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廊柱中的他们都是谁

东北师大净月校区北门有一组雕塑群像,把中间全占满,刚好左右两边各留出一两排行车行人,雕像的基座也兼作人行道。毕业季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爬上去合影。我们也经常迷惑,与你合影的那些,都是哪个伟大的人物呢?

1. 概述

群像两成两组,一组朝南即博硕路一侧,一组朝北即东北师大净月校区一侧。人像姿态各异,偶有互动,共19人,其中10人在南侧,9人在北侧。两组人像之间由树丛、葡萄藤、爱奥尼克式廊柱,以及镂刻镂空形成分隔。
nenu南侧
南侧,校门外

nenu北侧
北侧,校门内

还有若干附件,并不是雕塑的一部分。包括人像脚下的水泥花盆及其中的鲜花,还有马路对面的孔子像。

2. 门楣

人像的外围两侧各侧有朝南环抱的三根朝南多立克廊柱,柱上仿古遗迹残留门廊的一部分外立面,上面刻有文字。我不知道这部分构件的名字,估且称为门楣。

面对人像,左侧即东侧,上写 CONFRONTATION。
confrontation

右侧写CONVERGENCE。

convergence

我原本没有注意到门廓和文字,向Lars介绍人像的时候他指给我看的,还告诉我这来自拉丁语云云。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 对抗 和 融合。想来是雕塑的主题。

3. 知名人物,5位

辨别体现文化意义的雕塑和绘画中的人物到底是哪位,是件困难的工作。首先,我脸盲较为严重,大多数人在我看来,都长得非常类似。又或者,换个角度、光照、表情,同一个人又成了另一位。其次,这些大多是古代名人可供参考的肖像大多形似而已,连他妈都不一定能认出来。历史中的杜甫、岳飞是也。再次,语文和历史课本中的肖像画,质量之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丁像个女人,哥白尼也是。后来在网络中见到了课本里的肖像所依据的原稿电子版,质量更好一些的,感慨并不是画工手艺差,是分辨率硬件的限制。

可以用于辨别人物身份的,是典型的随身部件,以及特定的装饰。比如骑牛的是老子,捧着书代表知识或者笏板代表或者象征身为臣子和管理阶级的,是孔子。再比如外国人长大胡子的,就是马克思,中国人长小胡子的,尤其仰面作思考状的,是鲁迅。身着红袍,挺胸抬头有五络或三络长髯随风随动,特别是旁边草书满江红的,是岳飞。

3.1 孔子
nenu孔子
特征是身着中式长袍,虽然我并不清楚是哪个朝代的。手捧竹简,虽然孔子像常作拱手状,不过姿势差不多。头巾。
作为对照,类似的有如下两种。
孔子行教孔子

3.2 李白
nenu李白
李白之著名在诗,肖像特征在酒。有酒坛子,歪倒,人也醉态,以手支头,头戴唐巾。
李白
3.3 老子
nenu老子

骑牛,很长的胡子。头特别奇怪地向前探出很远,肩膀像驼背一样。头发只是扎起来,没有其他装饰。

老子骑牛
3.4 柏拉图
nenu柏拉图
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柏拉图手指天,代表理念的唯心主义(或者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手指地(或者眼前),代表唯物主义(或现实的国度)。所以如果两位并肩,一位指天一位指地,一定就是他俩了,不必看脸。此雕塑的姿态、衣着都完美复制了《雅典学院》,容易辨认。
下图居正中的两人,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拉斐尔 雅典学院

3.5 亚里士多德
nenu亚里士多德
4. 疑似人物,或未辨认出的重要人物,9位

其余的人物就颇费猜测了。不过,可能你刚好确认就是他,麻烦告诉我。

有一次我们看雕塑,提到“这个是屋大维”。S同学非常惊讶,“这么小的字这么远你也能看清。”我没有看字,那么意气风发,身着铠甲,年轻而志得意满的,只能是他啊。历史课本里也有肖像,用的就是这个雕塑。只是我没有想到如此生动。还有一次老L同学提起有个老外,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发音奇怪也没有记住。离希腊不远,而且比希腊还要伟大,或者他们才是希腊什么的,特别古老。我憋了一会儿,说,“是马其顿吧。”正是。我把那一带的古代牛国遍历了一遍,就马其顿最符合了。还有一次,我找百思不得其解的,膝的后面叫称腘,肘的前面叫做什么呢。查了几天也没有找到线索,在构建锻炼那群里刚一问,就有两位大侠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叫做“肘窝”,中医还有五窝这样的说法。

我以为尽人皆知的,可能你已经忘了。我遍寻网络找不到的,可能你一直以为非常浅显直白。希望有人告诉我,这些都是谁。

4.1 武将 岳飞
nenu武将

这位武将的特征是头巾,还有手里有本书,他提起袍子下摆似乎也是个标志性动作。可能是岳飞,或者辛弃疾。
岳飞像辛弃疾
4.2 文士 范仲淹
nenu文士
这位文士的冠、手里卷起的书卷,还有带披肩(?)的衣服似乎是个特征。怀疑是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或者邵雍、朱熹,还可能是曾巩。杜甫就不太可能了。
朱熹 邵雍 范仲淹 白居易 杜甫
4.3 女知识分子 李清照
nenu女士
手捧书卷,披斗篷,无冠冕。怀疑是李清照。虽然披斗篷,当不是蔡文姬、昭君。古代中国女名人中,黄道婆不是知识分子,武则天是皇帝,她俩不以书为道具。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应是武将打扮。秋瑾有点太晚近了。

4.4 舞剑者 祖逖
nenu舞剑
平民打扮,未着铠甲,有冠。以舞剑为特征的,最可能是祖逖。还可能是辛弃疾南奔以前。陆游。
陆游-旅游帽
4.5 普罗提诺?
nenu疑似普罗提诺
这位西方人的特征是短发无须。根据我的观察,没有确切实据,古希腊和中世纪及以后的男性蓄长发和胡子,唯古罗马人因为戴头盔并且贵族也是战士职业未分化而留短发,而且经常有没胡子的。这位短发无须的可能是古罗马时期附近的。遍历了一下那个时期附近名人的雕像照片,普罗提诺似乎有点像。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融合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东方的神秘主义,对后世基督教也有影响,也有资格置身于其余人等中间。
下图是普罗提普头像,是不是长得有点像呢?
普洛提诺
4.6 读书男
读书男IMG_0725
这位西方人士的特征是短发,疑似古罗马人。但是他的衬衫领子非常突出,似乎只有近当代才有这样的形制。长袍并不能作为否定他是近当代人的依据,因为在突出文化影响力的雕像中,无论什么时代的人,着西式长袍或裸体是惯例。中国古代名人,也少有关注他们服装的朝代的,长袍就是了。

这位我做了诸多猜测。猜是谁,就去搜索他的头像做比对。首先想到的是林肯,但是林肯的长像太有特色了,完全不神似。

林肯

或者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康德、哥白尼、奥勒留、爱迪生、牛顿、西塞罗。他们长得都不像。
西赛罗 卢梭 牛顿长发 奥勒留 爱迪生 康德 哥白尼 孟德斯鸠
4.7 扶书女
nenu扶书女
4.8 指书女
nenu指书女

4.9 抱书男
nenu抱书男
他站在孔子的对面,似乎针锋相对。耶稣?可是耶稣手里不应该捧着本书。

5. 疑似路人甲,5位

以下人物,我怀疑是装饰,不是历史文化名人。Lilius说这应该是酒神Bacchus。我印象里酒神都是男性,虽然酒神节是以女性庆典为主。Lilius说也有女性形象的酒神,我英语不好无以为继,当时就问到这里。

IMG_0732

IMG_0723

IMG_0722

IMG_0715

IMG_0714

6. 补记

大菜花(旭日广场)的西面,朝向图书馆方向,还有两组群像。一组貌似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不知是在讨论什么;另一组似乎孔子和他的学生,“咏而归”那段场景。他们都是谁,以后再研究。

(图片部分来自网上,如有侵权烦请通知作者,会删除。)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我不是个真粉丝

1. 科幻

田中芳树近日在北大或清华做了讲座。我看到讲座广告时兴奋地转了朋友圈,今天在网上看了有人整理的讲座和问答的文本,一边看一边哈哈大笑。讲座广告时,第一眼看到的是《银河英雄传说》和大学,心想“啊,终于这部作品也可以研究了啊。”然后看到了讲座人,田中芳树!怕看错了,又重新看了几遍。是的,田中芳树。

居然,他还活着么。显然,从道理上说应该是的,其实我应该知道这一点。不过在心理上,总觉得应该是永远见不到了的才对。没想到还有距离如此之近的时候。

插叙一段。田中芳树在年轻一代中非常著名,有些人是看着《银河英雄传说》长大的,他们称作者为田中大神,对于作品里的国度、战争、人物,都能津津道来。他们为作者又杀了一位读者喜爱的人物而愤怒哀伤。就像老一辈无人不知杜丘东仁,后来无人不知山口百惠、史泰龙一样。

居然与田中大神可以距离如此之近。当然,有这样的想法时,我并没有考虑到日本离长春和北京离长春哪个更近。而且,我并没有打算去,只是怦然心动,心动而已。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伪粉丝。田中的作品,我只读过《银河英雄传说》,而且只读了正篇,外传尚未读到。他还有其他的作品,我不仅没读,而且如果不上网查连名字也说不准。如果咱俩面对面谈话,大致的效果就是,我说,"啊对,就是那个名字叫什么龙的,听说也很不错。以后应该找来读读。"以我的经验,"以后找来读读"大致等价于"没有打算看",是个更客气委婉的说法。

也读他的作品,也抚掌大笑,也望着夜空叹气。也知道杨威利是儿童节去世的。也知道莱茵哈特,还有他早亡的好朋友,名字是齐格飞,还是齐飞格,真名很长好几个字,已经忘了。杨威利是好人,喝红茶,莱茵哈特是坏人,喝咖啡。还有什么?声称喜欢而已,与真正的粉丝对一切了如指掌,谈起来耳熟能详的样子,我差得太远。
coffee
不仅对田中芳树,对很多我声称喜欢的要命的作品和作品后面的人,也都是这样的。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科幻迷,大学时唯一花钱买过的杂志就是《科幻世界》。同时老疙瘩也常买,我会蹭来看。我喜欢里面不少故事,还从图书馆借来读过阿西莫夫、威尔斯的一些作品,还有非常喜欢虽然作者名字和角色名字都没记住的短篇《黄药片》。我觉得这样就算"迷"了吧。

2002年暑假,我去参加科幻世界的笔会,准备了一件大白T恤,牛顿的丙烯涂料,还有小刷子。我准备挨个请喜欢的作家签名,留作纪念。王晋康、刘慈欣、潘海天,我都为他们留了位置。潘海天此时刚刚被称为大角,因为他的作品《大角,快跑》。而我还是更喜欢他的《偃师传奇》,准备说服他签名潘海天,而不要写成大角。我甚至想,如果他执意要写大角,我是婉言拒绝呢,还是再努力说服一下。

我对柳文扬和今何在分别说,"我爱人特别喜欢您的作品,让我一定带来她的崇拜。"我对潘海天赤裸裸地表达了崇敬,他淡然地说,"大家都是作者,不必这么客气。"我想自己已经涨红了脸吧,我想说,"我是真的啊。"但是我没说这句,而是说,我特别喜欢九州里那段,那个家伙把剑扛在肩上,用应对骑兵的方法攻击眼前的龙,要么成功,要么被马踏死。他说,"那不是龙,而是蛟。对了,那篇没有发表呢,你在哪里看到的?"
no_fishing
但是签名遇到了问题。如同爱情故事里主角对着镜子的那些很多遍预演,这些计划都没有用。我摊开T恤才发现,大多数我喜欢的作家都还没有到,眼前这些大部分我甚至不知道名字。我涎着脸请肯提笔的作家们把名字签在后背上,把前胸的位置刻意留着,直到终于等到王晋康和刘慈欣。大刘先生后来以闲聊的形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新中国科幻发展史课,我就更不敢自称科幻迷了。

遇到的大部分作者,我不知道名字,他们的作品也没有读过。那一次我意识到,我这个科幻迷根本就是假的啊。后来张TZ同学去参加另一次科幻大会,带回一大本厚书,上面也不少签名。他兴致勃勃地讲遇到的人,我的反应先是,"这是谁?这又是谁?他写过什么?"

我读过的这些科幻作品,也有感动,却从来没有想过给作者写信,无论作者活着呢还是早就死了。我高中同桌有个笔友。笔友,就是用纸质邮件与陌生人通信。我对给陌生人写信非常惊讶,谈什么呢?小学的时候我们写作文,有一篇是给老山前线战士的信。我的那篇,老师要求寄出去。一直到最后,信皮已经在书包里揉急皱了,我也没有寄。我找了各种借口,地址怎么写啊,收件人是谁。借口中甚至包括,我跟父母要8分钱寄信,会不会挨批?这次写信没寄,算作半个粉丝吧。

小学也有勇敢的时候,给少年报还是叫什么名字的报纸写过一封信,向小虎子或者动脑筋爷爷请教一道应用题。题目是给出三种水果的单价,每种买了多少,求"平均价格"。对于平均价格到底是水果单价的平均数,还是水果的总价除以总量,我和老师产生了分歧。这道题在近几年在网上见过有人挖坟,主要观点是出题人语文不够好。那封信我等了很久,每次到传达室都失望而归,没有回复。后来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易犯的错误字,其中有一个貌似我信里有。不过想想,既然是"易犯"的,出错的一定不止我一个。所以,也许根本不是在回应我。这次我写了信,虽然没有回复,也算是粉丝吧。

我表现出一个粉丝应有的行为,一共也就只有这么一次半。给编辑或者作者写信,自从小学以后,在我看来太奇怪了吧。

2. 文学

朋友圈里有位公司的技术总工LCX,本人我见过,长相并不如何粗旷,性情很是干脆,爷们。他同时也是个文学中青年,经常有现代诗,可以一读,不是单只很多换行那种。我有一次评论说,啊呀,大家都是文学青年。他一改文学色彩,如同当面一样很爷们地回: 你也是文学青年么,咋从来没见你发过哩?

