谱即弹的能力。老师说的对,我背完的谱子如果忘了,看谱子也弹不出来,得重新背一遍,虽然比第一次背快一些。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盲人是怎么弹的呢,只能把谱子背下来吧。因为看不清谱子,只好如此,但是心理也矛盾着。直到看了FPP这本书,找到了支持我的观点,我才感觉略微好些。

书里还要求慢练,要求"精益训练",这些都与其他学科中的训练方法暗合。还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谱子有许多快速短促的弹奏,因为那个时代的钢琴还不能发出时值较长的声音,而且音高也低,需要用这样的"装饰"来丰富曲子。这些追本溯源的、讲道理的教学路线,能够更好地说服像我这样一个固执的成年人。

待续。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我的那些书,2-1

上个月正在出差的时候,LQH同学发朋友圈邀请我参加读书节晒书活动。指定晒15本书,没别的要求,随便选,可以是正在读的,可以是以前读过的,并不需要是推荐的。

这是个满是陷阱的邀请,怎么可能随便选呢。吃什么样的东西,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同样的道理,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读什么书,至少展现了你认同哪些观点。我天天读《怎么对付导师》又怎么会让导师知道,根本不想看《可恶的大人世界的规则》,但是为了表现成熟还得假装常读常新的样子。

所以,隐含的,应该是"影响了我的那些书"吧。略微回顾了一下,越是早期读的书,对我的影响越大。因为早期阅读的书,一直在后来的岁月里持续地影响着我。就像有大家提到,幼儿园的影响比此后的教育更深地影响了他。就像有人提到的,有些本事,越早完成训练,受益就越多。比如打字,越早训练完成,就越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写下更多的笔记,同样的论文或者书写花比别人更少的时间。越晚期阅读的书,如果有印象的话,往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我的改变非常深刻的那些。改变越多,说明以前的积累错得越多,或者越无知。

这个邀请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15本书,而朋友圈发图最多9个。这意味着一定要加工一下,才能把封面发上来。在加工的过程中,就像权衡哪本书的影响多么深远的过程中,又多了一次筛选的机会,也因此多了一次思考。

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还想到以前写过一篇《我的那些书》,[https://younggift.net/2011/07/26/blog-post_26-5/]。所以今天这篇是 之二。

1. 神雕侠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55624/]
微信图片_20190601151905
金庸小说和香港电影,从少年时代起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应该怎么过,生和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对(善)的。有人说,射雕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郭靖、杨过、张无忌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不过,杨过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展示了自由主义,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金庸在后记中也提到,如果,从那个时代起,中国人选择了杨过这样的性格,沿这一条道路发展到现在,中国会是什么样呢。这启发我们,所谓传统的中国人的性格,是缤纷多彩的,而不是单一僵化的。任你准备向什么方向发展,在传统中都能找到支撑的力量。文艺复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我们也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存在多样的你我没有想像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在科幻里也有人提到,如果中国从春秋战国起选择了墨家的科技和兼爱,如今的中国会不会不同。我的看法是,从历史看,墨家不会流行起来,这是由生产力和整体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但是,杨过与此不同。他坚持自己,而并不期待别人和自己一样。穷则独善其身,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只看你如何选择,愿意付出什么代价,能够舍弃哪些。

神雕侠侣对我的另一个影响是,我在邮件等所有软件中的签名,都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每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会赠小刀一把,上面刻着的就是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神雕侠侣我读得并不早。电视上放完《射雕英雄传》以后,接着就该是神雕侠侣了。据说浑江电视台已经放过了,但是我家乡的通化电视台直到最后也没有播放,传闻说是担心学生们早恋。一直到大学,我才读到原著。是在旧书市场上买的二手书,我用线重新装订了,珍藏起来准备以后送给二猫妈。被XBC老师借走看,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还我啊,最后还是不见了踪影。后来我和二猫妈找了个春节,看了刘德华主演的神雕侠侣全集,再后来张纪中版的也看了。读了各种解读,原来有些地方一直没有看懂。金庸后来的一些修改也读了,不能接受。