我顿时语塞,回什么呢,咋证明我是文学青年。我说喜欢席慕容么,说能背诵她作品里的几首?

我一直非常喜欢席慕容的诗,远胜过前一段被怀念的汪国真。我喜欢她诗里的意趣,连同她偶尔的散文也一并觉得很不错。她提到如何怀想自己的祖先蒙古人如何在草原上生活,自己怎样感受到那些血液的影响。她提到她的父亲惊讶于"长亭外古道边"不是"长城外"。一直以为是呢,很遗憾的样子。她的凋零的一棵开花的树的满树花瓣。

我读过能找到的她所有的诗,集子都很薄,不过读起来需要细品,很慢。还从老师那巴巴地借到《七里香》。老师不想借,特意一再叮嘱,一定不要丢了,要还。在寝室里某一天突然消失了,问了所有的人,没有人承认拿走了。物理系男生寝室怎么会有人喜欢席慕容的诗呢。当然,想到这点时我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总之,没了。很多年以后,我买了席慕容全套,电话老师,"你在办公室吧,我去给你送点东西。"老师说,"你来吧。"一见面老师就说,"我一猜就是就个,感觉。"

那一定是老师钟爱之物,经年不见,定然非常想念吧。已非旧物,略作补偿罢了。补偿老师,补偿我未兑现的承诺,也是对那么喜欢的诗歌的怀念。
greenhouse
这样喜欢席慕容的诗,我却并不是真粉丝。席慕容到过长春,在某个图书节上。那次我并不事先知道,是赶去买书,抱拎着大捆便宜书二手书东张西望,突然看到“席慕容”三个大字。在条幅上。红色的条幅,斗大的字,是签名。我问一起去的同学,"是不是,是不是。"

旁边是姜昆签名,老长的队伍。席慕容的队伍人也很多,不过没有另一支队伍一半长。这些没有趣味的人啊,我感叹,只会追像姜昆这样的明星。我也去排队吧,决定不顾礼貌请同学等着。

队伍漫长,前面什么也看不清,只能见到有两个小步的黑点低头写,应该是在签名。排了没多一会儿,我又仔细看队伍的蜿蜒走向。才发现刚刚看错了,长的那支队伍不是姜昆的,而是席慕容的。原来有这么多文学青年,不知姜昆作何感想。

正犹豫要不要换到正确的队伍重排,我看到了席慕容。因为我正排着的姜昆的队伍短,已经近到我能大致看清人脸的距离了。是一位中老年女妇,面容平常,衣着平常,和蔼可亲。

这怎么会是女诗人席慕容呢。她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理智回来了,是的,她就应该是这个年龄,就应该是这种体态神情。其实在作者介绍里各种资料里,我早就应该知道这一点,只是偏偏从文学里勾勒出了青春少女才华横溢的容颜。逻辑如此,只是没有愿意去相信,甚至没有开始推理。

我转身慢慢走开。同学说,不排了?我说,人太多了啊。同学说,我可以等,没啥事。我只是反复说,人太多了啊。

回学校再拿起诗集,还是那样的仿宋体,短小参差。读着那些小女儿的文学,想着文学后面的面容。我还是不能接受,她怎么可能会老去?

我不是个真粉丝。最终,我的那些诗集上,没有留下作者的签名。写下这些文字的诗人与我素未谋面,也不曾擦肩而过。那些文字与我并无干系,就像桃之妖妖,非为我而来,只是刚好遇见,我心生感慨。她甚至不知道我的存在,那么千曲百折的长队等着她签名,又怎么可能会知道怎么可能会在意多一个或者少一个粉丝呢。
outstanding
3. 音乐

我还喜欢孟庭苇。天气女孩,很多歌曲里有风声雨声雷声,阳光的声音。《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她唱《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的时候,我想怎么会变成这样。

在我看来那就是她巅峰的时候。我二十岁左右,正迷恋生得光荣死得伟大。我那时觉得,像孟庭伟这样的声音,就应该在巅峰的时候突然死去。当时,我还不知道列农早就已经这样死过了。一个歌迷跑到他家门口,叫开门以后说"你变了",然后一枪打死了他。在二十岁左右的那个年轻人看来,死是生的一部分,而生命,就像一场华丽的表演,怎么可以磨磨蹭蹭地不好好谢幕。我希望自己如此,也希望别人也如此。特别担心孟庭苇会嫁给一个富商什么的。她一度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一集也没有看过。虽然那个时候找资料挺难,不过用心还是可能,我只是连努力也没有想过。就像关同学评论职业变更,"作为一个热爱计算机的人,怎么可以去做别的。"后来歌手信了佛,还出了专辑,就是功课之声。我想也好也好。再后来,她嫁了人,是高中同学。我想也不错。
church
我装机很多年,有两大皮鞋盒子光盘。其中唯一的CD,就是孟庭苇。

孟庭苇也来过长春,演唱会的主唱之一。二猫妈当时兴奋地告诉我,孟庭苇来了。我说怎么会。她说,就在南岭体育场,指给我看户外大广告。是的,有孟庭苇的名字。群星的头像里面有一个是她么,我说不准。二猫妈说,要不要去呢。我断然说,不去不去。

南岭体育场离我家甚近,中间只隔了动植物园,徒步十多分钟。我甚至想过,要不要开演唱会那天走去在体育场外面听。不去不去。自古美人如英雄,人间不许见白头。我怎么能够自己特意前往去毁掉CD里的声音,那才是真的。

我不是个真粉丝。真的粉丝,难道不是应该记得刘德华的每条皱纹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么。我的追星,追的不过是CD里的那一位。

我还追过齐秦,不是追求或者追星,字面意义的,紧追不舍。

当年我和二猫妈常城市暴走,并且率先使用了"暴走"一词表示快速徒步。按google earth估算时速最高7公里,持续一两个小时。从太阳城走到东岭南街这样的距离,穿越小半个长春。在长春百货大楼后街,人群中有一帮个子特高的青年,行色匆匆。二猫妈眼尖,说"齐秦"。那么瘦,那么高,那么帅。除了他还有谁呢,一定是他,虽然当年我们也并不认识几位歌星。其余的几位,是保镖吧。我们紧走几步,竟然没有追及。凭我们7公里的时速,竟然只是远远地看到,仅未被甩掉而已。一定是齐秦怕粉丝纠缠。这越发坚定了我们追上的决心。

其实我对齐秦了解甚少,更谈不上粉丝,知道他是《橄榄树》的弟弟。我长期误认为齐豫是《欢颜》最开头那位长头发飘来飘去的大酒窝美女。并不是,那位是演员,齐豫是后面的歌声。齐豫的歌,我就只知道橄榄树,三毛写的。齐秦的歌我仅知道三两首。知道《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觉得"匹"这个量词用得很是莫名其妙。还有《大约在冬季》,大约一词鲁迅也这么用过,而这是仅有的几首我唱起来不像重新谱曲的歌之一。还有一首穿得跟麦克尔.杰克逊一样,旋律我也非常欣赏不能,名字忘了。后来听到两个小女生唱《外面的世界》,听说也是齐秦写的,这么小清新也是齐秦写的么,看他坐在大红沙发里一位黑大叔,自己唱的时候怪模怪样的。后来我回想起来这首歌,小时候听过,归为流氓歌曲一类,跟"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还有"路灯下的小妹妹"一流,与两位小女生唱的风格完全不同。

管他什么原因,最重要的是,我们居然追不上他,所以一定要追上。齐秦在队伍最前面,冲过去。穿大街走小巷,挤开人群,我们越离越近。穿插进保镖们的队伍里了,我们都到他们的肩膀以下。他们的穿着都差不多,时代久远,模糊的记忆里就是黑皮夹克,大皮鞋。看前面的那些,全是高,挺拔,短发。我们埋头苦追,顾不得回头看身后的是不是戴着墨镜。一会儿,我们落在队伍中间偏后,一会儿,又冲到快到队伍最前。穿插,离着他们近到快被踩到脚跟那样近,近到他们一伸手就能抓住我们来个过肩摔。

追。

几次穿插以后,我们终于冲到队伍最前面,一个箭步,又一个箭步,总算能够回头看到他的脸了。

不是。

我俩齐刷刷停下来,看着貌似齐秦的那位一脸酷帅没有表情路过我们,然后是一大群高大勇猛的保镖带着风掠过。

不是齐秦。我俩对视一眼,大阳光照在马路上,人影分明。居然不是。如果追上了发现是他呢,要个签名,说"我好喜欢你的三首歌,有两首我记得名字呢"。

好不容易努力做个真粉丝,但是追的并不是偶像本人。
reflection
4. 明星

见过的活的明星,应该是只有成龙。以前的学生给的票,会展中心附近的体育场。整场演出主要的时间就是等待,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场内。一会儿,群众高呼,我们赶紧注目入口。很多人小声地说,"不是"。又一会儿,群众又高呼。又不是。又好一会儿,很多人举起望远镜,我赶紧推推二猫妈,"应该是了。"大家又把望远镜放下。入口处开进来一辆车,转了一圈又出去了。入口入又开进一辆车,走下几个人。又上车开走了。后来终于不知道什么时候第几次来的车,里面下来了一个白裤子。全场大喊"成龙、成龙",极有节奏。不是。声音慢慢小下去,像潮水退去一样,一片一片地消失。

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成龙出现了,还唱了歌。最后号召大家离开的时候一定要把矿泉水瓶带走。反复声明反复声明,还提到他在赤峰演出的时候散场以后,居然一个矿泉水瓶都没有。二猫妈看看观众后面等着收瓶子的一众人等,说,"瓶子是要收了卖钱的,都拿走了,人家白来了。"果然,出场的时候,很多人无视眼前张开的袋子,把瓶子随身带着,环保去了。我隐约听到鼓励的声音,"很好,长春的观众散场以后,也一个矿泉水瓶也没有。"

不知道明星什么时候来的,也不知道明星什么时候走的。签名更是不可能了,想做粉丝也没有机会。

刘德华和周润发也来过长春。长春,在东北因为贫穷被黑以前,还是个发达都市,所以也来过一些小明星。后来东北因为贫穷被黑了,就快要更名为远东地区了。虽然此时东北三省之一吉林省的人均GDP居全国前列,但是仍被后进们嘲笑贫穷。贫穷,是被嘲笑的原因,被嘲笑的那些特性没有一个像是导致贫穷的原因。还说刘德华和周润发,不然就会有人指着这段文字说,"看,这就是你们贫穷的原因。"

这两位明星参加长春电影节分别来过,刘德华住名门,周润发住在解放大路那个名字忘了的米黄色的宾馆里,都离我家不远。一群粉丝踩在马路中间隔离带的草坪里,仰着头伸手数楼层。我上班时候看到的,下班的时候他们还在那儿。动作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换过一批。据说有人打探出了房间号,据说有人扮成宾馆服务员进屋了。各种都市传说。我很困惑,如果真的见了他们,说什么呢?说,我很喜欢你的电影。对刘德华还可以补一句,也喜欢你唱的歌,喜欢你做人严谨的原则。然后呢,他拍拍你的脑袋说,好好。此时,要不要哈哈两声,要不要吐不吐舌头?然后呢,转身走,或者被礼貌地请出去?我们站在那里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表明我们支持他么?他知道有很多人支持,不需要我们声明。另外,我们怎么支持的,看他的电影了?花钱看的么?那花钱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特意去说一声。(你是不是偶尔觉得我扯得也不错,有没有翻到文末去赞一下?我是说"赞赏"一下。如果你真的打算翻页,别。后面没有"赞赏",只接受"赞同",不接受"赏赐"。)

如果刘德华或者周润发落魄了,到了长春。我很可能会去看,甚至有机会能当个粉丝更好。我会说: 你们的电影强烈地塑造过我的价值观,我努力做你的片子里那个和那个角色的样子。我有时会想,如果遇到当前的情况,谁谁会怎么做呢。我要不要这么做,我是否能承受这样做的代价。

有时候,我会那么做。有时候,我会怯懦。我会告诉他当年的那个年轻人在心里怎么哭得很大声,而表面上装得要够坚持。刘德华倔强的面孔会激励他,周润发会从黑暗里伸出大手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是好兄弟"。如果他们愿意听的话,我愿意说,也愿意用这些慰藉他们如果落魄了的心。他们正才华横溢横扫华夏的时候,我又不求封赏,为什么要凑到面前去呢。当然,他们一直也没有落魄,也所以也没有必要再回到长春这种落魄地方来,所以,以上这些只有作为粉丝时才能说的话,也终于没有机会告诉他们,只好说给你听。
fall_in_starts
5. 科学家

杨振宁来过我校几次,他有学生在这。不少人想招儿整票,去看杨先生。起初是看杨先生本人,讲如何做研究,后来有的人想同时看他夫人。

我都没有去,起初是根本抢不到票,后来是想清楚去了我也听不明白。我倒是请教过量子力学老师,对杨振宁的工作如何评价,现在网上炒得热火朝天的。老师说,杨是挺厉害的,不过也没有某些人吹的那样。然后他说了一大堆外国人名命名的方程,它们之间的关系,谁对谁错,应该如何发展,和相对论之间的关系,统一场论如何如何,氢的什么什么空间里的什么什么子怎么怎么的了。他顿了顿,我汗毛倒竖,回到大家课堂,我特别怕他就在班车上把我拎起来提问: 你对某某定理在某某实验中的某某效应是怎么看的。