所以,我晒书的,就是这个版本。

2. 普通物理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49202/]
微信图片_20190601151911
我本科的专业是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在物理系。高考的时候看不到专业所在的系,所以第一志愿是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第二志愿是物理。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看是物理系,傻了一下,觉着考得不至于差到第二志愿啊。电子学在物理系,对我而言是件幸事。教我们普通物理的老师,都是物理系的,功底深厚。老先生SHG,还有后起新锐YXX,两位老师都对我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我们对世界的规律的认识归结为各种各样的函数。对于外界世界的认识,要依赖于实验事实,理论推导需要接受实验事实的检验。这些在以后的成长中不断验证和强化。方舟子、罗素、波普尔,他们的观点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普通物理教过我的这些原理。

唯物主义世界观让我关心外界世界,不怨天尤人,在世界不那么友好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一些。

待续。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微信公众号 杨贵福

怎么可以错过

复联4终局啊,怎么能不看。奥运会啊,4年一次,怎么能不看。世界杯啊,4年一次,怎么能不看。红月亮,超级红月亮啊,怎么能不看。谁谁的演唱会近在长春沈阳北京广州啊,怎么能不看。至于学习进步,项目比赛,你亲自上场不是观察的那种,还有好几年呢,并不急在一时一刻。

正如LSX同学所说,这一个项目、这一场比赛,也就只有这么一次。

你说你喜欢看书,但是并没有看很多。我说我喜欢编程,但是并没有写出几行。

你投入时间的,就是你喜欢的,剩下的那些不过是口头表达和形象表演而已。最终,最终,绝大部分问题最终缺的就是时间。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是为了在书里面见到更大的世界,是为了看到更古早以及更久远的未来,是为了作为人类的一员了解人类文明完成了和即将完成的伟大的成就。是为了有能力欣赏所有这些。

这些都是对的。同时,是了为作为工人出卖劳动力的时候,时间能够更值钱一些。马克思说,出卖劳动是对劳动对人的异化。网上有人说,没有人靠出卖劳动时间赚钱,只有创新、平台、凝聚大家,才能富有。但是,这些都不是对我 (相当多的时候,也包括你) 说的。就像了解王思聪是怎么想的,对你我有什么帮助呢?又不能重新投胎换个爸爸。了解科学家书香门弟、贵族们如何世袭相传,对你我又有何益,这些条件都是先天的,至多我们为后代创造这样的条件。不过人家说了,需要三代以上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十有八九看不到了。

所以,我们就是出卖劳动时间,不是致富,而是生存。

卖的时候,同样是8个小时,我希望 (也希望你也)能够 卖得能贵一些。不是因为讲价能力强,而是因为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的生产力 (假设就是生产效率) 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假设就是平均效率),那么就可以获得超过一般的收入。如果不能卖得比别人贵,同时又希望有比别人更高,甚至只期望与别人相同的收入,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就只能被迫996。

也许,你希望的生活只是简单的。一箪食一豆羹一飘饮,足矣。又假设,你的爱人孩子父母也是这么想的,幸甚。并且也不必考虑以后的风险,幸甚至哉。

其他的情况,我们需要做出足够的贡献,才能购买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生存。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是为了赢得劳动时应有的尊重。是为了不至于被人指着鼻子骂,你这干得什么破活儿。是为了被指着鼻子骂的时候能有勇气回嘴,你找别人干也就不过如此。

某种能力,只有当你超过了平均水平,也许更高,才能以此谋生。不然都是玩乐。为什么打节奏大师那么爽,而练琴练唱歌那么苦。因为节奏大师是逗你玩的,相当多的人还为此付钱。你付钱了,产品有责任让你高兴。当别人付钱的时候,也就是你谋生的时候,你得有能力让别人高兴才行。除了父母,谁逗你高兴,还给你钱?

为什么不能让教学也像游戏那么快乐呢?简单的回答是,因为你没有付足够的钱。付了足够的钱,你是可以快乐那么一点点的。为什么学习不能像游戏那么快乐,令人沮丧的回答是,因为你的天份不够,有些人确实玩着玩着就学会了,他的这个本事,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在学习这项能力之前就已经有了,总之不是此刻才具备。为什么学习不能像游戏那么快乐,因为考核。如果没有伴奏,你知道自己的卡拉OK有多难听么?如果不是跟随节奏大师,你来指挥,知道乐队奏响的得是什么乱曲子么?如果不是观赏篮球赛而是上场呢?只有通过了考核,超出平均水平,或者更高,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不然就是你自娱自乐。超过平均水平,怎么会那么容易?你在小学时超过全班平均线了么。十有八你说"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会说"小学成绩,没用的",那么我们也容易猜测你当时的成绩。接下来还有下一个问题,你的这种优势保持到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了么?研究生之后,也是有考核的,只是不拘于考试而已。你保持了超出周围人的平均能力了么?为什么不快乐,因为能力不足以让我们快乐地达到期待的目标。即使你一直超过平均,也就是平均的能力水平,凭什么大家都痛苦,你就有能力快快乐乐地花费几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时间花费N分之一,是不是意味着能力是N倍啊。

另外,那些告诉你快乐地玩着就学会了的,他们说啥,你就信了么?

也有同学想,我现在快乐一会儿,追你们还不容易么。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与人的能力差别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那么大。绝少有数量级的差异,甚至微乎其微,在努力面前,完成可以忽略这点差别。你以为一努力就行,当你追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回事。跑100米并不费劲,每天跑,100天以后可以达到1万米。每天百米,需要的只是意志,我们都行的。一次性跑1万米,需要的能力不是你我现在就具备的。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有的同学说,我最后不是完成了么。因为完成从来不够,按时是必要的指标。如果不能按时,一切都没有意义。完成了,只是没有按时,这不仅是未能按时完成,这是没有完成。参加过高考吧,截止时间以后交卷有成绩么。

努力学习,为了有能力按时完成任务。为了不说"对不起"。为了做事与承诺一致,为了能够做事与承诺一致的能力,为了有判断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能力的能力。

按照我们所承诺的生活,按照我们真实的意愿和能力承诺。喜欢读书,那么去破万卷,去写读书笔记,去书评。喜欢编程,那么去研究业务逻辑,去学习框架,去熟练算法,去刷题去做项目。喜欢谁,是告诉她,去努力和她生活在一起。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要一边说着A,一边做着B,然后期待大家用C那样的形像来看待我们。

你不是喜欢读书,你只是希望别人认为你喜欢读书,甚至不屑于做出读书的样子。你不是喜欢编程,你只是希望老师认为你是同道中人从而给个好成绩,或者表达咱们是一伙的,我的所有做法都只是因为还没有修炼够并非冒犯。你甚至也并不想升学毕业工作,只是想表演出焦虑的样子。

我单位的走廊上曾经摆着两架钢琴。我说,要准备天天下班砸琴,这样,等我退休的时候,有几首曲子应该相当熟练甚至能够有了感情吧。我经常见到有人上去弹两把,有快速熟练的曲子,也有生涩的单手单音,也有人按不响钢琴,也有人用来视频远程教学生,也有人弹得惨不忍听。这两架琴都已经坏了。都跑调严重,只要是曲子,声音反馈就像奇怪得让你弹不下去,和弦的时候更加暴露无疑。其中一架的某个按键已经塌落抬不起来了。另一架延音踏板功能反了,踩下去的时候才是正常,不踩就是延音,几个小节弹下来,最先按的那几个键子的音还在绕梁。琴已经被人弹成这样,而我一共也没有碰过几次。等不到退休,琴先坏了。
微信图片_20190427234538
所以,你有多少只是表演,就像我一样?

复联4、奥运会、世界杯,这些,我们都是场上的看客,错过又如何。人生如何去过,尊严如何赢得,承诺如何兑现,这些必须我们亲力亲为亲自体验的,又怎么能够错过。

草民制弓

据说,弩是管制武器,因为精准度实在太高,训练成本也低。弓,则是体育器材,可以随便玩。如果想带上地铁,那么需要一点表明你不打算伤人的工作: 下弦分拆,箭弓分离。

事实上,即使近距离,用弓伤人也非常困难,因为不经训练很难射出,更不用说射到。所以,电影电视里那些帅气逼人的主角们,只是传说。关云长是马弓手出身,虽然为袁将军所不屑过,但是关云长后来的业绩无疑为弓手这个职业提高了地位。图书管理员亦然。《指环王》里的精灵、《饥饿游戏》里的大表姐、《幽灵公主》和《勇敢传说》里的公主,都选择了用弓这种武器。我们看到他们的是敏捷、英武、精准,这背后是多年努力的汗水。