去听杨振宁的课,万一他提问我怎么办?问我我一定答不出来,然后他就会说:我以前去过长春一个小的大学讲座,问过一个非常简单基础的问题。结果一个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居然好这个基本概念都没有听说过。咱们的教育啊。
corruption
我为什么要去听他的课呢,又听不明白。交互?不可能的。他不会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会评价我,然后以我为例差评我的工作单位和毕业学校,差评科学教育和人类前景。万一要求提问,我问什么。杨老师,您最喜欢的公式是哪一个?他会说是牛顿第二定律冲量定理狭义相对论么,再往后面,他说啥我就不知道了。就像我问科幻小说作业,您喜欢哪部作品啊。他们说的作家名字都很长,而且我没有一个听说过。刘慈欣先生例外,他喜欢俄罗斯小说。他没有说具体作家的名字,这很好,不然也是很长的名字。

杨振宁,我只知道别人说他可了不起了。我也相信这一点。可是我自己万万不清楚这些工作到底如何了不起,以及它们的影响。我知道他在清华有房子,还知道些别的八卦,不过肯定不适合承认知道,更不适合提问。

因为听不懂,问不出,所以,杨振宁的讲座我不存去听的念想。季羡林专攻梵语(注:一门外语)可以称为国学大师,专攻物理 (注:也是一门外语) 的呢,不知道可以不可也称国学大师。我连定性都不清楚,因此,做不了一个真粉丝。

6. 粉丝本来的意义

讲座我不喜欢,还因为我看不清。所有的讲座,除非是我讲,或者我就站在PPT的旁边,根本一个字也看不清。因为看不清,也听不清 (最近才知道,是有科学依据的)。我坐在那里,就是表演在看在听而已。所以没法在讲座上作为真粉丝。

我也不喜欢像个粉丝一样聚集在偶像周围,尤其欢迎起来像一群小鸡一样。我担心人们因此识破我的智商,伪装多年一朝暴露。所以我希望离人群远些。浴池、火车站、医院,都给我这样的感觉,一下子把我从书里、歌里、诗里拉回到现实世界。心情如此,没法粉丝。

保持疏离,因此才能保有自我,至少保有自我梦想的那部分。

如果说例外,有的。哪天我导师评上院士的时候,如果有个庆祝会,我会坐飞机、坐火车,挤各种交通工具,挤过各种人群,去观礼。但是我也并不想跑过去合影要签名。博士毕业的时候,我没跟导师拍照,反正也没有人否定得了我是他的学生,何必要个证据。签名,嘿嘿倒是很好,不过,写在签名本或者T恤衫上并不最好,项目的任务分配合同上更佳。

在庆祝会上,我不必看清,不必听清,只是在现场,与有荣焉。我会回想十几年前,导师对Z老师说的: 你要看十年二十年以后,你的工作对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会回想当时如五雷轰顶一样的感觉。

有些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只在于他们的作品之中,而不在于作品之外,包括品德、言谈、容貌。另一些人,我们并不关心他们的作品与其余的部分间的界限。我们不希望与他们疏离,我们希望成为他们,并且明知自己没有能力成为他们,但是希望看到他们能够成功,就像自己成功一样。如果可能,愿意尽一份力。

这就是粉丝本来的意义。
nail_clippers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滴水成冰

1. 铁是甜的,能把舌头粘住

东北还没有被黑成现在这样的时候,有些颇有意思的传说,比如冬天室外的铁是甜的。后面一堆回贴,"是真的,我舔过。"

我真的舔过,不是甜的,舌头会粘在上面拔不下来。冬天室外温度通常20度,可以达到30度左右。当我们提到冬天温度的时候,默认指的就是零下、最低气温。那一薄层唾液会在一瞬间凝结成优秀的粘合剂,铁的导热速度快,外界温度低,舌头本身的那点热量面对寒冷根本不能保持水是液态的。
table
我进行这一伟大实验的时候是在小学一年级或以前。和我哥正在新站小学 (当时是八中) 玩儿,我想起了我妈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可不能用舌头舔铁的东西"。

"会怎么样呢?"我当时接着想。后面的一生中我也经常这么想,并且在这么想的时候还会回忆当时的场景,然后我决定试一试————以后的一生中也经常这么干。

瞬间就粘住了,拉不下来,越挣扎粘得越多,疼,"哥!乌意丝都咱乌哦!"

不知道我哥是从哪里学来的,总之他救了我,不然现在讲课的时候舌头短一截就会成为我的特色。他告诉我别动,然后朝上面吐口水。我崩地把舌头拔下来,摸摸还在,表面缺了一层的感觉。

回家跟一说,我妈问,"不是告诉你别舔吗?"我回答想试试,忘了拉下来是说服还是嘲笑还是武力惩戒了,或者兼而有之。舌头仍在,还好。不然嚎叫都是含糊不清的啊。

一年级的时候我在胜利小学救过一位舌头粘在学校大铁门上的同学。当时周围一群人全傻了,他大哭,结果嘴唇也粘住了。有人想拉他,他叫得声音更大。我大喊一声,"吐吐沫!"旁边有位阿姨让我吐,我看他满嘴都是饼干冰,很是犹豫。好在他自己呸呸一阵以后,解脱下来,接着哭。每当我想到,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转学了,如果他再迟些遭遇这个事故,就遇不到我了,觉得他还是挺幸运的。因为我不够奋勇吧,所以也没有得到舍己救人的称号。只救了人,没有舍己,境界还是差很多。

我还试过把棉手套上面吐口唾沫,拍地粘在铁上,拔下来的时候掉一层毛儿。南方没有见识过的同学,可以自行想像舌头是什么感觉。
sun
2. 南北差异

没有到过南方的时候,身在其中,我对东北有多冷并无深刻印象。后来去了几次南方,感觉大不相同。

先定义一下南方。全国各地对什么是南方什么是北方的定义颇多争议。有以南岭为界的,有以长江为界的,有以黄河为界的,官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在此统一一下,我们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南是南方,山海关以北是北方。

当然,这个定义并未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我遇到过一位台湾导游,他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一听说我们是长春的,就说,啊你们北方人喜欢吃面。不,东北人民喜欢吃大米,不喜欢吃面。一般地他会说,那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东北在传统的意义中并不是"北方",北方指的是中原一带,正是山东河北吃面的地区。

总之,当我们东北人民讨论南北差异时,大体指的是山海关以南和以北的差异。
winter
我们的墙厚,约半米。所以从小我对香港武打片 (也含后来的美国武打片)里有些现象特别地惊讶,像演员能把别人按墙里、把墙打透。这怎么可能?那是承重墙,里面全是砖头,我参与拆房子的时候用大锤砸过,非常吃力。后来有了空心砖框架结构以后我没参与过拆楼,就不知道了。南方的墙很薄,我经常担心用手使劲按一下人会掉到外面去。几砖几砖的标准我不太清楚,在东北主观感受明显窗台宽,想跳出去得探大半个身子,殊非易事。

刘QH同学是四川人,10多年前他曾经说,南方的商铺都友好多了,整面墙全是门,不像东北的店门都关着。我当时就说,如果打开,那得多冷啊。后来有了些全玻璃门的店,想来是保暖工程和加热能力提高了,不过也并不像南方那么普及,成本不低吧。

刘QH同学还说过,东北人懒。我说,是啊是啊。这是东北人民被黑的普遍规律吧,黑东北的以东北人民最为积极。然后他举例,长春市外面这么多空地,应该挖些鱼塘啊,南方很多这么做的。我说,是啊是啊。虽然我不会吃鱼,但是这么优秀聪明的主意还是让我拍腿称赞。我后来跟二猫妈又赞誉这个主意,她幽幽地说,他是南方人,你还不知道冬天泡子里的冰有多深么。

冬天江里的冰有几米深,上面可以行走大货车。泡子,也就是池塘,一般会连底冻上。南湖挺大,据说也挺深的,冬天在冻在冰里的鱼也不少。人工池塘想过冬就得搭上暖棚,说不定还得生火才行。
lake lake_snow spring
我们身在其中也并不得有多冷。现在回想起小时候屋里冷,厨房的水缸会结一层冰,喝水的时候得用舀子把冰打碎。水很冷,就是零度吧,直接喝。当代人们讨论西方人喝冷水,中国人喜欢喝热水。东北人是第三种,我们一般喝常温的水,燃料挺贵的。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也冷,牙刷缸子底儿有一点点水,放在屋子中间的桌子上,第二天早上结冰会把牙刷冻在底上。

在屋里要穿棉衣和棉鞋,所以我对进屋就脱衣服非常不能理解。有些东北同学的童年略好一些,他们就是进屋脱衣服,因为外衣脏。有这种习惯的同学一般得是住暖气楼的,最次也得是火坑楼。平房这么做,得是体格相当好了吧。

冬天要糊窗户缝。以前是用报纸+浆糊,学校食堂统一熬制分发。后来发达一些,有用塑料布的,用卤水 (点豆腐的那种,MgCl2吧,喝了死人)粘。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同学冻得受不了,后来在报纸外面又糊了一层塑料布。当然这是后来,最初四川同学说,"糊上了冬天怎么开窗?"东北同学很淡漠,"不开窗。"四川同学困惑,"那不就憋死了么。"东北同学说,"我们活了二十多年,也没有憋死,倒是不糊的话会冻死。"

南方同学想开窗也是有道理的。科幻世界姚老师提到过,他从兴安岭到了成都,当地同事告诉他白天上班的时候家里得开窗。他想,这怎么行。我想也是,暖气会冻啊,代价多么惨痛,如果你在网上看过从楼上下来的冰瀑布,印像当是非常深刻的。如果没见过,强烈建议搜索一下,蔚为壮观。姚老师说,后来他看到墙上长毛才明白,不开窗就会是这样。

在长春上学的同学,南方的想开窗,北方的想关上。有位南方同学说,我要行使我的权力,打开四分之一。争论很激烈,后来怎么样了,我就不知道了。他不是我同寝室的同学,不然我会提议,打开四分之一时间,就是上课那段时间,睡觉的时候关上。

南方如武汉的池莉作家,很有代表性地提出南方非常冷,容易生冻疮,而北方则无。很多东北同学也说,是啊是啊。是的,东北同学就是这样无脑。请回忆一下小时候,记得上学的时候骑自行车冻哭的么,记得不能戴五指手套,必须戴两指的,而且把手握成拳头搁在车把上,随时用整个手掌刹闸么。记得要不停地做鬼脸,不然脸会冻住么。鼻子最惨,因为做鬼脸的时候鼻子也动不了,疼。进屋的时候眼镜上的根本不是书上说的"雾",而是"冰",手擦不掉。融化得快的时候眼镜片会碎。我就碎过,还被说服或者嘲笑或者武力惩戒了,或者兼而有之。
bike
这几年不那么冷了,大家就猜测是全球气侯变暖导致的。当然,如果某年特别冷,那就是全球气侯变暖导致了局部会冷。总之找到了原因。前辈教育我说,你小时候在外面待多长时间,现在待多长时间,小时候穿多少,现在穿多少。诚哉斯言。而且,小时候吃多少肉,现在吃多少肉。有些同学,你小时候多少脂肪,现在……我们换个话题。去年冬天,因为看错了班车表,我在早晨等车45分钟,冻透了,到傍晚的时候还没有缓过来。寒冷能特别快地消弱人的体力和意志,严重的情况下会神志不清。冬天醉酒冻死的案例正是这样,没有听说在南方冻死在室外的。
general
小时候我非常惊叹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每天都洗冷水澡。我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坚强的程度甚至产生了怀疑,觉得这是超人的品格,还问过老师,这是真的吗。分别问的,一次问的是毛泽东,一次问的是另一篇文章写的是邓小平,两位老师都说,"是真的。"直到后来我亲身经历了"几十年来最冷的几天"的上海,我才明白。那天我脱了羽绒服,脱了外衣,只穿了一件薄毛衣,感叹:啊春天。

3. 喜欢冬天

冬天的寒冷特别真切,是切肤的感受。我在操场上跑圈的时候,曾经感觉过皮夹克里面一层冰,冻得就像铠甲一样,每一步都像变型金刚一样kukukiki响。我还在冬天跑公路,因为寒冷或者雾霾或者兼而有之,跑完以后就肺炎发烧了。室外全是黑白两色,所以见到假的绿化带,虽然南方媒体大肆抨击造假,我仍然觉得挺好的。抨击的记者,并没有生活在东北吧。只要经历过一个冬天,见到过真正的室外,你一定不会忘记。

冬天如此寒冷,但是我们仍然喜欢。李yang同学提到,他喜欢冬天,如果阿里在东北,他一定回来。我喜欢雪,从通化山区到长春,没有了锋面冬天降雪骤减,我一直不习惯。有个广播剧叫做《远山没有雪》,北方同学到了云南,后来太难受了就跨国打游击和贩毒了。我深感理解。冬天怎么能够没有雪,怎么能够没有山,怎么能够没有远山上勾勾划划出的白色溪谷和深黑的松林。

冬天,怎么能够没有可以徒步走过的大江。小时候背古诗,"江上往来人",我的头脑中所想的,是冬天江上一片白,上面满是行人脚印,三三两两,成排成行。不需要"一叶舟"或者一苇,也能渡河。
rut
江里的冰有几米深,有钱的公司凿出一整块做成冰灯,正月十五的时候用卡车拉着排队展出。虽然我只到大人的腰那么高,但是这样的冰灯仍然可以看到,只要大家都抬头就行。

江上不仅有行人,还有车辆。不过也有事故。小时候听我爸讲过,一辆大客车贪图近便,穿浑江而过,掉到了冰窟窿里面。全车的人都淹死了。

所以除非冻得实成了,上面很多脚印,我不在河上面走。看到冰上留下的脚印,我也佩服,这些人胆子太大了,冰已经融化得这么软了,还敢在上面走呐。二猫后来说,还有一种可能,他们走的时候是雪,所以在雪上留下了脚印,雪融化、半融化,然后气温下降以后,冰成的冰上面就可能有这样的脚印。当初不是踩在半融的冰上,而是雪脚印化了再冻。
footprint
只有春天才有这种可能,冬天一直冷的时候,冰就一直不化。只有升华,没有融解。南方这种融化就很多。有一年南方雪灾,高压线上面结了长长的冰挂。我说,这真吓人啊,得多冷。二猫妈说,只有暖和才能这样。我想了半天,嗯,她学习比我好不是偶然的。

在长春没有浑江这样的大河,所能看到的只是伊通河,冬天也只有这上面才有大块的冰。我和二猫徒步时见过蓝绿色的冰,刚好冻得膨胀挤在一起裂开了,截面翘起在天空里,粗旷壮观。
pali
我们还见到过在喷泉的基座下面藏好的爬犁。拖出来玩了两圈,又原样藏回去。二猫拣了两根冰溜,是最漂亮的两根,小心藏在一辆货柜的阴影里。爬犁的主人,和二猫,都假装生活在旷野之中。他们明明知道并非如此,城市中每个区域每个角落都是有人独占的。
in_forest
想起有一本书叫做《刀背藏身》,里面说,刀并不是一种进攻性的武器,而是用来防守的。人可以躲在刀的后面,幸有此刀背,可以藏身。看到另外很多书,作者提到如何脱颖而出,如何突破公司的天花板,如何成为一个管理者。管理,是以他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意愿,于我何有哉。做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什么时候成为低级的理想了呢。
no_way
只要有雪,有寒冷。只要有那些人力改造尚不可达的地方存在,我们就仍然可以假装生活在旷野之中,假装自然仍然还在身边,可以慎重审验是否初心未忘。幸有此冰雪,可以藏身。

river

又见老友

今天下午J同学来访,我们俩各自坐一个靠背椅,就是平时编程序坐的那种能转的。聊天,聊上次分别以后所见的种种经历。有时哈哈大笑,有时叹气人生艰难。偶尔聊到共同认识的一些人,偶尔聊到新技术、工程、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或者收获。还有东野圭吾、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我们看彼此在背光下的剪影,想像对方描述的世界。直到后来天慢慢黑下来,需要开灯,又聊了很久,才一起去吃米线。

J同学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已经是有所得的专家,经验非常有价值而且相当罕见。只是作为我十多前的学生,他仍然保留着长久以来的习惯,跟我讨论的时候用请教的口气。然而,十多年的时间,学生已经足以成长为人格与教师一样成熟,而技术上更为优秀。他的问题,我只能参与讨论,早已经没有标准答案。我庆幸没有养成像小学教师一样的习惯,并不像对工具那样评论我学生的属性。J同学面对我,正像我们经常所做的,面对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或者家长,保持一份敬重。慢慢地,我们独立成长的时间,远超出相伴的时间。如果有一方不持续努力进步,恐怕很快连听懂也难。

十多年来,我们反复检讨当年的案例,每次可能有不同的结论。他给我讲外面的世界,他所看到的,技术的,以及技术以外的。我介绍我所看到的部分,我自己的进步,努力的方向。哪些是变化了的,哪些观点还是一样。

在真实世界里约见面,或者在网上告诉我"哎老师我告诉你一个新鲜的"。就像偶尔从各地来的明信片,同学们带我看他们看到的大千世界。有同学告诉我,健身的基础动作,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怎么做特别容易受伤。告诉我自重训练啥用没有,就得上设备上重量。也有同学认为我要各种小心,能不坐轮椅就不错了,别多想。有同学讲科研论文应该怎么写怎么改,有同学讲项目组如何运作。有同学讲工厂里的实际情况是啥样的,都有哪些角色,各种好玩的坑。有同学过了华为相当于CCNA和CCNP的认证,正攻CCIE级别。我当年的梦想,还买了书,也努力看了一些,最终却只过了华为最初级就止步了。还有晒媳妇老公晒娃的,晒旅游照片的,名山大川,你侬我侬,世界各地的长河落日。

当然,我们有意忽略掉一定存在的那些,只是偶尔套用台词,非常抽象地认同一下。"人生总是这样艰难,还是只是童年如此?""总是如此。"

与你一起成长过的人,在分别以后,一定经历了或者进步或者苦难,或者兼而有之。如果你不能一同成长,那么不是站在原地,而是渐行渐远。

snow

只有旧物不会变,一如既往。而你变了。

晚上,翻出找了很久,找到也很久,但是一直没敢打开的一本书,一次读完。《一棵倒长的树》。最初见到,应该是在小学时,没有读懂。

印象非常模糊。我记得书名《一棵倒长的树》,32开小本,字很多,图很少,很多字我不认识。书很旧,封皮是破的。作者是印度的。

很可能是通化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我在那里第一次开始大量阅读。所以当HSB同学在豆瓣说没能必要办公立图书馆,喜欢阅读的人一定是家里有图书馆的。我立即反对。如果没有公立图书馆,我此时估计正在红星电影院或东方红剧场门口卖瓜子,是另一个工作的同时一边读《西方哲学史》的小哥。公立图书馆第一次向我展开另一个世界,超然于我所生活的环境之外。一个日本人画的四季星空,每张都有两页,一页是恒星间有连线的,一页是没有连线的散点。我从这本书而不是初中地理教材中学到了那些基本的星座。第一次读到叶圣陶的《稻草人》,与课本不同的另一种童话。
star
《一棵倒长的树》,应该也在其中。不过后来我在豆瓣上找到几个版本,不能确认哪本是我当初读的了,每个版本都与我的印象略有差异。不是小人书,因为字比图多; 似乎也不是1958年版本,封皮的颜色似乎对,但是没有那么古老吧; 也不是1982年版本,印象里封皮图画没那么写实,而且这一本还有副标题,是另外两个故事,毫无印象。

年代久远,印象虽然清晰,却是错误百出。我一直以为自己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因为非常艰难,读不懂,甚至其中的字也不认识几个。并不是这样。这本书只有100页左右,字很大,行间距稀疏,行文极其简单,适合儿童阅读。

我不多一会儿就看完了。然后为了这次阅读,我做了N久的准备。洗手,吃饭,冲咖啡。准备了能量、心情、时间、态度,只差祈祷了。阅读的时间,比我用来准备的时间还短。这还不算另一次我曾经在图书馆通过T老师从旧书保存本借到过,在手里摩挲半天,不敢打开不敢开始阅读。

书的内容比我想的简单,这也合理,因为毕竟与上次阅读相比,这中间我增加了三十年左右的成长。更令我震惊的是,这本书我不仅读过,而且一定从头读到了尾,完整全部。因为其中有若干情节我印象深刻。从来也没有在任何时间想起来过那些情节,但是当它摆在面前的时候,明白无误的,我曾经读过。

那个八根手指被切断,只留了两个拇指用来按电钮的小男孩。还有那个女孩,每当她哭的时候泪水就变成珍珠,笑的时候嘴角就吐出花朵。还有非常厉害的白胡子老爷爷,他在最后说,"我的名字是历史"。

我记得这些设定这些情节,还有他们的相貌、动作、声音,维妙维肖,就像昨天刚看完的电影电视一样清晰,像我与他们一同经历过一样清晰。但是我非常笃定地相信,这部儿童故事没有影视改编。在阅读以后,无数次回忆中,是我补充进了很多细节,文字的形式,原文、扩写的、缩写的,影音图像的,三维立体的。

我一直以为从来也没有读完过,没有读懂过。其实并不是这样。确实有很多隐喻,有些观点,当年一定无法理解,所以也毫无印象。此刻读来,当年的感觉应是有所不同。但是还有另一些东西,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而我从来也不知道。

这些年,我一本本找来当年想要而没有机会没有能力读的书。丁丁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唐诗和散文、一棵倒长的树,以后应该还有铁臂阿童木、武侠小说,还有算法、写作、绘画、音乐。
deer
记得我不认识字的时候,跟我哥去长白山剧场看过一部戏剧电影叫做什么什么牛魔王,听不懂也不认识字幕。一群妖怪跳来跳去,打架时还好,不动手只动嘴的时候就和后来看英文言情片一样的感觉,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哥一行行念给我,不过语气差,节奏错,听得我气窍生烟,我哥也火大。他还给我讲钟慢尺缩,铁剑缩成钉子,街道短得一伸手就能碰到尽头。反驳小伙伴的谬论,他坚定地认为人的左脚踩右脚是不能跳得更高的。他也有解答不了的问题,为什么冬天植物都死了没有氧气人还能活,为什么夜晚没有太阳没有灯光人却还是能看到东西; 为什么小齿轮套着大齿轮,小齿轮以光速转动,大齿轮却不会超过光速。

终于,很多年以后,我的能力可以独立阅读这些作品,借助工具和公式去寻找那些答案,虽然遇到更多的未知。几十年来,不断重新检讨当年的案例,每次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又补充了哪些证据,又有新知道的谁有新的角度执什么样的不同观点。哪些根本性地颠覆把我们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哪些超越使得我们能阅读当年如此艰深的作品,却不再困难。

greenhouse

当年Johan Lilius教授跟我谈起科幻时,曾经提到一部作品,关于图灵机计算级别的。里面提到一个人,可以修改自己的代码。教授讲的时候比划着在自己腹部翻腾,颇有些正在改自己的纸带的意味。

又见老友,翻检旧物,其实我们是在审验自己,因为正是这些组成了我们自己。

cat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背单词,未满700天

2年前,我开始用百词斩和扇贝背单词。当我觉得时间够久,有所体会时,写了博客向大家推荐,《背单词,及工程原理在其中的应用》[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68330?refer=younggift]。

1年前,我继续背单词,沿着原来的路线。当我觉得又够久的时候,又写了博客向大家推荐,《继续背单词,8个月过去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22026716]。

在那之后,我设置了几个节点,准备再次回顾。半年多的一本单词书、单词量达到多少、总计背单词多少天。这些节点一个个的过去了,因为繁忙,或者通过了那些当初觉得可望而不可及的伟大节点以后,就突然怅然若失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吧",继续前行,没有总结。

旧的一年过去了,零零后们庆祝成年,很多同学写了自己的总结。我也跃跃欲试,不过又一向觉得,所有值得庆祝的日子也就是一般的日子,每个一般的日子也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一如既往已经很难,所以不喜欢应景的总结和承诺。拖了两天,节日气氛已淡,我心理负担渐轻,可以开始了。
sword
1. 数据

百词斩 682天。

阅读单词量目前测得 18126。涨涨落落,最高接近19000,现在是一个新的低谷期。按以往经验,会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才能再次上涨。

听力单词量 14073。这是意料外的收获。知乎上有网友问到,背单词对听力有帮助么,当时想来应该是有,实测证明正是如此。一边背一边听,对我的听力而言,比翻着单词书默念效果要好。

扇贝 660天。

自2016年2月5日开始,比百词斩略晚。当时感觉百词斩背了很久才开始扇贝。那个时候感觉很久,是因为实在也没有背过这么长时间。就像小孩子认识几天,就觉得是一辈子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一辈子就现状而言没有多少年。

扇贝显示已掌握单词 15555。

扇贝的单词数测定不准了,动辄三四万,是假的。

列举这些数字,一方面就是想显摆。我那些大学时就单词量很高的同学,是不能体会我从六七千七八千单词逐渐升到现在这个数量的喜悦之情的。列举数字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想告诉同学们,无他,唯手熟耳。技巧在耐力面前,根本不算什么。至少对我这样的笨人而言是这样。如果天生并不聪明,再讨论聪明的方法是没有意义的。而耐力,人人都有,只需坚持。你坚持得够久,自然就会有收获。设定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目标什么的,有时反倒给自己压力。

据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2hours
2. 怎样坚持: 迅速满足、延迟需求

据说心理学还是人类学认为,尽管表现文明,人类骨子里仍然是动物。我们贪图享受,只顾眼前。所以,如果想避免剁手,只须拿到手机打开界面输入密码稍微费劲一点。所以,当你问我的意见,我陈述完观点,你说"不是",我马上就说"你高兴就好"。

对希望做到的,比如背单词,尽可能方便。

我把百词斩、扇贝放在了下面的导航条里。还有扇贝听力、新概念英语、keep、喜马拉雅,也在导航条里,各种读书软件 (以及其中的书)单独占了一屏。等人、等车、坐出租车、坐滴滴的时候,我就掏出手机、PAD来背单词。人生苦短,及时行进。

我经常要掏耳机出来,避免打扰到别人,包括坐滴滴的时候。后来我发现滴滴司机经常放歌,他们也从来没有关注我的感受。所以我就在歌声里背单词,歌声特别大听不清单词读音 (有些模式必须靠听而看不到拼写) 的时候,我就请司机小点声。我发现老先生们往往最能体谅,他们好像误认为我是个考研的小伙,虽然看皱纹已然绝对不像。

等车如果四五分钟,会感觉很久。如果背单词等,会觉得时间飞逝,恨不得车再晚点来,好把手头的几个背完。

对希望避免的,比如停止背单词,尽可能推迟。

扇贝有个特性很有意思,他为了怕你觉得单调吧 (也许为了上传数据?),把所有单词切成7个一组,每背完7个用一屏总结一下刚刚背了哪些。当心生厌倦的时候,我告诫自己,背完这7个就可以站起来,背完这7个就可以去上厕所,只要背完这7个干什么都行————但是前提必须背完这7个。

有时背完了这7个,又手欠背过去一个,就只好再背7个,再背7个,再背7个。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
4hours
3. 怎样坚持: 定时

在知乎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同学问到,"你每天背多少单词?"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你并无多少价值,还可能会引起你的藐视,或者偶尔会刺激到某些同学。藐视还是刺激取决于数字。高峰时我一天背300单词,新旧都有,低谷时每天15个。

偷懒没背,假装忘记有忘记背单词这么回事,也有过不止一次,以避免愧疚。不然从2016年2月到现在,怎么会只有不到700天。

更有价值的答案是我每天背多长时间。虽然你的情况可能也并不相同,但是,耗时的变量还是比单词数可控得多。

我每天限制自己背半小时单词。百词斩和扇贝,以及诸多软件,都是以单词数设定目标的,无妨,有办法。背一天,随便按多少单词,记录时间。有同学说,我每天背同样的单词,花费的时间并不相同啊。相信你自己每半小时背单词数的方差分布,十有八九比咱俩的方差分布小很多。并且请相信大数定理,如果一次不行,多测几次,或者过几个月,再测一次时间。事实上,由于时间如此宝贵,如果你每天背单词数的偏差达到1小时,一定早就觉察到了,根本不需要用时钟记录。要知道1小时是一天的1/24,是很多人每天工作时间的一半!