就像C语言 (李记者说像汇编语言),弓箭是自动化程度非常低,因此对操作者要求极高的工具。射箭,需要相当长期的训练才能在战场上可堪一用。据说,这就是英国人用长弓法国人没有什么意见。等到十字弓 (弩)上场的时候,连教皇都觉得那是邪恶的。因为弩手的训练时间极短,几小时还是几天,而弓手的训练需要几年甚至更长。
tower
与直觉正相反,不用手臂,不用肩,而是使用背肌发力。照片表明,满弓的时候弓箭手的后背正中肌肉怒张,肩胛骨翼然突起。"反自然"地用大肌肉控制精细动作,在很多领域都有提到,武术、拳击、柔道、书法、素描、钢琴、唱歌呼吸莫不皆然。如果工具不够优秀,那么就需要使用工具的人的训练。把自己训练成优秀的工具,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像宗教的热情。有一天我在网上听到一首曲子,并不懂,但是感觉庄严而激动。快跑去看名字,记得是马友友的《我是上帝的容器》,巴赫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发箭还有特别多的讲究,因此有诸多名词,每个名词的背后都有详细至繁琐的定义。地中海式撒放、蒙古式撒放,用拇指还是三指扣弦,箭如何用后手固定,如何搭在前手上,拉弓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拉开弓以后不允许空放?如何减少手指、弓背对箭的影响?还有,也许你拉开弓以后才会想到的——怎么瞄准。不少人,一撒手射就掉在了脚前面。这些,有的跟人体解剖和受力分析有关。有的,跟弓的制作工艺有关。

弓,不仅训练困难,制作也非常困难。虽然相比弩而言,弓对使用者的要求繁复得多,但是弓的制作却没有因此而简单。从弓的名字分类就能够看出来,长弓、清弓、和弓、复合弓、反曲弓、传统弓、滑轮弓、猎弓,诸多名目,之间结构差异极大,工艺也非常不同。

举个例子,反曲弓。反曲弓甚至连它本来的样子都与通常所认为的不同。如果把弓弦拆下来,也就是弛弓状态,反曲弓看起来像个大写的C。中间那部分是硬质的,用动物角之类的制作,上下两端是较软的材料。需要上弦的时候,不是直接连接C的两端 (像左右镜像的D) ,而是固定中间位置,把C的两端向左边推。中间不动,上下两端向左,就逐渐形成了3这样的形状。"弓"字,看起来就是反曲张弓的状态。
ice
就像古文中有那么多与马相关的名词,弓的上弦与否有张弛这样的专门术语,说明祖先们深入了这个领域,并且广泛应用。民间也有传说,"翻弓打死马",描述张弓需要中线精准对正,以及弓的力量有多么大。反曲弓上弦有专门的器械,不然很危险。即使单体长弓,上弦也需要用"回头望月"的手法,用腰腹的力量才行。

滑轮弓就更复杂了,在弓的两端加了动滑轮,能让使用者只用一半的力量,所以更稳定。多大半径的滑轮,如何固定,线绳什么走向,如果只是原理还好,考虑到如何制作,想想就头大。

现在的竞技中,因为环境安全,没有勾挂,不像战场和猎场上那么紧急,可以慢慢瞄准,所以又加了很多小部件,箭台、撒放器,不一而足。

我想做一张弓,已经好几年了。综合各种材料,达到新的效果,是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吧。先是找资料,还有反向工程。
clock
小学的时候,开始痴迷木偶。看了木偶片以后,想反向工程出来。那个时候能找到的资料实在少得可怜,除了木偶片 (以及动画片)、电视节目《天地之间》以外,就是杂志上极其偶尔的文章和辞典。不少人想不到的,词典尤其是厚的,能提供非常多的信息作为想像的基础。阿来 (?)的小说里提到一个小学生把唯一的一本百科全书当作作为全部知识,后来还看到他的回忆提到亲身经历里有本卷边的词典,想来很有同感。市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在那里我知道了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仅仅这几个词,就能让我想像和动手制作很长时间了。裁剪、缝纫、铁(丝工)艺、木锯,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也并不想找一本专讲制弓的书,而是乱翻贴子,然后穷尽想像。做一做,试一试,发现又与想像以很大不同。

弹力来自弓背,而弓弦不需要弹性。先做个小的。用竹筷子,劈开做弓背。有感性认识了。不过太容易拉断,射程也很不过瘾。
light
看到有废弃的扫帚,已经拆零碎了。拣了几条,细头与粗头头脚并列,用单根网线扎在一起,作为弓背。这样,弓的两端弹性就比较接近了。用双股网线作弦。虽然简陋,部件满整,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了。

原本没有想到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没有箭。找遍了身边的材料,不是太短,就是太重,不然太粗。通常能见到的足够直的材料,用这么弱的弓,没有能射出去的。后来终于XL在徒步的时候看到了芦苇,帮我带回来好几根,轻、长、直,能射出将近20米。只论距离,不设靶子。

李记者说古代有草箭一说,一次性的,练习用的。聊胜于无。想了又想,不换材料的话工艺上再无提高的余地,放下一两年。据说古人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会长途跋涉几十公里,加工又要好几年。浪迹当代都市,除了购买,我也没有找到。看各种东西,都想想能不能做弓背,长度、弹性、恢复的能力如何。就像《枪炮、钢铁、细菌》里的原始人类,穷尽各种可能性,探索身边的物件。同样根据这本书,天然的材料里,基本上不太可能找到适合做弓的,因为早就被前辈们全试过很多轮了。读《造物记:人与树的故事》(原名The Man Who Made Things Out of Trees更贴切),作者砍了一株梣树,即白蜡杆,其中一部分做成弓。羡慕得很。后来看了一个视频,一个家伙用一人高左右的一棵树,只做了一张弓,其余的部分都慢慢用刀削掉了。感叹材料难得,感叹加工不易。
building
又是XL同学,给我拣回了几根竹pi子。一寸多宽,巨长,能弯转回来打卷。我截了其中将近两米长,做成单体长弓的弓背。

李记者一直推荐短弓,给我看了不少资料。短弓看起来似乎需要的材料少,但是对弓背材料的要求更高。越是短,越要求在较短的拉距下产生足够大的力,除了汽车减震器我想不出来什么材料适合。长弓弹性可以稍微差些,恢复能力也不必那么强,仍然能对付使用。

网线作弓弦,实践证明不好。原以为里面的铜丝能起到加固的作用,结果反复拉弓,铜丝最选断了。这次换成了鞋带。严格看这算耍赖了,鞋带是化纤复合材料编织的,不够天然。这也暗示了材料选择发展方向的几个特点,一个是人工材料,一个靠购买。为了提高材料和整体的稳定和重复能力,后来发现,制弓的发展方向也会偏离弓本身,就是弩。
flower
这张弓满弓拉力7.2kg,芦苇箭的箭尾很快就被射得裂开了。于是又搁置几个月。

有天在垃圾箱里见到了有人扔的广告架子易拉宝。把腿拆下来,乐颠颠地带回去。前面忘了说,材料大多是在垃圾堆捡的。能从垃圾堆捡到,算是"都市自然"的标准。路过垃圾堆,我念叨"这个可以做什么什么"的时候,二猫就喊我"捡破烂的"。我也觉得现在就开始拾荒,还是有点年轻,作为老年痴呆的典型特征还早一点。不过,听说其他同学,比如zhumao同学也破烂,他捡木头做家具。听到这些消息,我心甚慰。

易拉宝腿是无羽箭,用钳子在箭尾掐出一点分叉,用来嵌住弓弦。能射出8米左右不成问题,正适合。如果射程再远,就找不到那么大的屋子了。按李记者千叮咛万嘱咐的,射手面对的方向一定不能有人之类的,只有我一个人在屋子里才行。而且,还要小心箭会反弹,我见到最远的弹回到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按李记者和ZACK说的,还要小心炸弓炸箭,会突然发生,必然受伤。轻的是伤手伤筋伤骨,重的伤眼睛。总之是离作死越来越近的意思,如果不万分小心做好各种预防措施的话。李记者还赠我草靶一面,告诉我应该在草靶后挂布帘一幅。他说,他的朋友贼少,不希望我死在他手里。
aim
我第一次亲眼见识弓箭的威力,感觉是炸裂的,汗毛直竖,肾上腺激素估计飙升。这么弱的弓,弓未张满,而且用的是秃头箭,轻松穿透泡沫地板块。用手抓住箭杆,瞄准正对,需要用力才能扎进去。用弓则完全不费一点力气。后来,我见到上了箭头的,扎进书脊,射裂书脊,不一而足。把快递盒子挂在空中,一箭箭把它射成刺猬,假装是隐藏在城市里的猎人。又,每箭射穿10多厘米厚的草靶,然后我明白了原来奇怪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靶子要做得那么厚,以及为什么李记者说后面还要再挂一层布帘。