不需要知道每天能背多少单词,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四级背完,只需要知道每天确实尽我最大的努力————指标就是每天花费半小时————我们就可以说,已然尽力。不然,怎么才能确认我们尽力了呢,口头上喊过了,还是比较谁喊得更大声?

牛虻嘲笑他的神父父亲对着耶稣像忏悔,引用圣经说,"你喊得更大声吧。"少年时我读到这段,觉得牛虻真是残忍。现在觉得,只是喊叫的人更加残忍。
time
4. 怎样坚持: 结构

简言之,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

如果你对此不屑,希望你接着读完此节。因为我对此一向也非常不屑,可能比你更甚。一直以来的经验告诉我,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工作,不要管别人的反应。因为如果你关注多数人的反应,那么就只好停下来不做。所以,孤独是一种常态,适应了也没有什么。

后来我才知道,这并非全部。

周筠编辑在群里推荐TED演讲《孩子需要结构》[https://open.163.com/movie/2013/10/5/K/M9AHVS155_M9BM2G65K.html]。我最初以为是如何帮助初学者按模板写作技术文档,按有明确要求的框架答题,所以去看了。看一点,嗯,不屑一点。演讲说的是,如果把孩子放在适合的人群关系中,有利于提高学习动力。

还记得我刚才说的么,就是我的信条: 孤独是一种常态,适应了也没有什么。不然的话,如果没有"结构",又当如何?

作为教师,建立"结构"的条件真是容易找到,要求学生们一起背不就可以了么。其乐融融,鸡血的团队。但是我一直缺乏坚定的信心,从不能确认我做的就是正确的。尤其涉及价值观和对未来的选择的时候,我常常不能确认自己没有利益参与其中。如果我要求学生背单词,这是不是一种强迫,是不是一种潜规则,是不是借此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我个人的科研产出。如果我要求学生背单词,是不是阻止了他们追求其他生活的可能。

什么样的我能接受呢?二猫和二猫妈,我们三个人有个群,每天或者隔三差五在里面打卡。有成就了互相鼓励,没打卡也没有人批评。二猫有奖励,以百词斩测得的单词量为准,多少单词就给多少元钱,按最高单词数算。有增加就补进,单词数临时下降不退钱。提起这个不少同学说,这不少钱啊,太多了啊。没错,二猫两年来从我这里已经拿到了总计将近5000元。看起来很多是吧,但是上限是确定的。我这么努力才达到2万,毫不担心她能在短期内达到10万。

另外,我还和我的研究生同学们有个群,工作之余打卡背单词。不是强迫加入的。先是XL同学跟我说,他组织了他亲戚的孩子们建了个群,背单词打卡,他发红包。这种程度我不至于逆反,不过仍然不能下手去做。就在当天还是第二天,研究生入学以后的英语考试,同学们纷纷晒朋友圈,吐槽单词久不复习生疏了啊。

我趁机在群里提议,咱们要不背单词打卡吧。没打卡的同学发红包,每周打卡满勤的同学可以领教师的红包。刚受到考试刺激的同学们头脑一热就应了。后来又有新同学来,我也先说自愿啊自愿,这是个民间组织,然后再说规则。

忘记打卡的同学痛心疾首地发红包,说"以后再也不忘了",我们乐乐呵呵地赞他/她,"没事没事,继续继续。"

我们就是杂牌军。有的同学先前就开始背过一二百天的,有的同学加入我们时刚刚开始,有的同学立志要过六级的,正好顺便。有用百词斩的,有用扇背的,有用墨墨的,有用沪江的。有的外加阅读听力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告饶说工作量太大了,不都打卡行不。有的同时百词斩和扇贝,听力也做但是不参与打卡。有的坚持了几百天,一次发烧中断一天; 有的中间断过不连续的两三天。我们都假装根本没有断过,毕竟除了本周,下周还有红包可领。

在找到组织以前,我也背背停停。在找到组织以后,一学期了,我没有一天没有打卡。这就是结构的力量。你可能在孤独中也能前行,但是有伙伴可以更好。《构建之法》群里黑科大牛老师感叹说,如果只看身边,孤独是一种常态。忍受孤独是一种能力,寻找和创造"结构",也是解决之道。

感谢周筠编辑、XL同学、我的研究生同学们。
libo-ermao
5. 效果: 检验

在《构建之法》群里,有老师提到过,他的学生借口自己在学MOOC网上课程,能否不及时提交作业。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同学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学计算机了","我以后就出国学心理学了","我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

如果只谈契约和规则,同学们也一定还是不服气,"明明我做的也是正事啊。"老师们也提到,为什么有时间学MOOC,没有时间做作业呢。

我恶意地猜测,能学MOOC的原因是,不需要检验,已经下定了决心或者准备在最后时刻下定决心,至少在最后时刻之前有机会下决心。盖老师说,为什么出门旅游轻松,在家工作就不呢。因为出门旅游,我们是在欣赏是在观察。我对盖老师的解读是: 不检验,不承担责任,让我们无比轻松。

只有检验才能确认学习效果,参见《刻意学习》。

百词斩和扇贝这类APP和自己翻词典背不同,软件在你背完以后,要求你答题正确,然后才能通过。每天的检验,以及更长周期的检验,确认了学习的效果。经不起检验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
goujianzhifa
6. 时间

人的生命,一共会有多少天我们还不知道,每天只有24小时,是确定的。

我不太相信坚持需要意志力这回事,更不相信意志力守恒,消耗掉了一些以后剩下的时间就只能享受充电了。当你把努力变成常规事务以后,也不需要什么意志,只需要习惯。

我们的群里,有的同学每天固定6点左右打卡。也有人尝试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打卡,偶有失手。

我有时在午夜之后打卡。RH和GYB同学似乎也是这样。并不是好习惯。

我经常用碎片时间背单词。真正意义上的碎片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或者更短。20楼坐电梯可以听完一个听力短篇,不能答题 (在扇背听力里不熟悉的词可以加入扇贝背单词,不错的功能) ,可以背25个百词斩,扇贝要拼写则不能。每天早晨在有wifi时把扇贝单天份额下载离线,百词斩则当前单词书早就离线了。开大会的时候不能背,开小会的时候不能背,业务讨论的时候不能背,技术讨论的时候不能背。其实,能利用的碎片时间非常有限,一整天时间转瞬即逝。一整年时间也是如此。

ZR出差和一众老师讨论正欢,看到午夜将至,突然掏出手机,"我背会儿单词,你们先聊。"我陪老师喝酒的时候也干过这事,还剩几分钟啦,快快、快快,你们先聊着,我瞬间就背完。这时就发现,一天的碎片时间不白过,剩下多少就取决于前面的努力了。
trees
7. 各种借口

当我们找借口时,我们并不自认那是借口,而是认为那是理由,甚至是原因。因为有这个那个困难,所以暂时还不能实施; 因为你提到的方法还有这个那个问题,所以这个方法不行。如何克服?我在等一种更完美的方法,称为"银弹"。

《人月神话》说: 没有银弹。

有同学说,我背了以后还是忘啊。类似的,有同学说,我用百词斩/扇贝/单词书背了以后,还是忘啊。我早晨/晚上/中午,坐着背躺着背,我还是忘啊。

这不是个问题,甚至不能算作症状,是不需要解决的。这就类似于说,我锻炼了啊,为什么还没能长肌肉呢。我努力了啊,为什么还是没有长到18岁。因为,你还需要继续努力。并非更加努力,而只是继续就可以了。

需要时间,不需要方法。

有同学说,百词斩我只记住了图片啊,拼写和读音和意思全忘了。有同学说,扇贝看着太枯燥了,连图都没有啊,视频呢?

你真的以为自己能记住图片?能记住几十张图片?你并没有记住图片,就像也没有记住拼写和读音和意思一样。强度不够,记不住多少。强度够了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记不住图片。

记住图片不是个问题,甚至也不是症状。它只是你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用以证明自己智商记忆卓著,只是似乎工具不太对,因此还没能调动起你的伟大潜能。

经常听到同学们在力量训练时提到,"就是不知道怎么用劲。"尤其引体向上的时候。并不是。你不是不知道怎么用劲,而只是单纯的没有足够的肌肉力量。当你有了肌肉力量,就突然知道怎么用劲了。

技能,不能传授,只能训练,需要时间。

漫长的时间甚至能掩盖你的错误。所以小错、困难、退步、高原期都不重要。长期来看,中间的小错误都会被掩盖。我在第一次发博客时,有几本单词书在百词斩非常迅速地就背完了。现在看来过于迅速,所以很快又忘掉不少。但是,这些都无损于单词总量,因为相比后面的漫长日子,那点差错产生的效果实在不算什么。时间,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还有同学说,只背单词不阅读也是白扯啊。我说背单词挺重要的,尤其对于语言环境没有足够强度的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是快速扩大词汇量,和单词混个脸熟的不二法门。可是,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要阅读,或者阅读不重要呢。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关系,文字的阅读增量,我的英文可能并不少于汉语。不过,我们此刻谈的是背单词,这是此篇博客的重点,不是阅读。阅读么,我也提到过,我的原则是喜欢什么读什么,不要看《简爱》《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如果不喜欢,如果汉语版本也读不懂的话。读什么?《鲁滨逊漂流记》啊,SICP啊,CSAPP啊,还有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行文流畅,用词朴素,文字隽永,寓意深刻。更关键的是,大部分你都能看懂,比人性什么的容易理解多了。

我也给自己找过借口。娄老师提到过应该精细地训练,背单词的时候应该拼写。偷懒的背法,就是不拼写。我仍然觉得这个背法对我能坚持下来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如果一开始就拼写,我一定坚持不下来。背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不熟悉的单词越来越多,只有拼写、例句、造句才能佐助记忆,不然无以为继。这时就需要更精细的训练了。我给自己找的借口就是: 平板和手机的键盘实在是难以卒用,我用惯了机械键盘的细手岂能容忍这么差的触感。装软件,投屏,远程控制,teamviewer。蓝牙键盘?键帽太小。

最后,我输入字母还是用了手机触屏。扇贝背单词拼写我不知道按键多少次,扇贝听力也要逐个字母输入,我完成了73874个填空,以每个空即使5个字母计,已经输入37万左右字母。

这些借口都不是问题,不需要解决,只需要忽略。

篡改大哥常引用的哈耶克的话: 如果没有更好的手段,最不坏的也应该启用。
blocks
8. 降低期待和质量 vs. 追求卓越

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只要开始,在漫长的时间里,更好更好稍差是没有区别的。

所以,拼写有助于深刻记忆,或者每天只有5分钟,或者偶尔断掉但是还在坚持,这些共同的,都与"没有做"有本质的区别。
active_words
时间,就是生命本身。当我们投入时间,我们就投入了生命。在时间上所形成的成果,不止是构成我们的生命,而就是我们本身。

Life, what is it but a dream?  -- Lewis Carroll
big-movie
愿不虚度。
tiger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工程管理中的工程技术

本文是原计划在第一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论坛(福州大学承办)的发言,期待着能够借助讨论得以提高,由于不可抗力未能成行。

会议所有发言及参会者感言在这里[第一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论坛在福州召开 - 异步社区]。

以下是我计划的发言草稿,每张图是一页PPT,其下的文字是对应这一页PPT的发言。

 

幻灯片01

各位中午好,

我报告的题目是
《工程管理中的工程技术》,将主要介绍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关于时间管理的体会。

我是杨贵福,来自东北师大。

 

 

幻灯片02

在教学和实际项目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比如,当你作为上级询问进度时,学生可能回答: 快了,就差一点了。

到底差多点儿呢?学生并不能回答。而软件工程,无论是实践还是段子,都告诉我们,当完成90%时,剩下的10%需要50的时间。越接近完美,花费的精力可能成倍增长,甚至可能不可预计,或者不可完成。初学者面临的问题不像莱特兄弟之后花了一百多年,机翼截面”效率”只提高了千分之一,而是他们并不知道需要达到何种程度,还需要多久,甚至已经花费了多久。

另一个现象。当问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糟糕的结果时,学生经常诉诸基础。下一迭代要加强的,也是基础,至于什么时候能达到足够的基础,并不知道。或者诉诸态度,期待自己有超常的发挥,事实上他下一迭代中态度也就不过如此。工程方法正是要提供手段使常人也能完成任务。

幻灯片03

在工程实践中,也经常出现以内部进展代替外部效果,以态度代替方法,以愿望代替承诺。

这些会被评价为
缺乏职业素养、不靠谱、不成熟,或者年轻人还被有被体制化。这里的体制化是正面的意义,类似于电影《零下8度》中的中二狗终于成长为狗队的领袖。

这些现象表明,学生还缺乏对工程方法的基础认识,尤其重要的是工程中的因素应该是可估算、可度量,可以观测的。他们中基础较好的学生,通常对待技术参数具有足够的觉悟,能意识到代码和执行效果需要满足可以观测度量,能主动估算或预期现象,但是即使相当优秀的学生,在最初也很难意识工程管理中的因素也需要按技术一样看待,需要保证可估算可度量。

幻灯片04

软件工程教学中的一大块目标,是掌握管理技术。这需要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管理中的手段,了解原理更佳,二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主动运用,一方面作为表率,更一方面提高自己教学的可靠性。这是我们的信仰,当然也应实施。三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遵循。所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都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并且,产生的最终产品和中间工件,都应包括管理手段所依赖和产生的工件。

希望使学生意识到,管理中的手段不单纯是管理,同时也是技术。管理手段是为了完成行政决策的目标,对任务建模、参数量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观测度量,可以估算的。所以具有技术手段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视为技术手段。

幻灯片05

为什么强调工程管理手段是技术?