李记者回长春的时候,和风大先生一起来,现场测试了几轮。李记者的评论是,箭太重,不直,弓太软,弓背太宽。这样的装备,很难稳定的重复上次的弹道,能上靶就挺不容易的。磅数太小,所以各种射箭技术的要求我都不易感觉不到有用。还有,后手抬得太高。

我后手抬得高,是为了瞄准,从箭的后面看过去,直瞄到靶子,这被称为"正射必中"。也用月蚀法之类的,也需要抬后手。如果磅数高,这样的姿势对肩的要求特别高。李记者表达得很委婉,他说,你这样的弓正适合练习前手推。

李记者、风大先生、我,我们这几轮尝试战绩斐然。一共四根易拉宝箭杆,射弯射弯了三根,只剩一根弯曲得不那么厉害。卧室门被射了五个洞。二猫妈巡视时说,这门还能保住么?然后她下单买了20支箭,玻纤的,双色三羽。缺点就是太短,只有80cm。不过这是制式的,我希望的满弓1米多长,一支几十元更者更贵,而且只有木制箭杆,我的弱弓带不动。
arrow
玻纤箭支极其给力,重复起来更容易了。又射过几轮,距离增加到7米左右,还尝试了估瞄、估打,脱靶一半,但大多射在了布帘上。射飞而留下痕迹的,墙上一坑,柜上一洞,纸盒贯穿一处。布帘这样的技术存在,表明前人们在习弓上花过不少心思。布帘和箭支的接触时间更长,根据冲量定理,布帘受力小,损坏的可能少了很多,并且对箭头和箭杆的冲击和折损也更少。

如同李记者所说,装备稳定,射术就更容易提高。又如同ZACK所说,姿势准确结果就会好,令喜欢一板一眼的人非常舒服。有人提到日本电影《小森林》之所以令人舒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只要稳定输入,就有稳定输出,世界处于坚定的可预测状态,可以期待,给人以温暖的安全感觉。这种安全感,也令你敢于全情投入,这种专注本身也令人愉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向后发展的路线之一,就是远离制弓,而朝向器材党的方向。机制的、购买的市售品,比从垃圾箱里捡材料,有着更稳定的质量。反曲弓、滑轮弓、撒放器、扳指、桡度匹配。这些原理说起来简单,制作起来工艺和时间都投入甚巨。淘宝在眼前,手就懒了很多。当然,制弓的乐趣也就没有了。

对乐趣的追求,也正是不会起向器材党的原因。古代文人之雅趣,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对工具的爱好,对使用工具制作物件的爱好,正是理工科学生的乐趣之所在,是我们的诗酒。这也能够回答一个问题,制弓在当今世界还有什么用处,特别是我这种连门都没有入的非常业务的爱好者。制弓本身就是目的,这个过程令我愉悦,不需要其他的目的。

我抱怨过不止一次,为什么各种图书推荐目录中,尽皆人文著作,少有理工作品,即使科普也很罕见。如果你喜欢制弓,喜欢任意一种技艺,那么一头扎进理工作品,甚至基础理论中都会非常乐意而必要。也许,只是理工人群喜欢诗酒的那些,还没有发言。或者,他们的声音还没有被听到。

未来的另一条发展路线,为了提高出箭的稳定和可重复,除了训练自身,就是增加各种配件。最终的结果,就是弩和现代枪械。我们能想到的路线,前人尽皆试过一轮,其中有效的活了下来,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样子。从弩开始,就是管制武器,这条路不通。

所以,可行的道路,是复合材料、反曲,裸手撒放,制弓和射艺并行。在这个过程中验证和修正对于工程技术的认识; 对于工具使用的追求,对于物件性能的追求,对于自身技艺提高的追求,没有尽境。

草民制弓,悟道不止。
tree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Scratch教学讨论(下)实施

背景

共4天,每天整个上午。

第1天8:30至11:30,后3天8:30至11:00。

二年级 8
三年级 15
四年级 3
五年级 3
六年级 3

男生21,
女生11。

机房,可以向学生机广播教师机,可以学生机作品可以传到教师机。
有音箱。

教学助教1名,在教师讲授时操作。
教务助教6名,负责答疑、把学生作品传到教师机、参与组织比赛等。

教学过程

第1天

项目 小马过河简单版

(0)

组队

开课前由教师分组,全体同学分为8组,每组4人。按不同年龄搭配的原则,根据本次学生年龄结构,每组保证有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1名、二年级2名。

上课后,按分组靠近分配座位。每组讨论组名、口号、队员相互熟悉。

项目效果展示

(1)步骤

进入scratch
新建项目
换背景 评比
换角色 评比
拖出模块、移动10步
连接模块、点击绿旗,马移动10步 评比
点击绿旗,马叫 评比
保存
读取 评比
整理
移动到XY坐标 评比
滑动到XY坐标
下一个造型 评比
角色大小增加
角色大小设定为 评比
左转/右转
设定面向 评比

 

评分

最高分值: 每个步骤的候选分值由学生通过大声叫喊提议,举手投票决定,简单多数有效。
得分: 全组4人都完成的,设学生投票决定的分数为N。
按时间先后,第1个完成的小组计N分,第2个完成的小组计N/2分,第3个完成的小组计N/4分。其余小组不得分。

所有步骤完成后,总分最高的小组每位成员获得当天的礼物。

(2)创意比赛

以组为单位,可以组内协作,只提交1部作品。
最先完成下述所有功能的小组,进入投票环节。
投票环节中,所有同学参加投票,每人1票,投票给认为最有创意的作品。
不得投票给自己所在的组。

得票最多的小组每位成员获得当天的礼物。

功能检查清单

背景小河
角色马
点击启动
回到启始位置
马的叫声
滑行到对岸

cat

第2天

项目 电子琴

(0)乐理

由7位同学扮演琴键,每位同学负责一个音。
由教师演奏两只老虎。

课程中间,全体按简谱唱两只老虎。

项目效果展示

(1)步骤

进入scratch
换为中文
新建项目
换背景(不是白的) 评比
增加新角色(6个),共7个
点击动物,动物叫 评比
标音符,造型|文本 评比
动物叫声换成音符,音高,时值 评比
点击动物,换造型
点击动物,增长缩小
点击动物,旋转
点击动物,说话 评比
绘制新,白键,中心 评比
按计算机键盘
角色复制 评比
增加新角色,黑键
音符,音高,时值 评比
点击钢琴键盘动态效果 评比
按计算机键盘,琴声、钢琴键盘动态效果 评比
一键放歌,键盘事件响应 展示
循环初步 展示

继续前1天的组队、评分规则。

(2)创意比赛

继续前1天的组队、评分规则。

必选功能检查清单

琴键(可以是任意角色)的视觉效果
琴键的动态效果,放大/缩小
琴键的动态效果,造型
琴键的动态效果,说话
琴键的动态效果,角度
计算机键盘,琴声、钢琴键盘动态效果
创意功能自选,不必须。

提供钢琴键盘图示

piano

提供简谱与钢琴键盘间的关系图示

central_c

提供简谱

two_tigersmarylittle_star

ice_blocks

第3天

项目 小猫抓球、小马过河故事版

(0)

项目效果展示

(1)代码分析

效果展示。

功能分析。

代码设计分析。

功能检查清单如下。

小猫抓球

背景操场
角色包括猫和球
猫随鼠标动
球自动向随机角度移动
球遇到边缘反弹
抓到球,猫叫
抓到球,加1分
抓到球,球跑掉

yark<=这是操场

小马过河 故事版

按绿旗开始,马回到初始位置
角色马、大象、松鼠
背景小河
马思考
大象先隐藏、移动出场、对话、移动过河、消失
松鼠趴镜头上特写出场、对话、突然消失
马移动过河
按空格继续
等待N秒继续