1.工程范围内的管理,与传统或者公众心中的管理不同,不具备艺术的特点,并没有多少发挥和人文主义的空间,而可以视为纯粹的技术手段。如上所述。

2.工程管理并不像初学生看上去那么简单。初学者往往会因为这些手段应用并复杂,数据采集简单,数据模型也简单,觉得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技术,而且其难度正在于他此刻还看不到的地方。

3. 具有技术手段的一般特性,可度量,可估算。

4. 应用技术手段的外部效果可以检验。现代工程管理确实促进了群体和个体的工作效率,使得受过训练的一般工程师具有更高的产出。

5. 从教学的效果的角度上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管理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有帮助。学生普遍对技术较为推崇,尤其技术基础较好的同学对管理充满蔑视。他们的观点来源之一,是技术水平确实与产品质量相当程度上正相关,软件工程课的作业也体现出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失败归结为技术。他们意识不到,技术基础差,正是自我管理水平低的结果。如果不提高管理水平,不是技术水平不能解决问题,而是技术水平不会提高。

幻灯片06

强调工程管理,尤其适用于学生的技术基础较差的情况。

无论学生水平如何,教师抱怨学生水平是普遍现象,就像学生抱怨自己基础不好所有才有今天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时间的关系,补足基础是不可行的。比如在作业设计中我请教过邹欣老师,console程序看起来不酷,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他们又不会GUI怎么办。邹老师说,只好用console,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们不会GUI。我们需要接受现有情况,在现有的条件下设计解决方案。仅仅承认现状,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因素,也于事无补。

在工程教育中,有些训练是与软件无关的,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因为不需要基础,尤其是数学或程序设计能力这种短时间难以有效果的,他们更容易相信自己可以胜任或有收获。

我们相信,软件工程首先是工程的,其次才是软件的。工程的一般共性远大于软件的特性。科目的训练重点,也应该是工程类学科共同的部分优于计算机。

邹欣老师设计的一个作业实例,策划班级到邻近城市2日游。我的理解,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动机。这里包括任务分解,如果评判各个方案的优劣,那么方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赋值,以及对指标体系合理性的讨论。像会议承办,也都具有明显的工程管理的特色。而这些,无论学生以后是否程序员,是否在IT 领域,这些能力都是需要的。具体的每一门课程,比如软件工程,应体现工程教育的总的目的,而不仅留在通识课或共同课或基础课中。

所以,作业和考试分数度量的,应该是工程管理的训练效果,而不是工程实施需要要的编程基础。具体的说,工程管理所产生的工件,像WBS表格、PSP表格、燃尽图,才是度量的重点,至于程序好不好,代码好不好,产品好不好是次要的。只要燃尽图是真实的,了解应该如何度量时间和功能点,那么即使产品不好,而过程是合理的,那么应该高分。

比喻。如果考核测量身高,那么只要能测出来自己的身高,就得分,精度高分数高,而不是身高越高分数越高。

幻灯片07

在这里,我选择讨论时间的度量和估算,原因是时间是在项目中最宝贵的资源,稀缺并且不可替代。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消耗时间做什么事就是花费生命本身。希望能在时间管理中使学生也意识到这一点。另一个原因,时间是可度量的可估算的,具有技术手段可实施的特性。此外,在度量中,希望是迭代周期较短。戴明环体现了反馈的思想,在每个迭代周期观测和重新估算。如果度量的颗粒度较大,比如超过一周,初学者很难掌握。此外,学生往往在以前的教育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计划,而很少主动计划和实施检讨,所以缺乏自我管理的训练。因此,短迭代有利于了解时间的度量,也有利于使效果在可控范围内。教学排课的周期决定,一周是个合适的时间段。SCRUM要求在每个周期中还有1天为周期的更短迭代,如果教师或助教能够跟进,会效果更好。 幻灯片08

这是时间度量和估算技术手段中的一个实例,WBS和PSP2.1结合。WBS部分体现了任务或功能分解,对每一部分估算时间,在实施中测量时间消耗。要求学生在度量时客观,而不是掺杂主观情绪,比如自责。在尸体检讨时,也检讨对工程方法的使用,而不是检讨态度。

一个建议是,任务分解细一些,以每个工作日能够完成多个任务为宜。一方面提高自信心,另一方面初学者控制超过一天的任务非常困难。事实上,初学者控制超过1小时的任务都会感到困难,觉得前途渺茫。如果分解得到的任务数量过多,说明选择的任务边界太大,应该降低任务难度和范围。

幻灯片09

第二个例子是燃尽图和SCRUM站立会议。重点是保持记录,以后再次建议拆分需求,降低颗粒度,每天多个任务,而不要多年燃烧一个任务。要小心瀑布法的倾向,在初期定下宏愿,后面发现根本不能完成。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初学者的愿望是MBP( maximum
beautiful product),但是愿望的可行性往往未深入考虑。我的体会是限期MVP(最小可用产品)有帮助,另外降低初始的迭代周期有帮助,避免伟大的计划,类似于RUP以架构为核心,必须快速实现可以跑起来的框架。

幻灯片10

第三个实例是PSP例行报告,要求每周作业中都包括。建议手写记录,比各种计算机和手机工具都来得便捷,除非一直坐在同一台计算机前面工作。希望向学生强调客观记录,不要检讨态度。原始数据比总结重要,学生倾向于总结为泛泛的空话。学生在总结时说过,今天我学了C#,我的回答是你怎么不说你学了计算机呢。应该先有记录,后有总结。

PSP曾经用于向学生证明他们的作业量并不大。当学生抱怨作业量的时候,我要求他们看PSP上记录的时间消耗。无论时间很少,还是记录的任务太泛泛,都说明没有实际投入。

此外,有学生纠结PSP的分类如何进行。这种可以事后总结的内容,重要程度低于事实记录。并且,在PSP的过程中,分类可以调整。所以,最初怎么喜欢怎么来也无所谓。

幻灯片11

估计时间不够,[技术原型,应对技术基础较差]一页不讲。如果时间多余,单独展开。

技术原型,是为了技术基础不够好,对需要使用的技术不熟悉的同学,为他们掌握某种特定技术设计的路线。

对于技术基础好的同学或学校,是显然的,并无价值。邹欣老师指出,技术好的同学可以在结对编程和团队项目中,练习”技术领导人”角色。领导力这一工程能力是技术基础不能替代的。

幻灯片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记录和估算时间,既然时间是如此重要的资产。

我在工作中,使用PSP,并据此预估完成还需要多少时间。

我应用西红柿时间管理法,保持在批作业时集中精力,不做其余的事情。在我的实践中,碎片时间不可靠,一是没有碎片时间,都用来分配做别的了,像开会这一类的时间也不太可能用来批作业,二是建立工作环境需要较长的时间,三是如果延续时间长,容易出现标准不一致。最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把作业的判分降到以小题为单位,降低主观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时间处理,按邹欣老师说的,”除了你说的那些,我基本不做别的”。并且邹欣老师提到的一段话对我非常有启发,与各位分享。他在出了书以后,有前辈叮嘱他,现在面临的诱惑会很多。这是前半句。我以前一直以为诱惑指的是金钱美女之类的,这位前辈的后半句说,会有很多人找你做各种事,(大意)都是有责任有荣誉的。这些不可能全都做好,只有舍充其余的,才能把核心功能完成。

幻灯片13

这一页的内容是按邹欣老师要求增补的。

我原本的报告内容集中在围绕时间这一因素的工程管理手段,这里讨论其他的工程手段,也非常重要。

比如节省时间的手段。

要节省时间,与在效能分析中相同,应该首先profile,严格地或不严格的,得到哪些工作最消耗时间,对这一工作自动化。

自动化的目标是提高效率,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常用手段,比如自动化脚本。我实现了git批量pull操作脚本,用于周期更新全部学生的代码。避免每个学生单独拉。邹老师希望构建自动测试框架,我还没有做,注意到福州大学Z班做了相关工作。

作业要求如果写得够好,下次可以复用,可以根据学生针对spec的困惑每次增量修改,也能节省教师的时间。

学生互评作业,在团队作业阶段,一方面降低教师工作量,这很必要; 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客观、量化地评价工业产品,这也是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互评也是工程管理的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手段。

幻灯片14

这一页也是按邹欣老师要求增补的。

迭代增量开发目前我们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在第一轮课,我要求每个团队的作品上继续开发至少一个功能。希望因为是同一学期,开发者容易接触到,能降低增量开发的难度。但是工作量还是很大,能够把其他团队的作品运行起来,就已经不错。优秀的团队可以增加功能,但是工作量非常保守。

试着讨论一下原因。在学期间,学生对于迭代增量和工作量的估算,是初学,增量开发对于前期基础要求也不低,所以不容易成功。即使是自己的代码,alpha阶段以后,也倾向于不增加功能,只填旧坑,或者只许愿不兑现。

学期间的增量难度更高一些。课程结束学生不再对教师有责任,如果没有更新代码的意愿,而是因为课程被迫,不更新才是正常选择。我自己的项目,除非上级有要求,还没有主动维护更新的。第二,即使是自己的代码,如果继续迭代,可能也难以为继。第三,年轻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他们并不关注能力,而是关注表现。继续实现别人的想法,不符合他们的期待。最后,增量开发对开发者和遗留的代码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开源社区能换人开发的项目,也并不多见。

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如果想教学迭代增量,也许可以从降低项目难度和文档要求入手。

文档要求来自一个经验。东北师大本科生曾经与丹麦哥本哈根北商学院合作5个学期教学,双方学生远程合开发一个简单项目。能够取得一定结果的原因,是丹麦学生非常注意从每一个阶段的文档。

幻灯片15

个人经验,有些学习不宜预设效果目标。

除非你经历过,是专家,否则你不可能可能回答,背陌生5000单词需要多久,长胸肌或任何一块肌肉到什么围度卧推多少公牛需要练习多久。

对于这些学习,不宜预调效果和截止期。一方面如前所述,我们没有这种能力,那只是愿望,对于完成目标没有技术手段上的价值。另外,能降低心理压力。Douban阿卡纳著有《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她有抑郁症,她说为了长跑,她欺骗自己”今天就是最好一跑,跑完以后再也不跑了”,也很有效。宏伟的目标并不总有帮助,只看脚下有时更容易一些。所以只记录今天的指标,这些指标对于完成总的任务有何帮助,我们不去关注。

也可以记录投入时间,用来度量成就。也可以观测实际效果,但是不是期望的指标,只是顺其自然得到的结果。

正如邹欣老师所说: 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 因为收获的周期很长,
而且有各种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应该不断耕耘。

我想,一直努力,要么为了自然的结果,要么为了过程本身的意义。至于短期的效果,不作为评价方法是否有效的指标。那么,指标可以就是时间。

图示,是我在keep上锻炼,还有用扇贝和百词斩背单词的记录。9182分钟,575天和597天。也向学生证明,教师所推崇的,自己也在努力做。

幻灯片16

以下是本次报告参考的资料,感谢作者。 幻灯片17

这一本是沿着《构建之法》的参考书列表看下去得到的。 幻灯片18 幻灯片19 幻灯片20 幻灯片21

感谢各位,期待讨论。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杨贵福]

[杨贵福 -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杨贵福 的专栏 - CSDN博客]