小马过河 互动版

此项目因时间不足,未分析代码,未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按绿旗开始,马回到初始位置,背景切换为小河
背景小河、GAME OVER、庆祝
角色马、路障
键盘控制马移动
马碰到路障,切换成背景GAME OVER
马移动过河,切换成背景庆祝
庆祝时路障全消失,马移动到舞台,奏乐

(2)评分

单人参赛,不分组。
每个项目设置8个奖项,完成所有功能的前8位同学获奖。
由于第3个项目取消,因此第3个项目的所有奖品进入第2个项目的奖池发放。

cpu

第4天

原计划做项目“小猫种鱼”,教学讨论中大家普遍的意见是太难,改为比赛。
比赛的展示和颁奖环节邀请家长参加,有21名家长注册并出席。

选票是事先制作的红色小条,约2cm*5cm。
每个赛队牌为A4纸按2*2切割得到,用胶带粘在地板上。
同学分组在助教组织下按次序把选票投到赛队牌之下。

同学们共组成18个赛队,提交作品16份。

比赛规则

赛队

自由组队,每队不得超过4位同学,允许单人组队。
每位同学不得参与多个赛队。

作品

每队提交1份作品。

制作时间,从教师宣布开始,至9:30结束。
作品由助教发送到教师机。

展示

展示从10:00开始。每位同学自行在教师机展示,并陈述作品优点。
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评比

每位同学有3张选票。
3张选票需全部投出,不得弃权。弃权的,本组失去参赛资格,不得参与评比,个人失去“积极参与”才会得到的参赛证书和奖品。
每位同学的3张票,可以全部投给同一作品。
不得投票给自己所在组的作品。

家长、教师、助教没有投票权,本比赛不承认选手以外人士对创意的审美和品味。

奖项

赛队按作品得票由多到少排序。

一等奖1支赛队,赛队每位成员获得一等奖证书。
二等奖2支赛队,赛队每位成员获得二等奖证书。
三等奖3支赛队,赛队每位成员获得三等奖证书。

每位积极参与的同学都将获得参赛证书和奖品。

赛队名称 成员 得票数

sunset

设施

学生作品,由助教传到教师机上由教师展示,或者学生在教师机操作效果较好。特别是有声音的作品。

下课需要把学生机设置为“肃静”或广播教师屏幕,不然同学们不休息,继续学习和实验,影响接下来课程的注意力和精力。

使用Scratch 2.0 离线编辑器。去往MIT的官方站点网速奇慢,不稳定,经常超时。

就在本次开课前一周,Scratch 3.0发布。未采用,仍然用Scratch 2.0。

附件

以下是课堂用的项目源代码,每天课程结束后发到家长微信群中,供需要参考的同学下载。

百度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NL3gbX9ADmi7byCNPVP3Q
提取码:ogou

1.小马过河简单版.sb2
2.1.动物叫.sb2
2.2.动物电子琴.sb2
2.3.电子琴.sb2
3.1.小猫抓球.sb2
3.2.小马过河故事版.sb2
3.3.小马过河互动版.sb2
4.小猫种鱼.sb2

用于展示scratch能力的项目为:

打地鼠游戏.sb2
小猫种鱼.sb2
弹球游戏键盘版.sb2
弹球游戏鼠标版.sb2
愤怒的小猫.sb2
抽奖游戏.sb2
按键飞机游戏.sb2
躲避大章鱼游戏.sb2
抢蛋糕 双人游戏.sb2
汽车比赛 4关版.sb2
画画.sb2
疯狂的大马路.sb2
绕场赛车——路障版.sb2
蛇身的移动.sb2

用于展示的项目的作者拒绝杨贵福以外的教师使用,所以推荐到scratch官方站点下载优秀作品用于展示。

感想

反对是一种参与,强烈的反对是强烈的参与。
队名和口号。
学生的社会工程学,拉选票,找同学帮忙,作弊,抱怨难,希望“放过去”。求助同学或教师。
胆怯,拒绝交流。
极端聪明的同学。了解乐理、音准好的同学比例非常好,一半以上。
动手能力和复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