[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当一大哭,读《内战记》

(写于2013年12月,略有字句修改。旧文重发,书并未重读。)
内战记,白色封皮的小册子,放在我的桌上将近一学期了,仍然没有读完。一方面,各种工作和生存压力接踵而至,难得有空从深水里浮上来透口气,另一方面,这本书引人伤心,难以卒读。
在《内战记》以前,凯撒写下的是《高卢战记》。在那本书里,他带着与自己彼此信任的军队,在山岭大河间行军,征服和说服后来法国地区的各个部落,让鹰帜插遍高卢。他的军队把原产亚平宁半岛的葡萄带到高卢,发现在这里长势更好,就像后来的征服者们播种到别的大陆的咖啡和甘蔗。
我不记得凯撒在《高卢战记》中如何炫耀自己的军功。不过这些战功完全不必怀疑,因为从后来内战中高卢人的归附来看,凯撒应该是斩服了人心。杀敌众多,也许只是不必提及,而非回避。因为,那些被杀的都只是"别人",是我们谁也不认识的、异族的、讲着别的语言的、眼睛和头发颜色都不一样的什么。死在刀下的,是高大勇敢但是无知无识的北欧人,是日尔曼人从遥远的北方贩卖来的斯拉夫人,是北非还是哪个贫瘠沙漠里跑来的骑着马跨着枪的黑皮肤人种。他们与我们如此不同,所以,死在刀下也只是战功,没有人会皱一下眉头。
方阵压境,红袍列张。如果臣服,就是罗马之友,如果抵抗,就屠城或者卖为奴隶。多么简单。可以用强力,可以用智谋,可以欺骗,可以杀伐。狩猎之中,又有什么手段是不可以的。

shell
终于,在《高卢战记》的最后,凯撒提及了他的国家。按凯撒的说法,那个收到了他无数战利品和新土地的国度和人民,背叛了他。所以,《内战记》的开头,我盼着凯撒杀回罗马,去与那些对他不起的元老们当面对质。
但是凯撒回罗马的路非常曲折,而且罗马也并非终点。他违背法律带军回顾杀到罗马的时候,元老们已经逃跑,跟着他们认定的领袖庞培,凯撒曾经多年合作的另一位巨头。
如果是年少的时候读《内战记》,我可能会唾骂元老们全都蠢得瞎了眼睛,不辨是非,背信弃义,庞培是坏人的总头目,理当千刀万剐。但是,现在我站在凯撒的背后,越过他的头盔看着面前的这些同样军服同样刀兵的罗马人,不禁怀疑,难道这么多罗马人都同时瞎了眼?
但是,如果这些罗马人是正义的,凯撒的一味退让,先礼后兵,委屈求全,都是做作么?
所有这些,凯撒都没有说。或者,我跳过了他的评论没有相信。我只看到罗马人杀死罗马人。罗马人在西班牙,在马赛,在迦太基,在亚历山大,在所有他们先前和后来征服过的地方集结起来,竖起战船和敌楼,努力把同样肤色眼睛和语言的另一些罗马人杀光。罗马人召唤高卢人日尔曼人努比底亚人来助阵,攻击罗马人。这些,全是为了荣誉正义和罗马的团结统一,你死我活的列阵双方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

十多年前,大哥曾经劝过我事业应该如何发展。我当时说,我一点也不想做个元帅,也许你适合,但我不行。不仅没有这样的理想,而且深感厌恶。我只想做一个狙击手。或者像在CS里一样,一开战就把31或者41收起来,操着刀就冲上去,看满天手榴弹从头顶上飞过,在身后炸响。然后看到一群敌人,把主枪端起来,射击,然后死去。这是能让我快乐的部分。
研究盟军,防范与攻击友军,评估战友的动机,像对异族一样猜想他们,让我失去对整场战争的全部兴趣。对于战友,我所期待的是,把枪交给他,把后背也交给他,甚至不必问,"如果我用生命捍卫你,你是否也会同样做?"这正是我的悲哀之处,我期待盟友跟我一样。并且,我为大家不是这样而感到愤怒和悲伤。我总误以为如何待人,人们也会这样对待我。虽然如罗素所说,别人永远不会如你自己一样爱你。但是,我一直不能理解...我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中的绝大部分人间的规则。
似乎全然没有规则。
读《内战记》的时候,我一直盼望突然哪里冲出个小兵,一刀把凯撒剁了。然后战争结束,全书完。这一直没有发生,直到他打败了战场上所有的敌人。在和平以后,凯撒有一次正批阅文件,旁边有人聊天谈到人应该如何死去。凯撒插进来说,应该突然死去。他后来如愿以偿,被一群罗马人谋杀了。杀人者中,有与他一起出入战场如同父子的战友。传说,凯撒勇武过人,被这群人攻击的时候一直有效反抗,但当看到那位战友,却突然抛下剑大喊,"原来你也参与其中",引颈受戮。
后来的历史,超出了《内战记》,虽然仍是内战。凯撒的继子兼甥孙替他报仇,把这些谋杀者都打垮处决了,连同凯撒的朋友也一起打倒了。这位继子就是屋大维,奥古斯都。
屋大维这一段已经不在《内战记》中了。而且,如果我是《内战记》中的一个小兵,估计也活不到《内战记》结束。我会在某个清晨,穿戴好我的战甲,擦亮盾牌,然后随着方阵冲击,每个踏步都整齐有力,充满金属声。死命拼杀,然后在我感到疲劳的时候,在我遇到第一个看起来与我一样的罗马人的时候,我准备抛开盾牌和刀剑,看着他的眼睛,看着晨曦从对面猬集的矛尖上反射的光芒,展开胸膛去拥抱他。这个罗马人,我的兄弟。
从那一刻以后,我永远也不会知道他刺穿我,推开我,跨过我。当然,他也绝无机会欺骗我,背叛我,声称我是盟友然后展开攻击。甚至,在他所写的回忆录里,也不会光荣地把我列入他的故事,阻止或帮助过他的成长。因为我并非过往,而是过客。

tomcat

脸盲,及其解决

据说出于进化的需要,人类对于人脸具有极强的辨识能力。这包括能从一大堆杂乱的线条和无规律的点里,发现像人脸的模式; 还包括从一大堆人脸里找到你熟悉的某个人;对于正常社交更至为重要的,把某张人脸摆在你的面前,你一下子就知道那是谁。
face-hole
这最后一种能力极其重要,尤其是当大家普遍具有这种能力,认为理所当然就应该的时候。我不能。我的这种能力缺乏,被称为"脸盲"。
一次我和包师弟、邦哥、关同学约好了去桂林路一带吃饭,忘了因为什么中间要分开一段,微信联系地点。到我到达时,因为高度近视,眯着眼睛找饭店门脸就花了一会儿时间。终于找到,准备推门进的时候,发现里面站了一位女士,正要出来。我就往旁边一侧,意思是"您先请"。她打开门以后,站在那儿,身体语言是,"您请进。"
"原来是迎宾员,不是顾客。"我心想。我看了她一眼,感慨,"哇,这么高的迎宾,跟我个头差不多,这饭店得多贵啊。包师弟,是你选的馆子么?"
我说,"谢谢。"然后往里走。
迎宾员说,"老师,包师兄说咱们不在这里吃,换个地方,我就在这儿等着拦住你。"是关同学的声音。
吃饭的时候,我说,我没认出来关同学,以为饭店得多贵这些心理活动。关同学说,"老师,咱们认识十多年了啊,你居然认不出来我?"
不仅相识十多年,而且我们一直经常见面。但是,不在特定的地点出现,认出一个人太难了。我接着讲了几次认不出来另一位同学的故事,以表达失礼实非人力所能避免。有些我没有说,说了也不见得有人信,换个地方,我连认出我妈来都费劲。
在我所看到的世界里,一共就只有七八张不同的脸。他们全是我的小学同学,分别在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各个工作的地点反复出现,声称自己是不同的人。当然,从初中起,我就知道,即使当面质问,他们也不会承认的,所以我根本就没有问,只是观察。后来发现,他们会忘记以前与我的交往的所有情节,扮演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会有新的名字,新的性格,新的声音,新的父母和习惯。
很久以后我逐渐相信,他们真的是不同的人。原来世界上不止有七八个人,也并非反反复复出现,那些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他们真的是彼此无关的,而不是装作如此。
leon(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慢慢地,我不再对电影电视里的情节感到惊讶了,人们真的能根据脸指认出凶手。我最初非常惊讶,居然有这种操作,仅凭脸就能认出那是谁来,难道他和他和他不是同一个人么。我开始相信,佐罗真的必须戴上面具,否则人们会认出他来。在《天涯明月刀》电视剧里,虽然那个燕什么大侠用面纱遮着脸,但是仅凭声音,我一子就听出来他就是背后最大的boss公子羽。我跟我哥说,他很奇怪。我也相信,我哥,以及其他人们确实不能根据声音一下子辨别出那是谁,就像我不能根据人脸辨识身份一样。后来的香港电视剧里,大陆的配音演员一共就那么几个,他们反反复复地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故事里,假装完全不记得此前的爱恨情仇。还有童自荣也是的。
给关同学讲的故事里,是另一位同学,也相识十多年,也经常见面,也不是每次都能认出来。
一次在走廊里,我急匆匆走,掏办公室的钥匙。一位女同学本来靠着墙,看我走过来,说,"老师。"我以为她想咨询或者什么地方指不到需要指路,就问,"你有啥事?"然后,突然间,我想到我此时约了ZR同学,脱口而出问,"你是ZR吧?"是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正是她。我只是事先没有想到。但是,与有些同学假设的不同,我根本不是认出了她的脸,而是推断出来的。
在软件所,大家准备讨论了,已经坐定。靠窗户的一位女生,我不认识,不是本组的,我猜是XYM的女朋友,带来旁听以示卿卿我我之意。但是,人还没有齐,我问,"ZR呢,还没来?"那位我不认识的女生说,"我我,老师我在这里。"
认不出ZR好几次了。最近的一次是前几天软件工程课结束,我急急忙忙去赶班车。一位女同学从后面追上来说,"老师……"我回头,正准备说,"你有啥问题?",说完"你"字,我突然回忆起这个声音,估计表情变化比较大,ZR说,"又没认出来?"好吧,我只好承认。我离开的时候ZR正跟师弟师妹们吐槽,听到半句,"谁让我长了张大众脸。"
其实长成啥样,也认不出来。我的导师牛老师脸盲得很,师母提到过,他挺喜欢两位电影明星,但是当他们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他也并不知道那是谁。告诉他,他还很惊讶,"原来是他啊。"

sun
不过现实世界比电影中更容易认出一个人来。有个讲脸盲的电影,名字忘了,讲英语的。里面的女主角脸盲,凶手就借此骗她。为了表现脸盲,导演的设定是她看到的人脸都是加了马赛克一样的模糊。其实并不是那样,我能看清人脸,至少靠近是可以的,只是认不出来那是哪一张而已。
同样,并不像有些电影里说的,脸盲的人跟一天换一个女朋友似的————难道不是时时刻刻么。脸盲的人,充满了对世界的恐惧。如果是在武侠电影里,你能想像么,你身边的可能是个好几十年的仇人,但是!你认不出来他。在现实世界中的恐惧在于,当你认不出来一个人的时候,难以在情感上建立信任; 其次,当你认不出来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认为你不重视他,或者你很失礼。
只是认不出来脸,在我通过别的方式认出你以前,我并不知道你是谁。电影里有个方面表现不出来,视觉上的脸盲并非无可救药,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的,完全认不出来的情况,尤其是自己男朋友,可能性并不大。每个人的声音、体型、衣服、步态、气味都是不同的,认识你的人的表情和陌生人也差别巨大。
只是这些方法各有问题。比如,男生几乎不换发型,容易认。包师弟是短头发,邦哥是两鬓短,伟兄是几乎没有头发,成林大腿长得黑,伟硕同学长得白,GYB是个胖子,笑得温和,冉同学是个黑瘦子……女生头发长,是个重要标志,如果换了发型,对于辨认来讲,就是灾难性的。有一次项目焦虑,晚上就做了焦虑的梦。一大帮人讨论,其中的女同学们都换了发型,我完全不知道谁是谁。我期待着谁先发言,这样,我就能确认身份。但是,她们谁也不吱声。我又不敢假装认出来谁是谁,怕被发现自己是瞎编的。

cat1cat2
第二天有讨论,其中一位女同学真的换了发型。好在只有一位,所以我并没有多少心理压力就能推得她是谁,然后敢讲这么吓人的梦。大家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跟谷同学和鞠同学讨论。讨论到中间休息,她俩出去了一圈,回来的时候,衣服仍然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我们继续讨论,我blabla一顿讲,然后布置任务,你做啥你做啥,然后怎么怎么的。任务讲到一半,我一下子觉得非常困惑。我问,"你俩换了位置?"如果是这样,那么有的任务给的对象就是错的,因为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做了设计。其中一个说,"我们不仅换了位置,而且换了衣服。"我的脸上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写的感叹号。
后来讲给李记者的时候,他大笑说,"她们是知道你脸盲故意的么?"她们当时不是这么说的,而就单是一个觉得衣服不好看,想换一换。对于脸盲的人来说,那就是换了一张脸。是不是瞬间觉得世界充满了恶意,或者难度倍增。

turing
有人聊起来爱情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问到我。我会讲当年为了军事理论课怎么坐在学林里背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怎么突然就鬼使神差地向一个也在背军事理论的陌生女生献花。那个女生居然就接受了。同学们就会问,"师母也不像啊,她看起来冷冰冰地怎么会接受你的花。"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认识我,而且很熟悉。从家到长春的火车上,我们曾经遇到过,我以师兄的身份白话了一路,把物理系的课程和师兄 (注:因为几乎没有师姐,所以不是不提,而是没啥可说的)全八卦一遍。然后她按常理就认识了我,而按我的常理则否。故事没有结束。当我第一次跟她回顾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说,火车上根本不是我们最初相识,她在那个时候能听我白话一路,是因为早就认识我。她入学时,是我接的行李,送到宿舍,我还问她和送她来校的姐姐,"你俩谁入学?"
然后,我的世界就像无状态一样,失去了每个情节间的联系。每个人,既然不是小学同学反复出现,那么就是彼此无关毫无联系的。是你,是那些记着我的人,让世界的内部显现出彼此的关联,而不是割裂的。你们中的一个个人告诉我,"那个也是我、那个不是我,是的,我们确实曾经见过面。"
拯救我的通常可以是这一句,"你还记得那个计算机故障么,当时……"然后我就能把所有细节回忆起来,轰然一响,世界拼接完成,我知道了自己是谁。
最近听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如泣如诉,那位女士终其一生只爱着一个人,制造了若干次偶遇,希望他的意中人记起自己。从13岁的邻家少女,到初长成的女子,到成熟的女性,到他的意中人的孩子的母亲。她纠结终生,临去世前才写了信讲起这个故事,而他的意中人拿着厚厚的信低,也只回忆起一点模糊的印象。
她的意中人,并非不在意她,应该,甚至不是记不起。只是,认不出她的脸。
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越来越厉害了,识别率早就超过了我。我不再开当初的玩笑,"这篇文章真能吹,从数据看比我的识别能力还强。"现在,AI终于果真已经超过了我,就像下围棋超过了人类。他们能够从交通摄像头里拍到的人脸知道你是谁,然后报上你的身份证号,把你展示在路牌上,让大家知道你这个行人闯了红灯。许老师说,我高估了AI。毕竟,如果识别错了,也就是道个歉而已,能有什么大的后果能。误判,确实才是人脸识别中我的主要问题。
解决人脸识别有很多技术手段,我知道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告诉你。
还记得我刚刚提到的"无状态"么?只要一回头,你的意中人就不再知道你是谁。甚至告诉他你是谁也并不能解决感情上的陌生带来的恐惧,你试想一下就会明白,一个陌生人告诉你他是谁谁,你就会信么,即使理智相信,情感呢?
解决"无状态"的最简方法,是不要让状态结束。拉着他的手,自始自终不要松开。他每次回头,握着你的手就会知道,一切都没有变化,世界仍然安全,因为你一直在那里。
看看你身边的那个人,握住他的手。更关键的,不要须臾放开。那样世界就不会破裂成无关的碎片,因为你,他稳定地存在,并且知道自己是谁。

coffee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在离线的移动硬盘中查找文件

我有十多块移动硬盘,存了各种东西,有的东西存了不止一份。

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导师给我拷文献。我看他按项目做了很多目录,其中不少文件还是重复的,自以为是地说,"其实可以做个快捷方式,这样就省空间了。"导师说,"你觉得是数据值钱还是硬盘值钱?"不是原文,大意如此。导师的数据有的备在不同的硬盘上,备好几份。实验数据要刻光盘再保存。

后来我向导师学习,所以攒了不少硬盘。而且因为硬盘容量小,这块剩点空间,那块剩点空间,有些大的目录就分割以后分布在不同的硬盘上。找起来真是费劲。全盘搜索耗时相当长,经常查到中间我就没了耐性。为找某个文件,曾经翻了四五块可能的硬盘,没找着,但是后来发现那个文件就在这四五块硬盘之中。

如果我不那么节俭,一块硬盘只放某类东西,找起来可能会方便些。但是看着剩余的空间,从小受到的节俭教育就发作了。当然,我知道这是错的。

硬盘多,就面临一个问题,当我想找某个文件时,它在哪个硬盘之中。挨个插上然后全盘搜索,效率很低。

有各种候选的解决方案。

1.自建RAID阵列

大哥和邦哥都认为我应该自建RAID阵列。我各种犹豫。让我焦虑的问题有,要不要24小时运行呢,还是用的时候再通电。能存下么,需要多少块硬盘。看电影行不行啊 (行)。击败我的最后一棵稻草是,手头这些硬盘可怎么办呢。

2. cd index

有很多光盘的时候,我用过 cd index 这一类的软件。需要找某个文件时,就在这些索引里面找。查到在哪个光盘上,再插入这张光盘。

微信图片_20170828003828
3. 目录树

我还打印过目录树,如果文件不是很多,一张张目录树找过去也还对付。

4. Total Commander 的 lst 打包

还用 Total Commander 的 lst 打包插件。执行压缩的时候,存在目标文件里的不是整个文件,而只是目录树和文件名。也可以搜索,如果硬盘在线,还可以直接打开。如果硬盘里文件少,尚可工作。有三四块硬盘,在LST文件里搜索的时候每块需要7分钟左右。有点考验我的耐性。

5. find .

我在Linux下工作的时候,用过 "find ." 然后重定向,得到整块移动硬盘的目录树,放在固定硬盘里。需要找文件的时候,在那里面搜索。速度也不是很快,忘了有多慢。

6. Everything

包师弟评价上面这个方案时说,有个东西叫做 Everything。我想,我并不是固定硬盘啊。

Everything也能搜索移动硬盘,并且可以离线搜索。唯一不符合我要求的,是移动硬盘的文件如果变动,需要手动更新。我知道这一点时,已离包师弟建议我用Everything两年左右了。

方法是这样的。

步骤1. 插入一块移动硬盘。

步骤2. Everything Options | Indexes | File Lists | Add

如果已经创建了扩展名为efu的文件,加入;如果没有创建,按下一步的方法创建。

options

步骤3. Everything Options | Indexes | File Lists | File List Editor,得到下图。

editor
不按 File,而是 Edit | Add Folder.

选移动硬盘根目录。

此处插话: 网上有人提到了这个方法,但是担心如果移动硬盘的符号变了,文件路径就也改变并且失效了。按如下方法解决。

在 我的电脑右键 | 管理,打开计算机管理。在移动硬盘上单击右键 | 更改驱动器号和路径,如下图。

计算机管理 计算机管理2
按添加按钮,然后找一个空目录。

更改 添加
以后这块移动硬盘在线时,总是 mount 在这个空目录下,不必考虑盘符变化。下图中有快捷方式修饰的文件夹,都是移动硬盘的挂接点,比如backup001,Goliath,Shannon,Gutenberg,Descartes .

mount
插话结束。

步骤4. 把在步骤3中加入的文件夹 (移动硬盘)生成的efu文件加入索引文件列表中。以后在搜索时,Everything除了在本地硬盘搜索外,也会在efu中搜索一次。看起来如下图,我就知道这几张照片都在名为Descartes的移动硬盘中。
在比赛
以上方法,可以在移动硬盘离线时搜索文件名。但是当移动硬盘目录结构和文件名发生变化时,需要手动更新,重新生成和添加文件。

还有,这个文件要先存在,然后才能找到。有时你会发现,你想要的那些,从未存在过。更糟糕的是,你以为有。
微信图片_20170828003825
=========================
博客会手工同步到以下地址:
[http://zhuanlan.zhihu.com/younggift]
[https://younggift.net/]
[http://blog.csdn.net/younggift]
[http://giftdotyoung.blogspot.com]

《大逃杀》人物关系图

1. 如图所示,根据《大逃杀》纸书中文版画的,与电影略有不同。漫画也看过,细节是否有出入已经不记得了。

br2. 图是用graphviz画的。graphviz可以自动生成符合美的标准的图示,不过这次我花了不少时间调整局部不符合我审美之处。还是参数不熟悉。

3. 源代码如下。

// dot -Tpng test.dot -o test.png; eog test.png
digraph br
{
	 node [fontname="FangSong",shape=box];
	 edge [fontname = "FangSong"];
	 graph [fontname = "FangSong"];
	 rankdir = LR;
	 ranksep = 2.0;

subgraph cluster_legend
{
	label=图例;
	e->b;
	q [label=七原秋也];
	s [label=三村信史];
	sh [label=杉村弘树];
	q->s [label="信任",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color=gray];
	q->sh [label="信任",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color=gray];	
	subgraph cluster_group
	{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label=集团;
		k [label="领袖",shape="house"];
		a->b [label ="关系", arrowhead="vee",style ="dashed"];
		c [label="中川典子"];
		d [label="桐山和雄"];
		c->d [label ="杀死", arrowhead="vee"];
	}
}

三村信史 [label="三村信史(第三之男),\l黑客|篮球\l", shape="house"];
杉村弘树 [label="杉村弘树\l棍术|拳法\l"];

中川典子 [style=filled,color="gray54"];
七原秋也 [label="七原秋也,\l棒球|摇滚\l",shape="house", style=filled,color="gray54"];
织田敏宪 [label="织田敏宪\l避弹衣|小提琴\l"];
桐山和雄 [shape="house"];

天堂真弓 [label ="天堂真弓\l援交\l"];
七原秋也->赤松义生 [label ="击晕", arrowhead="vee",style ="dashed"];
新井田和志->赤松义生 [label ="", arrowhead="vee"];
赤松义生->天堂真弓 [label ="", arrowhead="vee"];
七原秋也->大木立道 [label ="", arrowhead="vee"];
桐山和雄->织田敏宪 [label ="", arrowhead="vee"];
川田章吾->元渊恭一;
川田章吾 [shape="house", style=filled, color="gray54"];
元渊恭一->七原秋也 [label ="威胁", arrowhead="vee",style ="dashed"];
元渊恭一->川田章吾 [label ="威胁", arrowhead="vee",style ="dashed"];

subgraph cluster_tongshan
{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桐山和雄,黑长博,笹川龙平,月冈彰,沼井充
};

桐山和雄->{黑长博,笹川龙平,月冈彰,沼井充,金井泉,北野雪子,日下友美子, 相马光子,濑户丰, 三村信史} [label ="",arrowhead="vee"];



三村信史 -> 坂持金发 [label ="试图破解|试图爆破",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subgraph cluster_sancun
{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三村信史,濑户丰;
	三村信史 -> 濑户丰 [label ="朋友", arrowhead="none", style ="dashed"];
}

三村信史->饭岛敬太  [label ="", arrowhead="vee"];
濑户丰->饭岛敬太  [label ="信任", style ="dashed"];


subgraph cluster_beiye
{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北野雪子,日下友美子;
}

北野雪子->日下友美子 [label ="教友|朋友", arrowhead="none",style ="dashed"];

坂持金发 -> 国信庆时 [label ="", arrowhead="vee"];
七原秋也 -> 国信庆时 [label ="朋友", arrowhead="none",style ="dashed"];
国信庆时 -> 中川典子 [label ="喜欢", arrowhead="vee",style ="dashed"];

subgraph cluster_guoxin
{
	color=white;
	坂持金发,国信庆时;

}

山本和彦->小川樱  [label ="恋人|自杀", arrowhead="none",style ="dashed"];

杉村弘树->琴弹加代子 [label ="喜欢", arrowhead="vee",style ="dashed"];
琴弹加代子->杉村弘树 [label ="", arrowhead="vee"];

相马光子 [shape="house" ];
相马光子->泷口优一郎 [label ="", arrowhead="vee"];
相马光子->旗上忠胜  [label ="", arrowhead="vee"];

{rank=same 旗上忠胜,泷口优一郎};
旗上忠胜->泷口优一郎 [label ="枪误伤",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桐山和雄->稻田瑞穗  [label ="", arrowhead="vee"];
稻田瑞穗->桐山和雄  [label ="偷袭",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野田聪美->内海幸枝  [label ="", arrowhead="vee"];
谷泽遥->野田聪美  [label ="", arrowhead="vee"];
野田聪美->谷泽遥  [label ="", arrowhead="vee"];
野田聪美->松井知里  [label ="", arrowhead="vee"];
榊佑子->中川有香  [label ="误毒杀", arrowhead="vee"];

subgraph cluster_neihai
{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内海幸枝 [shape="house"];
	野田聪美,内海幸枝,谷泽遥,松井知里,中川有香,榊佑子};


榊佑子 [label="榊佑子\l自杀\l"];
榊佑子->七原秋也  [label ="恐惧",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内海幸枝->七原秋也 [label ="喜欢|救",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相马光子->江藤惠  [label ="", arrowhead="vee"];
相马光子->琴弹加代子  [label ="", arrowhead="vee"];
织田敏宪->清水比吕乃  [label ="", arrowhead="vee"];
相马光子->杉村弘树  [label ="潜水刀伤",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subgraph cluster_xiangma
 {
 	rank=same;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相马光子;//	[style=filled, color=lightseagreen];
	矢作好美;
	清水比吕乃;
};


相马光子->矢作好美   [label ="", arrowhead="vee"];
相马光子->仓元洋二   [label ="", arrowhead="vee"];
//{rank=same 仓元洋二,矢作好美};
仓元洋二->矢作好美 [label ="恋人", arrowhead="none", style ="dashed"];


千草贵子->新井田和志  [label ="", arrowhead="vee"];
相马光子->千草贵子  [label ="", arrowhead="vee"];
千草贵子->杉村弘树 [label ="两小无猜", arrowhead="none", style ="dashed"];


中川典子->七原秋也 [label ="喜欢",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subgraph cluster_qiyuan
{
	color=lightgrey;
	style=filled;
	中川典子,七原秋也,川田章吾};


坂持金发 [label="坂持金发\l教师\l"];
坂持金发 -> 藤吉文世  [label ="", arrowhead="vee"];
川田章吾->坂持金发  [label ="", arrowhead="vee"];

南佳织 [label="南佳织\l追星|疯狂\l"];
清水比吕乃->南佳织 [label ="", arrowhead="vee"];

七原秋也->杉村弘树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color=gray,weight=0];
七原秋也->三村信史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color=gray,weight=0];

//七原秋也->桐山和雄 [label ="反击",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tailport = "nw"];
//中川典子->a1->a2->桐山和雄 [label ="", arrowhead="vee",  tailport = "n"];
川田章吾->桐山和雄 [label ="", arrowhead="vee"];

坂持金发->中川典子 [label ="击伤",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weight=0];
川田章吾->中川典子 [label ="救助",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七原秋也->中川典子 [label ="救助", arrowhead="vee", style ="dashed"];
}